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剖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内涵、操作方法,阐述了政策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分析挂钩政策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协调好城乡关系,注意保护好农村利益,同时避免为了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只注重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保护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出的背景、工作概述、规划编制及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挂钩工作顺利开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宾飞燕 《大众科技》2012,(12):188-190
文章通过分析百色市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取得的成绩和碰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项目设计,提高项目实施科学性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学林 《软科学》2011,25(5):99-101
成都市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来,在促进耕地保护、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在挂钩规模确定、项目区设置、增值收益分配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是一个基本性的工作,对于整个城乡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均有着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故应当在实践之中加强对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研究分析,以切实的思想实现工作手段的创新和不断完善。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的基本现状,同时对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重点加强和重点实现改变的内容项目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不断的实现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完善,使得工作的建设可以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是国家推出缓解城镇用地压力、促等级、促统筹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以鞍山市西果园尾矿坝土地复垦为例,通过复垦过程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国家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精神。  相似文献   

7.
针对铁岭市"单户城镇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新模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与“挂钩”分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挂钩")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该项工作应从城乡互动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可补充有效耕地面积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耕地需求量两方面因素而开展。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经济社会限制性和耕地自然适宜性的评价与分析,利用综合修正法估算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然后通过建立挂钩能力指数模型,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新增需求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之间的关系,并将平谷划分为三类挂钩区,进而提出相应的挂钩整理与运作模式、资金保障措施以及补偿安置方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区域间的共性与差异,符合当地实际,对保障挂钩政策的落实和指导挂钩项目区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建设用地增长边际效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  黄贤金  赵荣钦  高珊  李颖 《资源科学》2010,32(7):1393-1399
采用1996年-2008年相关统计资料,引入边际效应理论,构建了基于建设用地增长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边际效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度、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度、区域差异度3个方面,对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10年-2020年规划方案和零方案下,苏锡常、宁镇扬泰、通盐连、徐宿淮4个评价单元可持续度均有所下降,但规划方案可持续度分值高于零方案;②至2020年,规划方案与零方案相比,江苏省及各评价单元内部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96年-2008年相关统计资料,引入边际效应理论,构建了基于建设用地增长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边际效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度、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度、区域差异度3个方面,对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10年-2020年规划方案和零方案下,苏锡常、宁镇扬泰、通盐连、徐宿淮4个评价单元可持续度均有所下降,但规划方案可持续度分值高于零方案;②至2020年,规划方案与零方案相比,江苏省及各评价单元内部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协调度明显提高;③2020年规划方案下土地利用可持续度相对变化率的区域问差异较小.总之,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充分考虑了土地利用效益结构均衡、土地资源区域公平配置和公平代际转移的可持续利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01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与耕地演化相关的坡度、距居民点的距离、距交通干线的距离等地理因子,分析了2001年-2008年间门头沟区耕地流出和流入的情况,并以村域数据为基础,度量耕地利用变化与农民人均分配收入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0-2°是耕地流失最为集中的坡度区间,随着距居民点的距离增加,耕地流失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耕地的流出与流入均与交通道路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新增耕地整体上向居民点的外围空间扩散,且整体质量状况不佳,随着耕作半径的扩大,很容易被弃耕。从村域耕地与人均分配收入的演变情况来看,耕地理性减少的村庄有87个,耕地非理性减少的村庄有36个,耕地非理性增加的村庄有14个,耕地理性增加的村庄有27个。最后,从耕地保护的制度、理念创新和土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推动都市山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假定农村居民点用地像一个工厂或是农场,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均质分布的.在这里,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相互独立的生产要素,都被转化成产出.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C-D生产函数修正模型,运用该模型探讨近郊区和远郊区(农村腹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最佳人均投入量估算,并以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为例进行实证,估算了在现有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其近郊区代表--新铺镇的最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为86m2,这个标准远远低于现状水平,由此可见.新铺镇农村居民点用地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从调查获取信息得知.基于农户意愿的人均居民点用地的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为50m2,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角度上看,新铺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释放工作也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曾祥坤  李贵才  赵新平  罗婷文 《资源科学》2009,31(12):2130-2136
尺度效应是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一个鲜有涉及的领域,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考察了利用地均投资额和地均产值两个指标在街道、地块两级尺度上对全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结果,经过比较证实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尺度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文章还通过计算用地的数量结构和格局指数进一步探讨了用地空间结构对尺度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用地数量结构对更高尺度空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起主导作用,但用地空间布局却决定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表现形态;在用地数量结构相似的情况下,用地空间布局中的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整体集约利用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土地管理中,应考虑尺度效应的影响,尽量避免仅从单一尺度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主要是在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背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总结和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谢花林 《资源科学》2011,33(11):2063-2070
生态用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与条件,保护生态用地,逐步恢复生态破坏严重地带,退还自然生态用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建立不同阶段各生态用地类型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很好地揭示了区域不同阶段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对于林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一2000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5°)、到最近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到最近国道的距离和人均GDP,而在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地貌类型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对于草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而在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到最近国道的距离;③对于湿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地貌类型,而在第二阶段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人均GDP。  相似文献   

16.
