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常与通讯员和稿子打交道,窥见了不少通讯员的复杂心态。有的通讯员笃信“朝中有人好做官,编辑部有人好上稿”。本来,贴上两角钱的邮票,寄稿到编辑部就可以了,却不惜破费和劳累,风尘仆仆地专程到编辑部送稿。有的向编辑大作“广告”,摊开自己的剪报本,逐篇向编辑介绍,说某文在何报刊发表,受到专家称赞,荣获征文奖,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有的在稿件上详细介绍自己的学历、学衔、参加的学会等:更有甚者向编辑赠送名优产品和土特产品。这些人把主要心思没有用在写稿上,而是花在了自我推销和拉关系上。若距编辑部近,通讯员亲自送稿是可以的。向编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碰到一位通讯员。交谈之中得知,他写的稿子大多是从邮局寄往新闻单位的,仍是屡屡见诸报端和被播出。由此使我想起了另外一种情形:一些单位的通讯员每写出一篇稿件,都要亲自送稿上门,认为只有这样稿件才会被采用。于是,他们少则一两篇,多则十几篇,或去报社,或奔电台,犹如天女散花一样,走一路发一路,到一处分一处,忙得不亦乐乎。毋庸置疑,这种送稿上门者的写作热情是可嘉的。但是笔者认为,通讯员向新闻单位投稿,只要质量高,符合报道要求,一般是  相似文献   

3.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是送稿者。每天来来往往,就象穿梭一样,好热闹哩!”“穿梭送稿”,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何会出现“穿梭送稿”现象呢?首先,我想到了“这一半”——恐怕是与有些记者和通讯员上稿心切有关。反正是公家的钱(因为据我了解,极少见有“自费送稿”之例),花它  相似文献   

4.
我在通过与《安康日报》编辑韦东的交往中,深深休会到通讯员与编辑交朋友的真正含义。今年元月以来,我由于进修后重返工作岗位,写稿热情很高,韦东相继编发了我的几篇稿件。正当我以两天一篇的速度给他送稿时,他却停止编发我的稿件。我感到纳闷:我的稿件时效性很强,有内容,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什么不发我的稿件了?我仍勤写不辍。韦东同志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一天当我又给他送稿时,他把我留住,细谈了一次。“你的稿件最近送得很多,勤写要保持。但我这段时间为什么不发你的稿子? 一方面,版面有限,还得统筹安排全区的、不能老发一个人的稿件。另一方面,不客气地说,你的这些稿件,与你前段时间的稿件相比,没有什么提高。主要是反映的事情很小,也很浅,没有  相似文献   

5.
去年参加新闻学习班,编辑同志上理论课时有这么一段话:‘一个通讯员首先要学会做人,为人师表。稿件是教育人的,如果你写的一套,做的一套,周围群众对你的稿件就会产生反感。’这段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往我对报上常发表稿件的通讯员,心里就有一种敬佩的感情。我的稿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后,也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赞扬,深深体会到一个党报通讯员的荣誉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何仁老师在《新闻与写作》(1992年第6期)上发表的《编者要拥有一批作者》的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我想从通讯员的角度谈一谈通讯员同编辑的联系。通讯员与编辑打交道,主要体现在稿件的供需关系上。我认为从投稿的形式上就应抱有坦诚的态度。一是勿一稿多投,或只送稿不寄稿。一些通讯员之所以采取一稿多投和稿件只送不寄的方式,我  相似文献   

7.
编辑桌前,时时有热心的通讯员对坐恳谈,或商量稿件,或传递信息。这种沟通和联系,无疑对双方都有裨益。但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有的通讯员朋友虽频频送稿。可取性却不大,只想靠编辑的“帮助”把稿子发出去。这既难为了编辑,也无助于通讯员自身的提高。有直言不讳的通讯员告诉编辑,自己单位正在评定职称,要争取个政工师,就必须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的论文,事关前途,请开绿灯。与此相类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身处基层,在写稿时没有来自报刊编辑部的直接信息,信息来源大都是依靠平时读报,研究报刊报道内容,得出最近的报道要点,并结合基层的工作实际写出稿件。这样一来,发往报刊的稿件的命中率就会大打折扣。在笔者最近几年的写稿实践中,通过研究报刊,善于抓住机遇,使写出的稿件频频发表在各级报刊上,有的还因此获了奖,可谓收获颇大。  相似文献   

