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赶海》(苏教版第六册第3单元)一文中几个叹词的妙用,非常恰当地展示出了作者在赶海过程中那种抑制不住的欢快心情。但笔者前一段时间连续听了几节《赶海》一文的课堂教学,发现几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文中几个叹词的重要作用,只是一带而过。  相似文献   

2.
《赶海》(苏教版第六册第3单元)一文中几个叹词的妙用,非常恰当地展示出了作者在赶海过程中那种抑制不住的欢快心情。但笔者前一段时间连续听了几节《赶海》一文的课堂教学,发现几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文中几个叹词的重要作用,只是一带而过。笔者认为,我们在该文的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以文中的几个叹词为切入口,通过强化对叹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做了近20年的小学语文老师,却常常在课堂上觉得很尴尬。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只能用美丽的图片和动听的音乐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荡舟湖面的畅快;学习《赶海》时,只能播放一段赶海的视频,让学生在一幕幕尽情嬉戏的画面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学习《孔子游春》时,只能用课件给文字配上优美的画面,让学生领略自然的美好,从中受到所谓的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致橡树》主题思想在学前教育班的教学现状: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主题;没有结合具体诗文直接将诗歌主题原封不动地告诉学生.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利于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正确的方式是结合诗歌内容从多重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陆祎 《教书育人》2008,(12):7-7
上《赶海》课伊始,旋律悠扬的《赶海的小姑娘》在教室里响起,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师: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捞海带、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赶海。  相似文献   

6.
一、联系旧知。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个学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两篇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和《赶海》吗?想一想,大海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纵观学校教育,不乏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以及家长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多误解,使教育与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为此,理解教育的倡导者们开发了《教师理解歌》、《学生理解歌》与《家长理解歌》.并坦诚说明这些”歌”虽有其形,未尽其神,只有常诵常改,方可逼真。  相似文献   

8.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如此说道:"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如何把学生从由于应试而造成的冷漠、压抑、紧张、恐惧中解放出来,让诗意的清泉浸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快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教者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呢?现以《赶海》这例,做些许尝试。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赶海,领略了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其实赶海的乐趣又何止这些?本文再现了《赶海》一课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让学生因意会、理解、体验而有所领悟。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生命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让感悟成就阅读教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赶海,领略了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其实赶海的乐趣又何止这些?本文再现了《赶海》一课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以学故事的方式轻松进入课文 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文中几乎都有故事。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故事,像《草船借箭》、《三借芭蕉扇》、《负荆请罪》等都是故事类课文。学生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这样的课文,感受故事的精彩.激起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王赟 《高中数理化》2009,(11):39-40
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机械波》教材有许多不足之处,兹将它们加以突破,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更好地施教.  相似文献   

14.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教科书中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一个“趣”字,小作者对赶海的饶有兴趣和赶海时的无穷乐趣,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真谛,从内心获得与小作者同样的感受,可安排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感受乐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增强情感体验,这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赶海,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亲身经历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从电视中看过或从生活中听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他们天真浪漫的幻想中,对赶海尤为憧憬。基于这一点,解题后,可设计这…  相似文献   

15.
潘华 《语文天地》2009,(8):58-5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期待落实的目标。但目前有些教师对语文积累的理解过于片面.视野不开阔,针对性不够强。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浅谈几点拙见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出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的一大显著区别是在前言部分的目标行为动词说明中增加了“体验性”要求。《标准》强调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倡导教师创设情境,拓宽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强化体验的深度,以促进学生意义建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广大一线教师有必要理解“体验”、“物理体验”的概念,积极探索获得与生成物理体验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黄旭静 《教书育人》2000,(11):23-23
笔者不止一次地讲授过《现代汉语知识》,也不止一次地听过别的老师讲授《现代汉语知识》,“讲”和“听”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教师教学中存在以下之“过”。 1.过少的讲解 有些老师,最爱打出“素质教育”的旗帜,说要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变上课为“放羊”;每节课,只指出学习范围,而不作讲解、分析,学什么、怎么学,全是学生的事,对与错亦无人指点,学习的结果如何,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 2.过多的讲解,过多的板书 有些教师,生怕讲少了学生不理解,板书少了学生记不住。每节课,自始至终都是他一人唱独角戏;即使电扇…  相似文献   

18.
潘珍芳 《语文天地》2009,(10):13-14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进行了必要的界定,这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教材大部分以政治为主.过于远离学生生活.改革后的现在使用的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荔枝》、《在家里》、《放风筝》等,都是生活中的教材。很明显,教材内涵体现了尊重生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使学生学起来不陌生。好像就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事情。事物一样.学起来兴趣盎然。编者的意图也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领会课文潜在意义.更好地引导学生爱生活.懂生活.才能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莫莉 《考试周刊》2010,(17):19-20
大学《写作》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一直成为众多大学教师有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作者针对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更好地开展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