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送上门的线索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春天的花朵,使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这就是报道拐卖儿童的问题。这次采访的最后成果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失落的小太阳——拐卖儿童纪实》一书。这次采访的起因还是早在1989年间,我采写了一篇拐卖妇女的报道发表在《中国妇女报》上,这篇报道发表后,却引一些被拐卖儿  相似文献   

2.
好久没有读到这么有味道的消息报道了,2009年1月23日,《河南日报》一版的一篇报道《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一下子抓住了我。复读一遍,品之思之,深感这是一篇耐读的好报道。  相似文献   

3.
去年《首都经济信息报》发表的《关于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连续报道》,在今年北京市第八届好新闻评选和全国经济信息报刊第四届好稿评选中均获得了一等奖,并博得了最高选票。我是这一报道的组织者,为了提倡记者和通讯员敢于触及“热点”同题报道,我把粗浅体会概述如下。这组连续报道共五篇。第一篇是《不可阻挡的浪潮》,主要介绍了北京房改的概貌;第二篇是《破旧立新的使命》,介绍房改的意义和面临的艰巨任务;第三篇是《独具特色的模式》,介绍了北京在房改中采取了不同于外地的独特做法;第四篇是《冲击开拓的旋律》,介绍了北京市干部群众在房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我写的访问日本的一篇报道《一位日本朋友的忠告》。报道发表后,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文作了批示,认为报道中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后来国务院办公厅又将这篇报道转发给各部和各省的领导同志参阅。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引起领导同志的如此重视,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同志希望我谈谈采写这篇报道的体会。我想了想,其实没有什么更多新的经验和体会可谈的。如果硬要说一点,那么还是大家常说的那一条:平时多思考,采访时  相似文献   

5.
说来话长。《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采访、写作和发表,距今已有22个年头了。通常,有些事做过后便遗忘了,而这篇报道,却使我们常有记忆犹新之感。这也许是由于深深的激动强化了记忆的缘故,所以我还能写出这篇回忆。这篇报道发表于1960年2日28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二天,《人民日报》即全文转载,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接  相似文献   

6.
刘峥 《新闻采编》2001,(3):29-29
《清洁生产引出“燃料革命”》一文是我采写的一篇有关山西省阳泉市环保治理成就方面的报道,在写作这篇成就报道时,我有意地采用了解释性报道手法,从而对挖掘这篇报道的深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一次环保调查中,我发现传统的燃煤企业中正在悄然兴起燃气化改造的潮流,这种潮流已经成为阳泉市达标治理当中的一支新的旋律。  相似文献   

7.
我参加了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面简称《嘱托》和《报道》)的采写工作。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篇通讯采写、构思的过程,谈谈它们产生的具体背景。  相似文献   

8.
7月15日,某报在A19版刊登一篇题为《日本调查船非法在我东海调查资源我海军出动舰艇维护主权》的报道,并配了我海军舰艇巡视东海的图片,该消息转载于《中国日报》。同日,宁波某报在A9版也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觊觎东海能源我军舰捍卫主权拦截日调查船》的报道,同样配有军舰图片,该报道转载于《扬子晚报》。我外交部当天就这条不确凿消息给予否认。  相似文献   

9.
我曾写过不少人物报道,但真正感到印象深刻、社会反响颇大的还是采写奥地利女人格特鲁德·瓦格纳扎根中国56年的几篇报道,《我的根已在中国》、《一个西洋女的中国恋》、《格·瓦格纳的中国恋》这三篇报道都获得省级奖。其中有一篇被国内多家报刊所转载,海外也有家报纸采用了。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84年第34期有一篇《澳门赌场一瞥》,看了之后,觉得很有兴味,不免遣思一番。我觉得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特写。是作者正确理解党的开放政策的报道。随着党的开放政策的发展,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多报道一  相似文献   

11.
我在1985年《新观察》第21期发表的一组报道,包括《丹东的发现》,《紧锣密鼓大东港》、《大陆桥头远望》、《挤进世界造船之林》、《曾被遗忘的营口港》、《鲅鱼跃出海面》、《会打扮的城市》、《盘锦争取“油老三”》、《锦州猎奇》这九篇报道,再加上《渤海金圈》这篇报道,都可以看作是人们常说的“旅途通讯”。  相似文献   

