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存葆曾以《高山下的花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军事题材文学的拓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年之后,他又向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反映“文革”时期军人生活的悲剧——《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以下简称《坟茔》)再一次在社会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作品写我军一支英雄部队奉命修筑龙山国防工事,一批忠心耿耿的指战员无谓地成了“忠”字运动以及“阶级斗争”的牺牲品,深刻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以及极“左”路线给我们的社会和军队造成的大悲剧.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作这部悲  相似文献   

2.
军事文学如何在写军队、写军事斗争的同时,自觉地、充分地注意从争方面揭示人民军队同我们整个社会生活、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广泛的、内在的联系,这是李存葆同志多年文学创作所刻意追求的。他的作品《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花环》)在这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受到了文艺界及千百万读者的好评,成为军事文学社会化的佳作。在此之后,又发表了一篇力作《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以下简称《坟茔》载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昆仑》第六期)成为一九八四年  相似文献   

3.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花环”)是一部内容和形式兼美的优秀影片,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初中语文课文第六册节选的是其结尾部分。这一部分,总括全篇,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人物形象鲜明,感情浓烈深厚,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既是艺术的享受,又是感情的陶冶。  相似文献   

4.
描写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小说《西线轶事》一发表,就以它那奇巧独特的构思设计,深沉、细腻、洒脱而隽永的艺术风格给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使读者们为之耳目一新,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扬和文艺界的注意。而同样题材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却是以它那悲壮的旋律,强烈的色彩,感人肺腑的倾诉而令人为之动魂夺魄、潸然泪下的。它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事件中那真实的弥漫着血与火的战斗生活,蕴藉着  相似文献   

5.
中篇小说《绿化树》(作者张贤亮)发表之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为了进一步展开争鸣,文艺报邀请在京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工作者、文学刊物编辑和高校研究生二十余人,于去年九月二十六日召开了中篇小说《绿化树》讨论会.与会同志比较一致地肯定了《绿化树》所取得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认为作品表现出作者生活基础厚实、艺术描写准确、深刻、出色.认为《绿化树》是一部在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有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得奖中篇小说《年月日》没有任何积极的创新意义,它在许多方面都留下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影响的印记。还有着明显的摹仿蒲松龄小说《狼》里的“人狼之战”情景。有的细节与萨特小说《墙》有惊人的相似。有的故事的叙写,则受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影响。小说使用的语言,表现了一种有玻坏性的倾向:不顾语言发展规律,任意肢解文法句法。它的致命伤表现在:观念浮露,思想干瘪,情感虚娇,艺术苍白──是一部故作深刻老道的失败之作。  相似文献   

7.
石明 《高中生》2011,(34):18-19
这是一部让我每读一遍都会流泪的小说。翻开《高山下的花环》一书,看到题记上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便会触动我的心灵。这部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时代背景的中篇小说,给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讴歌了  相似文献   

8.
1968年,川端康成因为他的小说艺术“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格的日本灵魂”获得诺贝尔学奖,获奖的三部代表作分别是《雪国》、《古都》、《千只鹤》。的确,这三部作品是川端康成作品风格的最好体现也即日本风格的体现,即“物哀”和“风雅”。但是真正体现川端康成炉火纯青的艺术手法的,还当推他在晚年即1961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睡美人》。《睡美人》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该书涉及道德中的色情问题,也正是如此,直到90年代,《睡美人》才翻译介绍到中国。  相似文献   

9.
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传诵一时,强烈地震撼了读者心弦。由小说改编的几十台话剧和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同样使观众心潮激荡,精神振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又拍摄同一作品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为什么又受到广大观众的同声赞誉?它的秘诀究竟在哪里?谢晋导演的高招是什么?我以为,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得认真探讨这部作品的美学思想,研究这部作品在电影美学的实践中所作出的努力和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0月,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等小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轰动世界文坛的大事件。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以来,其基本上为西方垄断。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以《吉檀迦利》突破这一垄断,成为亚洲(也是东方)第一位获得此奖的文学家。不过瑞典文学院在给他的评语中说:“凭借着他那娴熟的技巧和他的英文,使得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素有偏见的西方人把具有浓重东方色彩、东方情调的泰戈尔归为自身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不如此也难得此奖。半个世纪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以《雪国》、《千只鹤》、《古都》三部中篇小说再获此奖,其时已是1968年,  相似文献   

