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阮元校刻《左传注疏》哀公八年载: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雠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  相似文献   

2.
治中国史学者,不能舍弃历代正史。究其原因,与正史的体裁纪传体是分不开的。纪传体史书的开创之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说: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职守,万事即具,成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春秋》,谬矣。"司马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过去人们多理解为太史公不敢以  相似文献   

3.
《明史艺文志稿》是黄虞稷在《千顷堂书目》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杭世骏、卢文弨曾辗转得见。雍正九年,杭氏得到两种从史馆抄出的文本:一是陆奎勋的经史二册本,一是全祖望的只有明人著作的五册本。乾隆间,卢文招从朱奂借得志稿,取以校订《千顷堂书目》。从体例来看,陆氏二册本与朱氏本应出于黄氏原稿,而全氏五册本或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五卷有关。  相似文献   

4.
管仲脱囚处     
《沂州府志》记载:“堂阜,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管仲脱囚于此.《左传&#183;桓公&#183;子纠争国》载:“管子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同脱,释放)之.““堂阜“即今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西高都村边的一条小河处,故历史上也称“堂阜水“.“堂阜遗迹“是蒙阴八景之一.……  相似文献   

5.
《洪范》乃《尚书·周书》中的一篇,相传为箕子所作。箕子,名胥馀,商纣王诸父,封子爵,国于箕,故称箕子。纣王暴虐,箕子谏而不听。《史记·殷本纪》谓比干强谏,纣剖比干腹,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箕子被释后,并未死守故国,而是跟随武王归于镐京。《尚书·洪范》"以箕子归,作《洪范》"句下,伪孔安国传称:"归镐京,箕子作之。"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曰:"武王伐殷,既胜,……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作《洪范》。"可见箕子作《洪范》之说,其来久矣。"洪  相似文献   

6.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国语·晋语·谏魏献子纳贿》)《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书,是分国记事的,注意记录语言,所以称《国语》。全书分《周语》《鲁语》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市报人》2009,(7):34-34
7月1日,在《苏州日报》创刊60周年庆典活动之际,苏州日报社报史馆正式开馆。中国记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等有关领导参加开馆仪式。同时,参加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主办、苏州日报社承办的“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塑造与提升研讨会”的120余名地市报代表也参加了开馆仪式。图为代表们在参观苏州日报社报史馆,并在认真听取讲解。  相似文献   

8.
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官散文的产生,与史官的建置密切相关。《汉书·艺文志》论述《春秋》与《尚书》的起源时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然后世不信其说。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职不见于惆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意文与?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事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漠之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法之篇,记言而事…  相似文献   

9.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附有王朗的儿子大学者王肃的传略,其中有一段专写魏明帝与王肃君臣二人有关司马迁写《史记》的对话,极为重要: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杨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这段文字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表明到三国末年《史记》中的汉景帝和汉武帝二人的本纪尚属“有录无书”,可见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两篇本纪乃是王肃以后的学者们所补写,此其一。魏明帝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名的学家、史学家和编辑家,他《史记》而开创的纪传体成为我国历史的规范写法。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今学都对《史记》有着极大的兴趣。“历代以来有众多的学研究和注解《史记》,积聚了丰硕的成果。粗略统计,迄今累计有论4000余篇,论300余部,字数12000万字”。《史记》不仅在学与史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首创了纪传体的编辑学体裁。司马迁编辑《史记》,投入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11.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早已耳熟能详,《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举弟子有77人,且说: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看来,即使汉代司马迁所能称述的孔子弟子及贤人的数目也是个大概数目.……  相似文献   

12.
杨福泉 《兰台世界》2005,(10):68-69
“石室金匮玉版”一语,主要见于下列文献资料:《尚书·金藤》“: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孔安国传:“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死。事毕,纳书于金藤之匮,遂作《金藤》。……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  相似文献   

13.
王增勤 《湖北档案》2008,(11):41-43
1929年6月8日晚.山东省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址在山东省曲阜县)正在举行游艺会,最为精彩的压轴戏是作家林语堂的独幕话剧《子见南子》。这部根据《论语》和《史记》有关孔子的记载而创作的剧本,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来信:读7期,愿献疑一、二。第13页“香港《史记》出版”条说香港出版了一本写香港历史的书,书名就叫《史记》,我觉得这事未必妥当,《史记》是中国史籍名著,不应再出一本内容迥异的《史记》,不容《史记》出现双包案。否则应属于取书名不当。因此,颇疑“香港《史记》”是否为“《香港史记》”之误,另外,写香港历史的《史记》,似不能如该文所称之为“香港版《史记》”,“香港版《史记》”只能以之称由香港出版之司马迁《史记》。 第11页言书中之序应排于目录之前,甚是。不仅“现代书籍”如是,据我印象,中国古籍似亦大多如是。这种排列次序是合乎逻辑的。但如目录排在序言之前  相似文献   

15.
再,据提学使支恒荣详称,据署处州府知府肖文昭禀称,籍隶湘南,家承儒素,故祖国子监生大丰于亭林之学致力毕生,著《尔雅集注》,湖南省志著录。教授乡里,馆谷所余置有薄田五十亩,颜其堂日:思贻。与学徒多读致用之术。尝训子孙以他日如膺地方之职,必兴  相似文献   

16.
“史记”版本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今本《史记》却有五十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字。这多出的二万九千余字从何而来?且其余的五十二万余字,是否皆史迁原著?这是研究《史记》版本所不能不考索的问题。古本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于1959年出版的《史记》标点本,称为今本,而反把清季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查阅了清代民国广东词人的词集和传记文献后,发现其中颇有一些词人的生平可作补充或修订。兹以姓氏笔画为序屡述如下。一、马庆余。马庆余《小媚秋堂词》附于其父《媚秋堂诗集》(原书藏广东中山图书馆)后,有庆余三叔马宾甫跋,中云:"丙午(1966)秋,予既请闽侯曾履川先生克耑(1900-1976)为删定先兄武仲遗诗百数十首,附以联语及亡侄庆余词,名之曰《媚秋堂诗集》及《小媚秋堂词稿》各一卷","前三十馀年,长  相似文献   

18.
中韩文化交往历史远久。据伏胜《尚书大传》、司马迁《史记》及班固《汉书》等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箕子于朝鲜,中华文化便传及韩国。韩国古代典籍对此也屡有记述。如公元1428年,李朝文臣卞季良奉命撰《箕子庙碑》,引国王李世宗传旨称:"吾东方文物礼乐,侔拟中国,迨今二千祀,惟箕子之教是赖"(见《世宗实录》卷40)。后来,李朝学者也每每述及之(如徐居正《东国通鉴》等)。直至清代末年以前,中韩两国在学术、思想、政  相似文献   

19.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似为“芎(?)”之误。芎(?),与“穹穷”为同义异形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产于四川者为佳,又名川芎。中华本所据底本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史记》正作“芎(?)”,则中华本当属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20.
李理 《新闻前哨》2005,(1):41-42
《史记》其"实录"原则体现了我国古典史学的重要特点,而新闻传播理论中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所要坚守的第一要旨;《史记》太史公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①,与现代新闻评论的倾向性也具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分析,从《史记》看新闻客观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