12.
拙作《爱心无价》获得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通讯刊登在1994年3月30日《单城晚报》一版,这是一篇关于好军嫂韩素云的报道。而我介入好军嫂的报道纯属是偶尔得之的。在此之前,《羊城晚报》已对军嫂韩素云的事迹和广州中医一院无偿接其前来治疗的义举作过大量报道,其他新闻媒介亦  相似文献   

13.
我见报第一篇是600字的消息,看似有些偶然,其实是我紧跟形势、选好题材、有的放矢的结果。初写报道时,有位老报道员给我传经,说写报道要跟准形势,才能提高见稿率。老报道员的话时常提醒我看报学习,掌握了解当前形势。1990年底,《军事设施保护法》颁布实施已快半年了,我从几家报纸中看到这方面的报道很少,f是注意留心收集这方面的素材,经过近半个多月的反复酝酿、琢磨,我采写的第一篇《河南省保护军事设施有成绩》的60D字综合消息,投书不到10天,就被《河南日报》、《法制日报》、《河南广播电台》采用。自此,我得到启发:要想…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旅美侨胞滕健耀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见的“中国姑娘”》。这篇文章登在《体育报》上。有位热心的同志向我推荐说,这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娓娓动人,不可不读。我后来看了这篇报道。的确写得不同一般。这篇报道全文不到两千字,把祖国亲人在海外的情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记得吧;前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排的姑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92年10月从杭州日报调入文汇报的,在此以前,我给文汇报写的一篇稿件是《浙江发现四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那是在1987年6月24日,这也是有关我国发现艾滋病的第一篇报道(10天以后,新华社转发了我的这篇报道)。从此算来,我为文汇报已经服务了近10年。自从调入文汇报后,由于报社领导和国内部同仁的指点,加上文汇报这家大  相似文献   

16.
在2005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山东《烟台日报》刊登我采写的《逃离“采石场”》通讯喜获通讯类一等奖。这篇通讯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我的体会是这篇报道是舆论监督稿件中曝光事件、关注问题解决较为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17.
《杨陵农科城四十年巡礼》这篇报道在这次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等奖,我们很高兴。《杨》稿是为中央台1989年国庆重点报道采写的,它先后被《新闻与通讯》节目、《午间半小时》节目和对台部的《今日祖国》节目采用.一篇稿件短时期内在三个节目中播出,其采用率是较高的,也并不多见。有幸的是,这三个节目都在这篇报道中找到了适合它们采用的内容,它至少说明这篇报道基本上满足了编辑部对国庆重点报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常德日报》2001年8月11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舆论监督报道《吃谷的秤》,这篇报道指出,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低落的根本原因除了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段时间,我写的两篇报道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讨论.一篇是探讨中国社会治安管理经验的报道《中国很安全》;另一篇是揭秘刚需药降价进入医保的报道《刚需药是怎样“谈”进医保的》.这两篇报道的传播路径和舆论反馈,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样本. 实事求是地说,两篇报道都算是“炒冷饭”.在此之前,相关新闻已经“霸过屏”了.虽说不是新鲜事,但我希望通过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探讨深层的原因.比如,外国人点赞中国安全,到底是为啥?刚需药降价力度大,谈判是怎么砍价的?  相似文献   

20.
郝庆 《新闻与写作》2000,(12):18-18
我从事对外文化报道已人有几年的时间了,虽然成绩甚微,但也初步摸索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觉得文艺报道中最有意义的是所谓“抓大鱼,”这也是我在这篇小文中要探讨的一种视角。我在对外文化报道方面写的一些稿件,不知可否称作“抓大鱼”,如《家庭文化在京悄然兴起》、《京城通俗电视剧走俏》、《京城广播真火爆》、《京城京味文学走红》、《京台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等。我想以这些稿件为例子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文化报道面很广,涉及多种领域,可报道的东西比较多,如各种演出,各种展览,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影视动向等。但我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