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教育者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儿童,想当然地要给儿童什么,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把儿童仅仅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实,每一个儿童,哪怕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体。“任何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只要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这种倾向便会显现出来,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2.
“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的社会现象让当代的成人总是在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这里的孩子包括18岁以下的儿童也包括18岁以上的“年轻成人”。透过这些现象,人们发现“童年”这个区别成人世界的概念如今变得不够明晰,或者说“童年”正渐渐与个体的生理年龄剥离,“童年的消逝,青春在蔓延”。  相似文献   

3.
周闻 《中国教师》2004,(8):55-56
一、童年消失根据传播学者的研究,在电视发明之前,儿童的社会角色和认同的发展要受限于他们所在的场所,通常是师长们所认定的适宜场所。而现代电子媒体则使他们有机会“虚拟”式地介入成人生活,使儿童可以轻易地窥知成人世界的秘密,最终促成了成人与儿童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过去,童年期被视为是一种“修行”期,是要通过对大人秘密的维护,给儿童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成长环境。人们相信对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灵而言,太早让他们知道太多成人世界的暴力和“败德丧行”乃是极危险而不健康的。一直要到儿童的“羞耻心”已转化成为一系列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成人常常将自己视作一种权威,扮演着焦急的“催促者”、迟钝的“观察者”和功利的“评价者”等角色。在成人眼里,儿童往往是“未成熟者”、“被管理者”和“叛逆者”。马克斯·范梅南在《教育的情调》一书中通过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重新诠释了儿童教育中的成人角色与儿童角色,对重思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成人与儿童双重视角下,成人应做出反身性思考,通过“专制的退场”与“善意的出场”,使儿童的真实意向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在场,从而激发儿童成长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一、一个理应受到重视而却未被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人类社会已从“年轻人向长者学习”的“前喻”文化,转变为成年人和青少年“主要都向同时代人学习”的“同喻”文化。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是成人社会,儿童在成人的社会中处于一种不独立、不平等和依赖的地位。不少成人的思想意识仍处在“前喻”文化的状态之中,认为儿童应该毫无疑义地接受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听从成人的要求。很少考虑甚至从未想到也应该倾听和尊重儿童对成人的要求,尊重儿童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正因为人们思想中这一“盲点”的存在,致使我国长期以来在理论  相似文献   

6.
提到孩子。人们总会想到“无忧无虑”、“活泼快乐”等词语。的确,在众多成人看来,童年应是人生中最轻松、最愉快的一个阶段。一项有关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家长(97.7%)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家的时候是快乐的,其中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快乐的家长占6成左右,比较快乐的占3成左右。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1.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家老子就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达到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纯真朴素的童心。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往往认为儿童混沌初开、蒙昧无知,而成人则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强壮的体力,要比儿童复杂、成熟。在他们眼中,儿童只能是乞求成人爱怜的宠物或依附于成人的“下等人”。从这一方面来看,老子的话真有些惊世骇俗。然而,随着社会的前进,人们对儿童的精神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明代的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纯假纯真,最…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前儿童有道德问题吗?在成人身上发生的一些道德问题如果出现在学前儿童身上,人们会不会认为这个学前儿童有道德问题呢?如果成人干的一些缺德事发生在学前儿童身上,人们会不会骂他们缺德呢?显然不会。如果有人说学前儿童是有道德问题,那么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似乎太“上纲上线”了。即使学前儿童存在一些行为或习惯上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归因于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顶多冠以“淘气”“不懂事”而已。再从道德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道德哲学认为,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如果一种行为是不情愿地产生的,那…  相似文献   

9.
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同于成人画.有其特有的表现方法和形式,是儿童在探索和信手涂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出来的。这些画以成人的眼光来看也许不可思议.但当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往往会发现那是多么耐人寻味……当然评价儿童的画便成了解读儿童内在语言最直接的方式。教师科学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孩子,才能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感受美、欣赏美。  相似文献   

