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菊萍  张立玉 《考试周刊》2010,(44):148-150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主流社会文化,学校的教育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超越信息技术的工具意识.从构建课程文化基础的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但时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受硬件、软件和评价体制等的制约很不尽人意.本文根据整合的内涵.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相应策略,及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在此次课改中.我国首次为中小学生设计了科学课。其中.小学科学从三年级起始至六年级,中学科学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在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可见,中小学的科学课程对于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高度统一的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亟待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为顺利推进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应提升科学课程在各学科中的地位;提升科学课程教师的素质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改革课堂教学,转换评价制度,全面实现科学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视十余年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状况与实施进展,研究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小学科学课程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成就显著,但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学习评价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基于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研究提出完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7大政策建议:优化科学教材,教材建设系列化;完善实验设备,鼓励教师自制简易教具器材;开展多种科学实践活动,改进科学学习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规范学生学业评价;完善科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制度,整体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建立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当前很多科学教师对科学微课程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如何科学全面地定位科学微课程的概念,成为考量每位科学教师及科学教学理论研究者的重大命题。从科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厘清科学微课程的概念,为一线科学教师提供方向性思考,为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停滞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全新发展阶段。其演变呈现出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紧密结合、从模仿国外经验到独立自主创新、课程标准体系化清晰化、强调人本价值等特点。着眼于未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建设应以共同概念统领科学课程,增强科学课程的连续性,确立科学课程的核心地位,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差异化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科学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以其"微而精"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如何科学全面地描述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特征,成为考量每位科学教师及科学教学理论研究者的重大命题。在剖析科学微课程的实践现状与案例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厘清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相关特征,为一线科学教师提供方向性思考,为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 ,其中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规定在小学三年级开设科学课程。科学课程不是原有的自然课 ,也非科技活动课 ,它是依据科学的本质特点和国际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而建构的新课程。按照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需要首先思考在中小学科学课程建构中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在我国科学课程中以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建国后我国的自然科学课程都以原苏联为蓝本 ,强调“双基” ,即系统的科学知…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师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水平。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有针对性地开设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确立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综合素养,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0.
SPU课程评价作为科学课程评价中一种独特的模式,与传统科学课程评价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了SPU课程评价的思想与方法,希望能够给我们的科学课程评价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转变、课程评价制度三个方面对山西省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三方面发生了转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今后在教师培训方面应注重知识培训、教学方式培训、教师合作培训、教材培训和课程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献主要回顾了自1989年以来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以及在科学课堂中应用ICT的研究。文章讨论了ICT对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与学习者的角色关系、教师的专业知识、程序技能和科学内容之间的平衡、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此外,还提供了一套目前ICT被应用于促进优秀科学教学方式的批判性评估。最后,作者提倡要对ICT的各种应用以及它们对促进小学科学课程中儿童的学习有何种促进潜能开展系统研究,并为那些旨在促进儿童小学科学学习经验的软、硬件开发者提出了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提高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止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探究过程上看,“赶场式”探究有过程无结果,探究效果得不到应有的挖掘。其次,从探究组织上看.“热闹式”探究有温度无深度,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针对新的教学理念,对开放的科学教育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力图通过对课堂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开放式教学的探索,使科学课真正成为一门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刘阳 《小学生》2023,(10):46-48
本文就小学科学自主探究校本课程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完善课程体系、综合性知识结构、内容贴近实际、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探究兴趣和能力提升的设计思路和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等策略。探究结果表明,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科学课程改革和创新。因此,建议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培养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曹文亭 《考试周刊》2015,(1):183-184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为实现这一宗旨,需要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即随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可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提问、学生活动产品、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业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本文从科学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背景、性质、内容、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小学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上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深刻认识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革课程评价制度,以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评价改革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其本身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科学课的教学评价提出了很有指导意义的改革意见,但是从课程标准到评价目标再到评价内容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制定行之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评价方案,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课程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蔡敏  刘晓倩 《上海教育》2004,(7X):54-56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加拿大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加拿大政府和学校以课程标准作为指南,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强调教师学生一家长三边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势必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