基于集约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佳  韩桐魁 《资源科学》2008,30(6):955-960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假定农村居民点用地像一个工厂或是农场,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均质分布的。在这里,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相互独立的生产要素,都被转化成产出。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C—D生产函数修正模型,运用该模型探讨近郊区和远郊区(农村腹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最佳人均投入量估算,并以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为例进行实证,估算了在现有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其近郊区代表——新铺镇的最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为86m^2,这个标准远远低于现状水平,由此可见,新铺镇农村居民点用地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从调查获取信息得知,基于农户意愿的人均居民点用地的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为50m^2,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角度上看,新铺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释放工作也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主要是在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背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总结和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考察了农村家庭劳动力配置、家庭承包土地数量与中国农民土地处置方式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家庭劳动力配置是影响农户土地处置方式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务农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越倾向于自我耕种田地,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土地流转和耕地撂荒的倾向就更高。家庭从集体承包土地数量对于农户土地处置方式选择的影响是微弱的或不显著的,就自我耕种与闲置相比,从集体承包土地数量越多,农户越倾向于自我耕种田地,但影响较弱;就自我耕种与转出相比,从集体承包土地数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多见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较少,且已有的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多是从土地整理前后农业生产条件是否改善等角度出发,很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对其进行评价。基于此,论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选取评价因子,结合平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尔菲法,选取土壤状况、景观格局和环境服务功能等3项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土体厚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等5项作为三级评价指标,据此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并运用归一化法等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最后,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主要评价指标在土地整理前后土壤状况指数分别为44.51、46.88;景观格局状况指数分别为32.59、32.40;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指数分别为38.68、38.53;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效益指数分别为39.49、40.34。这表明,通过土地整理,其生态效益总体增加了,但景观格局状况指数和环境服务功能指数都有所下降。三河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以提高土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目标,在增加耕地面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优化生态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上所做的工作还很少,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表明构建此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是合理的,可用于实际当中的一些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20.
张雪靓  孔祥斌  王洪雨  程佳 《资源科学》2013,35(8):1555-1566
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将长期存在.因此,区域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是否得到有效替代,是决定区域耕地是否具有流转条件,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文依据耕地社会保障功能的替代模型,测算出研究区耕地社会保障功能被其他农村保障体系替代的程度,并从区域间和农户间两个方面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分析造成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差异的原因,为区域土地流转提供相对客观的判断依据和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农户对于耕地社会保障功能的需求和耕地对农户社会保障功能的供给两个角度,在耕地生产功能替代、价值功能替代和劳动力吸纳功能替代3个层次构建了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测算体系,并以北京市大兴区和海淀区的214份实地调研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耕地生产功能替代程度海淀区为0.04,大兴区为-2.7;耕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海淀区为0.5,大兴区为0.3;耕地劳动力吸纳功能替代程度海淀区为0.43,大兴区为0.35.海淀区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高于大兴区,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户从粮食市场获得粮食的比例较大,参加非农就业的机会较多,农户对耕地社会保障功能的依赖程度较低、被替代程度较大,土地流转条件具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