10.
走向共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物境:水泥成了新的石头,塑料成了新的木头,路灯成了新的月亮,计算机成了新的人脑……它在不断地解脱着人在自然界的种种劳役的同时,也一块块瓦解和消蚀自然,征服自然,表现出明显的“反自然”倾向;在学校教育中则集中表现为“反童性”,违反儿童的天性。它将技术时代紧张、生硬的现代生活节奏,强加给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造成了儿童生活时空的过分拥挤,使他们失去了欢乐的童年。教育的过程被看作是按照成人世界整齐划一的标准加工儿童产品的过程。我们已经习惯于用成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传统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白”的课程,是成人文化。新课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由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童心”、“童趣”成为我们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12.
在幼儿用稚拙颠歪的线条,拼接成似是而非,甚至莫名其妙的形状时,成人难以读懂,而幼儿却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汽车,这是爸爸,这是房子,这是小河……”,成人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儿童绘画中的童趣,即幼儿眼中的真实世界。因此,我认为引导儿童以童心作画,体现儿童的童趣是儿童绘画的生命。一、儿童绘画的特点1.儿童画与成人艺术创作有本质区别。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儿童的世界是诗的、童话的世界,成人艺术创作是在一种观念支配下,在技法和表达上刻意追求;儿童画的特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而儿童画表现出来的为成人所称道的趣味…  相似文献   

13.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面对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图书市场,“成人应该如何为儿童选择读物才是最适宜的”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儿童选择文学读物有三个原则:使儿童快乐、洋溢爱与情感、引领儿童成长。因此,成人应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尊重儿童读书的兴趣,让儿童参与决定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方式,让儿童在书中“读”出乐趣、“读”出感觉、“读”出美妙、“读”出人生的韵味,在爱与情感中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最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人徐冬梅曾说“推广儿童阅读,从成人开始,从最影响孩子、最关心孩子的成人开始。让关心童年的人们懂得童年,拥有一颗永恒的童心。”基于这一理念,近一年中我已组织开展了五期班级“亲子阅读”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若结识一个心理学家,或那些从事心理学工作者,人们可能都会试探性地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但我们很少向儿童问这样的问题,那么,儿童是个心理学家吗?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吗?我们先从一个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捉迷藏”说起。我们都熟知“捉迷藏”的游戏,这种游戏取胜的关键是“躲藏者”必须让他人不知道自己躲藏的地方,不好找寻到自己,这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躲藏者”和“找寻者”都必须要揣摩对方的心理,想一想哪是安全的地方?他会藏哪?成人在与儿童玩这种游戏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成人作为“找寻…  相似文献   

17.
1992年4月1日《儿童权利公约》开始对我国正式生效。对《公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如何,国内一项权威的"儿童权利调查"显示:83.37%的成人与儿童了解,儿童无论是在社会、学校还是在家庭中都是有权利的;有73.53%的成人与儿童知道政府、社会、父母、监护人和所有成年公民都有责任保护儿童;有80%的成人与儿童非常同意"儿童出生后,无论是否残疾,都有生命的权利";有73.34%的成人与儿童很不赞成"棒打出孝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对此表示认同的成人与儿童高达61.29%;有48.39%的成…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常把儿童比作种子,但是成人未必会像精于农事的老农那样知道“种子”的需要,而是往往把自己的需要好心地当作了儿童的需要。不惜工本地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灌输给儿童,却没有关注儿童真正需要什么。英语中有一句谚语“One's meat;the other's poison”,当成人抱怨儿童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时,请想一想这句话吧!  相似文献   

19.
诺尔斯成人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诺尔斯是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1932年开始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工作,1950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非正规的成人教育》。1967年提出“成人教育学(andragogy)”的概念。1970年出版了其成名之作《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对照(TheModernPracticeofAdultEd-ucation:AndragogyVersusPedagogy)。在诺尔斯的理论论著中成人教育学被定义为“帮助成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其理论的出发点是区分成人与儿童(包括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质的差别。通过分析成人教育中成人学习活动与儿童学习活动的差异,诺尔斯提…  相似文献   

20.
《教师》2012,(16):F0002-F0002
本书为作者在耶鲁大学担任“特里讲座”主讲教授时的演讲集。作者指出,教育者不要用一堆混乱不堪的成人概念去填塞儿童;对于儿童所学的东西,也不要作为死的资料让儿童被动地加以接受,这样会使儿童成为“知识矮子”。并强调,给学生的知识与给成人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