11.
谈歌的中篇小说《天下荒年》和《乡关何处》跳出了国企题材的范围而侧重人的心态和社会世态的探讨。在这两部中篇小说中,作者的态度是鲜明的,物质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分析论述了作家在这两部中篇小说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肯定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秦敏 《现代语文》2006,(11):76-77
一部被称为“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其狂放而神秘的风格为世人瞩目。英国名评家毛姆是这样评价《呼啸山庄》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曾将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中国翻译家方平更是认为《呼啸山庄》“足以和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前后辉映”。相隔近一个世纪,一部拥有相似另类风格的中篇小说《金锁记》问世。我国名翻译家傅雷称赞《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结合巴金新民主主义后期创作的中篇小说《憩园》(一九四四年),分析评价作为无政府主义学说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爱”的思想在巴金思想和创作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变化,力图在历史范畴内对这一问题作出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一、巴金“人类爱”思想的来源及其实质 巴金对于自己的“人类爱”思想曾有过明确的表述。他说:“‘人类爱’是我全部性格的根底。”“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直地战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需要恨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贡献我的一切。”  相似文献   

14.
陈忠实在创作其长篇小说《白鹿原》以前 ,写作有近百篇短篇小说和九部中篇小说。从写作时间考察 ,他的八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创作于 1 986年初。我们知道 ,这个时期正是作家的艺术探索和创作思想十分活跃、趋于成熟的时期。当然也是作家在创作《白鹿原》前夜比较重要的思想酝酿阶段。因此 ,分析和研究这一阶段作家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 ,研究和分析这一阶段前后作家艺术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对于我们了解陈忠实创作思想的发展轨迹。甚至对于我们了解巨著《白鹿原》的创作及其思想魅力 ,都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篇…  相似文献   

15.
《古渡》是作家姚家明同志新近创作发表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一部中篇小说,收集于其中短篇小说集《古渡》(华夏出版社2010年11月版)。作者通过都市作家叶子在红鱼口体验生活的见闻和一段爱情经历,描绘了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用草根文化的推理,展示了“古渡”和红鱼口过去的繁荣,抒发了对即将消逝的古典文化美的惋惜之情,  相似文献   

16.
《杜骗新书》和《金瓶梅》是两部较早的暴露小说。在艺术上,两书都注重客观性、心理描写和讽刺性;晚明官场上的腐败性、新兴商人崛起的特殊性和思想化上的“异端”性,导致了暴露小说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十月》1982年第 6期)发表之后,在当代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以开拓军事题材的创造性,揭示英雄人物美好心灵的深刻性和反映现实矛盾的尖锐性,受到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荣获1981—1982年优秀中篇小说奖,并名列前茅.两年来,许多文艺单位已分别将原著改编为话剧、舞剧、电视剧.现在又由李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是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巨著:它那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瞿秋白认为“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纪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选集》卷一《<子夜>和国货年》)如果说《子夜》象一条银河,那末细节便是银河里的星星,正是由于无数颗星星的闪  相似文献   

19.
俄国1905 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造神”不只是《忏悔》一作中的“问题”, 而且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之作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思想探索; 继而从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着眼, 试图揭示两部同样进行社会宗教思考的作品后世评价迥异的某些深层原委。  相似文献   

20.
俄国 190 5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造神”不只是《忏悔》一作中的“问题” ,而且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之作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思想探索 ;继而从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着眼 ,试图揭示两部同样进行社会宗教思考的作品后世评价迥异的某些深层原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