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秀琴 《教育》2014,(3):52-53
学生怎样阅读,就会怎样生活。“师生共读一本书”就是让教师成为诗意的点灯人,让教师和学生过…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什么书、怎么读、如何彰显共读意义就显得尤为蘑要,而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挑选读物;  相似文献   

2.
“亲生”共读的概念来源于“亲子共读”,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留存“亲子共读”的快乐时光。这样温馨美妙的体验缘于“共读”,如果师生之间也能创设这样的“共读”情境,真正就共同阅读的作品形成情感共鸣,那么,阅读就能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了。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教师在课堂上要是能善于把握.有机设计片段训练.就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4.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其本质就是与人沟通交流。然而.在我国进行多年的英语教育中却出现了所谓的“聋哑英语”。读、写没问题,但是听、说却是实际交流当中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5.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当老师和学生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共同进入课堂,在教师和学生间.教师和教材间学生与书本间的交互碰撞和交流中.该会进发出多少情感与思想的火花啊!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历程.是学生知识、思想与情感的真实交流,让教学回归自然,张扬学生个性。把“原汁原味”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景再现语文课堂.是新的语文课程实践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6.
新书上架     
《今日教育》2012,(2):45-45
《我的阅读观》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吏”“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改变.从阅读开始”。朱永新多年来笔耕不辍,写书读书,与读者分享教育理念。阅读,正是他教育思想泪汩流出的源泉所在。  相似文献   

7.
赵敏  刘飞 《四川教育》2014,(2):67-70
生活处处有规则记者:在你看来。什么是规则?规则究竟有多大的威力昵?任景业:我所理解的规则是泛化的,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门中叨念着的、在耳边萦绕着的都是“规则”。比如这个汉字读什么,这就是一种规则,这足文化所传承下来的,但这种规则并不像规章制度那样能外显出来,而是内隐于事物本身,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又如,我写三横一竖,不出头,就是“王”。这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规则。如果你渎“wang”,他读“tian”,那这种不统一、不一致就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如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交通就会一片混乱。而法律、制度这些都是一种规则,是外显的,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可以说.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规则,不管你是不是觉察得到,但它客观存存。  相似文献   

8.
所谓“煮书”,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以求得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说话和写文章得心应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其实,阅读就是“煮书”的过程。它强调了“煮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与探究性。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而在考试中作文分的比例又较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作文教学。而想要作文夺取高分,除了具备准确地审题、奇特的立意、合理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闪光”的语言。许多同学的作文.读起来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10.
追求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就是要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圈点批注、摘抄书作”,“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词味、句味、读味、品味、.书写味。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决定了数学读题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反复斟酌过程.要解题。就要先读题,学会读题.正所谓“读‘题’百变.其义自现”.我们应该如何读题?在读题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到“慢读”“精读”?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读”应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芹 《成才之路》2013,(36):58-58
汉语言文学是在人们的口头吟诵中诞生的,因此,“读”是学习语文时最本源的基础方法。得当的“读”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并且,不同方式的“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丰富的声音或者经过学生再造形成图像展示在他们的脑海,从而促使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读了吴忠 豪教授的论文《促进消极语言 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启发颇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积极语言”的理解及其内化与外化也想谈些粗浅认识及体验。 一、认识 什么是“消极语言”和“积极语言”吴教授在文中指出:“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 反观我们的教学, 注重的是词语的抄写、段落的背诵, 忽略的是句子的积累。与词语、段落相比,句子可当之无愧为“积极语言”。词语在小学阶段指的就是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要求学生抄写的往往就是由生字…  相似文献   

15.
说“手”道“脚”王旭东英、汉两种语言常常用“手”和“脚”来进行设喻。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历史背景不同.语言环境不同,“手”和“脚”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完全不同的用法和寓意.“手”和“脚”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各种语言不乏...  相似文献   

16.
“读”是学习、理解语言的基本方式 ,是背诵、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也是规范、运用语言的基础。所以 ,从形式上讲 ,“读”不仅仅是“口”的活动 ,而应是眼、耳、脑共同参与所进行的协调一致的活动。从效果上讲 ,只有眼、耳、口、脑共同参与 ,“读”才能进入意境 ,再现画面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沟通汇融 ,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因此 ,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 ,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小学语文教学加强读的训练 ,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为什么读1 .“读”是学习语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不读…  相似文献   

17.
宋海涛 《小读者》2011,(4):19-19
在谈到读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时.人们常常引用“开卷有益”这句古语。不过,开卷有益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善读”.即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讲”无罪     
王群 《内蒙古教育》2004,(12):40-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在一些疑难处、甚至关键处.都乐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意思来,读出体会来.读出韵味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19.
试谈“说”     
“说”是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从听、说读、写的关系来看,读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而“说”是以独立思维为基础,直接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说”可以说是读的提高和发展。写要以“说”为基础,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只有会说,才能写好,“说”就是写的开始。足见,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重此轻彼。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读写,而忽视“说”的训练。有的教师觉得,考试不考“说”,于是平  相似文献   

20.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