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永康 《四川教育》2008,(11):32-34
从反对江轮式教学到质疑无序混乱的课堂,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感时,析出与之对立的词语——“静”。  相似文献   

2.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文学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而数学中的变量与常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与“静”的关系,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境.  相似文献   

3.
郭佳 《中学生英语》2013,(10):61-61
小学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课堂中,只有动静有效的协调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中地理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人文科学,文理兼备,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面对静态的知识与问题,也需要动态的思维与实践。因此,只有在“动”“静”结合中才能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力。  相似文献   

5.
【导语】描写景物,如果只是写出景物静止不动时的颜色、形状等,景物就成了单纯的静物,显得呆板,没有生气。所以,要想让景物有灵气,有神韵,吸  相似文献   

6.
集美大学在全网802.1X认证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静态准入控制和动态准入控制相结合的准入控制体系,来实现对接入终端网络安全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析王维诗中动静相对的意境美及其前后期的不同特点,探讨其表现人物主体的行为动作、动中有静、以静衬动的艺术特点,认为动态性在王维山水诗中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表现大自然田园山林的静美境界才是其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因此各种活动被引入课堂,这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过去单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安静”的课堂相比,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课堂上热热闹闹,  相似文献   

9.
两位教师同上五年级的“认识分数”这节课,在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时,学生出现了分歧。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正方形合起来与分开的区别,结果多数学生还是没有弄清楚。B教师则是利用正方形纸片进行演示,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常常彼此联系,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特点或人物特征,通过赋予客观事物视觉上的多彩感与感官上的运动感来丰富其多样性。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域风情"单元的文本时,教师先后从文本内容、文本语言、文本手法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展现了"静中赏美感,动中享欢愉"的阅读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郑小林 《四川教育》2008,(11):37-37
课堂上,学生需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但怎样“动”、怎样“静”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3.
张勇华 《考试周刊》2013,(36):184-185
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一旦课堂教学环节处理不好,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上音乐课时少,音乐老师就更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提出应在在教学中通过"动"与"静"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小优的插话又打断了我,随即是同学们不约而同的争论。我的课堂又变成了他们的辩论场,完全不顾我的存在。我又一次感到不应有的烦躁不安,几番训喝,依然不奏效。无奈之中,我拍了讲台,巨大的声响惊停了兴奋不已的孩子们,一切又恢复平静,只是迎面而来的是那一双双迷茫的眼眸散射出的捉摸不定的目光。一时间,我也不晓得该说些什么。沉默……  相似文献   

15.
"动"与"静"的形态虽然在中西方绘画作品中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然而这种艺术形态同样在摄影作品中广泛流传,摄影家往往通过表现生命面貌的角度对作品中的"动"与"静"来体现。动态美与静态美的意境通过自然结合才是最能表现事物本质属性的途径,而摄影却完美地将这自然结合的一瞬间进行捕捉和保存,通过定格事物的"动"与"静"来展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摄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本文着重阐述了动与静、主客体均衡关系等方面的摄影问题。  相似文献   

16.
董文 《教育文汇》2014,(20):29-29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许多专家评点语文课时都会说这句话。语文课堂要改变沉闷、单调、枯燥的局面,的确要“动起来”。不过,“动”也该讲究一个度,切莫过度去“动”。一味的“动”,就显得太“闹”;一味的“静”,则显得过于“沉寂”。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以下三个环节中,要妥善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一是朗读默读,“动静相宜”。不少课文需要多形式地大声朗读,全班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接力读,还有教师范读、配乐读、自由读等。琅琅书声不仅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带给人一种情绪的感染,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有些课文,像一些篇幅较长的以逻辑思辨见长的论述类、应用类文章就适合默读。语文课堂,以朗读求“动”固不可少,但以默读求“静”也很重要。默读是一种安静状态下的个体阅读,贵在用心、用脑。  相似文献   

17.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  相似文献   

18.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表面化和走过场的现象。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互动”,井然“序动”,思想“灵动”,情感“触动”,而这一切的实现又是建立在学生对问题的“静听”、“静思”和在合作过程中的“静悟”基础上。只有“动”“静”结合,有机统一,才能提高合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徐娟 《山东教育》2014,(7):126-126
如果图书馆有好多玩具,孩子是不是会喜欢上图书馆呢?广州就有一座玩具图书馆,位于广州图书馆2楼,馆内有玩具400多件,免费对外开放但需要预约。在日前该馆举办的绘画比赛中,孩子们用画笔表达心声……  相似文献   

20.
《四川教育》2008,(11):38-38
理想的课堂犹如一曲美妙的乐章,旋律有高有低,起起伏伏,构筑成音韵和谐的整体。如何通过动静相宜的方式,建构动静和谐的课堂,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