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阅读鉴赏提出了“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教学要求,并且具体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与此同时在这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应促使学生融入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充实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读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忽视阅读教学就等于忽视了语文的根本,忽视了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研讨环节,学生们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教学、教研实践中积累了以下4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语教学的中心。《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这个基本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基本阅读能力,以及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由是,我们不难理解体验、感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着眼点与归宿。在这种新的理念引导下,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闪耀着智慧的光华,洋溢着生命的体验,学生们一个个主动、生动、能动地学习。然而,细心地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行为。我们同时惊异地看到,在批判传统与反思现实的旗帜下,阅读教学在不经意间有点偏离了轨道。  相似文献   

5.
《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小学语教学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单靠教材上的十多篇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章来补充“营养”,但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章呢?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学法,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相似文献   

6.
《语课程标准》强调:语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坚持阅读积累,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也有利于写作交流,更有利于提高语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加强学生阅读中的语言积累呢?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特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不仅贯穿并主导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还对培养学生一生的学习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繁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  相似文献   

11.
缑元政 《课外阅读》2011,(7):283-283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思考,独立分析,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笔者尝试从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应该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开展阅读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积累语言,丰富良好的语感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九年内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0万字,以期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掘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才能弓I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上述阅读积累任务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而想象能力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虽然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充分重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越强,主要学科的成绩也就越优秀。此外,阅读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提出来与广大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的加强、比值的加大,更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重。然而实际的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改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的做法是:传授学生易于接受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然而,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却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学效益不高,学生语文能力不理想,阅读兴趣不积极……语文阅读教学,更是逐步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讲解,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语文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灵动与生机。但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总以为阅读能力取决于词汇量,其实这种提法不够准确。词汇量与阅读能力是否成正比,取决于词汇的积累过程,单纯地背单词难于相应提高阅读能力,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使词汇量与阅读能力协调发展。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词汇潜能训练,可以使学生在现有的词汇量基础上,能动地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弘扬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把语感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要致力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贯穿新课标,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从日常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也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让他们真正与所教的课文有一个心灵的对话和交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