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温斌 《现代语文》2008,(3):27-29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类型化人物的代表,但却体现了<三国演义>的价值倾向,有着丰富的文化人格.他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显示着悲剧美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3.
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三国演义>描 写到的人物有千余人,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宽仁待民、诚心待士、思贤若渴、智勇过人和他又同时仁中有伪、缺乏政治远见等为人处世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封建社会、认识和借鉴历史,吸收其中一些识人善用的经验,除去糟粕.给人们以教益.  相似文献   

4.
活动说明 学生小学学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初高中将要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挥泪斩马谡><群英会蒋干中计><杨修之死>和杜牧的<赤壁>诗等,涉及三国的文学作品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许多京剧剧目也取材于三国,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如成语、歇后语、俗语也出自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使用的是语文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95回"武侯弹琴退仲达".教完本课后,学生不可能对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及<三国演义>有较全面的了解,于是我们推荐学生广泛阅读<三国演义>,通过上网阅读,下载有关三国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等方式,获得更多有关三国的知识.于是,以这篇课文为一个点引发开去,设计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畅游三国城".  相似文献   

5.
毛宗岗评点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儒家正统中庸人格的体现者和超群智慧的拥有者.在文化美学人格上,隐逸的诸葛亮更多地表现出狂狷之美.出山后更多地表现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怆情怀,"力行近乎仁",使他由狂狷而入圣.是隐逸、狂狷、忠烈的混合体,是由狂狷而入圣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以两大战役为转折点,为刘蜀集团的兴衰历程勾画出一条"马鞍型"生命曲线.<三国演义>的布局特点在于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人物线索贯穿全篇,突出表现一个态势、两次转折和三大阶段,显示出一种严整而流畅的结构艺术之美;情节因素与非情节因素的交织,"断"与"连"的更替,显示出一种灵动而巧妙的结构艺术之美.这体现出作者较为进步的历史观、值得称道的美学思想和精湛深邃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中国影响最广泛的小说之一,它的影响无疑来自有效的传播,比如戏曲、评书等.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加入,<三国演义>的传播有了本质变化,这不仅是传播速度远非戏剧、评书所能比,更重要的是它将经典的<三国演义>变成了非经典的"三国演义",这是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人定胜天的英雄史观,纪传体的叙事方法,略貌取神、定而有变的人物塑造,以及壮美的悲剧艺术风格等,对<三国演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传递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而<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著作.因此,从文化空缺和文化不对称现象两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俄文翻译中文化的有效传递,是为了向俄语读者更好地展现<三国演义>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帮助其读懂这部作品,从而促进两国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黎红霞 《文教资料》2008,(18):15-17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天命观的分析,以加深对<三国演义>创作主旨的理解,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历史发展、社会兴衰、人生命运等重要问题的认知与阐析.  相似文献   

11.
开学初,我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结合从名著<三国演义>中选的课文<失街亭>,阅读<三国演义>,从中积累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如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看谁积累得多,期中考试后,我们进行比赛.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掀起了学"三国"的热潮.他们课间讨论,课后查找资料,收获是很大的.学生通过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三国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了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好书不仅可以使人聪慧,还可以陶冶情操.在书的世界里,演绎着大千世界数不尽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读一本好书犹如品尝人生百味,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吧-- 翻开<三国演义>,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分天下",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刀光剑影的兵马交战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这些故事,有让你为之捏一把汗的,有让你拍案叫绝的,也有让你扼腕叹息的……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说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体会古代英雄人物的聪明才智和谋略之道,是我读<三国演义>最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论《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相貌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有相貌特征的人物较少,而且大多很简约,但刘关张的相貌特征却很详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经历了漫长过程才最终定型并家喻户晓的形象群,它们体现着我国传统的人物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4.
以赤壁之战为例,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巧妙地改变了描写的侧重点,在战争的细节描写上轻吴重蜀,把赤壁之战的大部分功劳归给刘备君臣,从而贬低了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吴军.从情节上看,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赤壁一战中,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军的主要情节描写有舌战群儒等六处,而对吴军的主要情节描写只有群英会等三处.  相似文献   

15.
(本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对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多少有些了解.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和欣赏名著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在现代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改)写(翻)译本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本文聚焦其中的关羽形象,探讨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指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情"取代"志",以对既逝美好事物的感叹取代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而结合对日本古典文学的深入考察可知,其根源是日本文学的表现悲美传统.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关联理论视角看《三国演义》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美国汉学家罗慕士将其译为英语,使更多的英语读者领略了其魅力.笔者以罗氏<三国演义>的英译本为蓝本,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详细例证了补充、省略、转换、加注等几种间接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反讽在西方小说中源远流长,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较缺乏.直到明清,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作家才开始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中,作家创造性地运用了大量反讽手法,对中国小说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人物刻画方面,反讽特色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刘备,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罗贯中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同时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淡化其枭雄色彩.这样的刘备形象,虽有血肉不够丰满、个性特征不足、个别描写过头的弱点,却仍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一个着墨不多而性格异常鲜明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血肉丰满、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张飞的形象,不仅在<演义>写到的上千个人物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开启了明清小说中以"粗犷鲁莽"为特征的英雄人物系列.本文就张飞的性格特点征以及他性格特征的审美艺术魅力进行了分析、探索,从中感受到这样一个善恶兼具的"真的人物".他粗犷的气质、豪爽的举止、通俗而痛快的语言都比较适合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因而深受读者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