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最好的了!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这里孔子用“中庸”这两个字,是表明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对“中庸”二字的含义,并未作解释.  相似文献   

2.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宋代程颐认为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平常,也就是常理、常道,程颐认为是天下的定理。美学家李泽厚说: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这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就是儒家典籍赋予‘中庸’的全部含义。亚里士多德曾把中庸分成九种:怯懦与鲁莽之间的是勇敢,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淡薄和贪婪之间的是志向,自卑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沉默与吹嘘之间的是诚实,暴戾与滑稽之间的是幽默,争斗与阿谀之间的是友谊。他说:德行作为中道,是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追求中和的和谐之美,这使得中庸的思想核心指向诚。对一个人来说,是终生追求;对一个社会而言,同样是保持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编者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早期文献中,“中”原指方位,至《易》出现,已有崇尚“中”的记载,并有道德的内涵。《尚书》以“中”表示合宜,可以贯穿九德,故云:“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慕,礼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寒,强而义。”首先将中庸二字并用的是孔子,他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乎矣!民鲜久矣。”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乃德行的至高境界,一般人不易做到。  相似文献   

4.
《关睢》二章:“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管锥编》卷一考论:《传》、《笺》以“服”与“悠”皆释为“思”,不胜堆床骈拇矣!“悠”作长、远解,亦无不可。何夜之长?其人则远!正复顺理成章。《太平乐府》卷一乔梦符《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下旬足以笺“辗转反侧”也(页66)。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是元明清三代读书人的基本教科书。所谓“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哲学观点。“中庸”可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广义“中庸”,就像以它为名的那本经书一样,差不多涵盖儒家的所有价值和德行;狭义“中庸”,则专指人与人交往时的一种模态,  相似文献   

6.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所谓“中庸”,北宋的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追至今人的理解,便是对“度”的把握。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预设的实施是否也应把握好其中的“度”呢?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相似文献   

8.
卢春红 《山东教育》2009,(10):12-12
奥运会成功举办已经整整一周年了。民族自豪之情仍然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特别是奥运会的开幕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阐释得淋漓尽致。“和”凝结着祖盛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核。《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是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这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于“中庸之道”,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席之为德也,其至亦乎!民鲜久矣。”  相似文献   

9.
谈起中庸之道,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消极保守,明哲保身。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毛泽东同志说:“孔中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上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①本文仅就中庸之道的积极性方面做些简要分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中,中正,和谐,适度之意。庸,常也,含有切合实际意思,是补充中的。中庸,通俗地解释就是“适度便能久常”。北宋程颐将其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现在看来,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哲学上的度、量观念…  相似文献   

10.
儒家经典中《中庸》展示了较多的伦理思想,集中展现在“中庸”和“诚”上,具有可以分为修身伦理、孝道伦理、健康伦理、生命伦理、政治伦理以及现代自然伦理、经济伦理等.本文即从上述角度阐述《中庸的》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分析当前学术界对郭店楚简儒家篇章的归属论争,提出学术界对《礼记》与《子思子》的篇章进行分隔式的划分,造成了归属问题上不必要的争执。郭店楚简中属于儒家的篇章一部分是子思及其学派的作品,可归入《子思子》;另一部分属于《子思子》释义背景的思想资源,不能归入《子思子》,但系解释子思思想来源的重要篇章。目前可以明确归入《子思子》的作品有《缁衣》、《五行》、《中庸》和《鲁穆公问子思》。  相似文献   

12.
论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的指导与制约蒲崇举,刘俊敏《论语·雍也》中论述:‘中庸之为德世,甚至矣乎!”宋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容也。庸,平常也。”儒教的创始人孔子曾经提出过许多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其中心就是“中庸”: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不友不右。可以...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早期文献中,“中”原指方位,至《易》出现,已有崇尚“中”的记载,并有道德内涵。《尚书》以“中”表示合宜,可以贯穿九德,故云:“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慕,礼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冈0而寒,强而义。”首先将中庸二字并用的是孔子,他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乎矣!民鲜久矣。”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乃德  相似文献   

14.
《中庸》的主题以天人合一为立论基础,通过论证“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至诚至善的理想人物,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中庸》的脉络结构可以用朱熹的“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来概括。《中庸》的现代意义主要体同在促进三德教育等精神明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情系国学     
泊客 《师道》2010,(1):56-58
许是听多了国学大师们的讲座,或因自己是语文老师,我对国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每当独处空室,倚栏捧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聆听先贤教诲;或于茶余饭后,手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欣赏他对唐诗宋词的评析;或于无人处高声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胸中油然升腾起千古的惆怅与忧伤……此时,心中总氤氲着浓浓的士人情愫。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中庸》自宋列入四书以来,从未间断过对它们的理解与争论。郭店楚简出土之前,学者们通常把宋代“心性”之学的架构追溯到孟子。从学理逻辑的内部发展来说,宋儒赋予早期儒家“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学术谱系基本是可信的;但是惜其为时空所限,如陆九渊之大儒也对子思诸儒语焉不详。随着郭店简、上博简文作为“孔-孟”之间产物的看法得到了学界愈多的共识,两类文本所揭示的思想性格也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学、庸诸谜提供了一扇崭新的视窗,开辟出考证《大学》与《中庸》的血脉关联(包括历史时序问题)的新途径。学、庸引诗与用诗的材料也极具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三百篇,最好的句子之一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该句何以有名?大多赏析皆语焉不详。我尝试用孙绍振的微观赏析法,略作分析。首先用对比法。《采薇》——诗出自《小雅》,《小雅》中还有一篇叫《出车》的诗歌,里面有一句:“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相似文献   

19.
今本《中庸》原为“中庸”、“诚明”两个独立的部分,两个部分思想上存在差异,荀子主要接受了“中庸”的思想,而对“诚明”进行了改造。荀子对“中庸”、“诚明”两个部分的太度,反映了先秦儒学内部相互影响、借鉴、改造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吴国珍 《学语文》2013,(5):47-48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认定为诗经最佳句,王夫之更从中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反衬手法,其《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诗广传·卷三》在对“昔我往矣”等句的阐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而已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