9.
用CorelDRAW转换科技期刊插图图像格式的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当前,作者常通过E-mail将稿件和扫描后的图片传送给编辑部,虽然这样做既方便又快捷,但却为图片的精度埋下了隐患———因为通过E-mail传送到编辑部的照片图分辨率较低,一般都在72dpi或96dpi,大小也就在十几KB(甚至几KB)至几十KB之间;图片格式一般都是.jpg。这就导致了图片印刷后不清晰等质量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目前绝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接受作者电子文稿的文件都是Word文档,而JPG格式的图像与Word文档兼容,可以很方便地插在Word文档中,并且JPG格式的图像文件很小,非常易于用E-mail传送。但是,由于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用于排…  相似文献   

10.
杨庆福 《新闻界》2000,(1):55-55
笔者在10多年的业余新闻写作生涯中,平均每年有200篇稿件见报,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反映“小人物”的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命中率非常高,而且也能登大雅之堂,上省级、国家级的大报。到去年底止,笔者已经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187篇,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就有119篇,其中在省部级报刊发表53篇,国家级报刊发表7篇。我觉得通讯员多写身边小人物是大有作为的。这里就如何写好身边小人物,与各位通讯员朋友切磋。 要善于与“小人物”交朋友。通讯员深入基层采访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被采…  相似文献   

11.
我是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了的老通讯员,有650多篇各类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的新闻单位采用。我深知,通讯员的稿件与记者的稿件是有区别的。记者的稿件,就象大型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有包销单位,本编辑部的编辑非看不可;而通讯员的稿件,就象乡镇企业的产品一样,没有包销单位,完全靠自身的质量赢得“市场”。所以,通讯员的稿件首先要打动编辑;然后才能通过编辑的劳动进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近日,在和一些基层新闻骨干聊天时,不少同志反映,如今要想把自己采写的稿件在报刊上刊发出来,不去编辑部送稿,目标是很难得到实现的。听罢言,笔者真有点不敢苟同。此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 ,笔者到一家图书馆学刊物编辑部去送稿 ,看见一位编辑正在为一篇稿件反复斟酌 ,伤透脑筋。他说 ,这篇稿件不错 ,虽然文章不长 ,但却指出了当前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值得注意的倾向 ,而且文笔优美 ,具有可读性 ,只是版面上的哪一个栏目都不适合。我说 ,既然稿件不错 ,又有可读性 ,何必受栏目局限呢 ?  的确 ,刊物必须要有栏目 ,编者通过栏目来体现办刊的思路和构想 ,读者通过栏目来方便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文章。因此 ,重视栏目建设是每家刊物所追求的。力图通过栏目来经营自己的品牌 ,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进而塑造好自己刊物的形象 ,…  相似文献   

14.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如何让编辑部喜欢,尽快采用见报;而编辑部又常常会为面对一大堆来稿,挑不出对路的稿件而犯愁。怎样解开这个不等式?从我们编辑《解放军报》二版宣传的实践来看,一条重要的体会就是:下笔之前多想想如何让稿件适销对路。采写时头脑里要有点版面意识采写稿件与版面上稿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这就如同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一样,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卖出去,才能产生价值。记者和通讯员写的稿子只有见报了,才有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在采写稿件时,头脑中一定要有版面意识。因为版面是整…  相似文献   

15.
大凡初爬格子的都有这样的感受:当稿件投入邮筒时,心底总泛起一丝“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疑虑。随着稿件不时见诸报端,与编辑交往也日渐密切。其时,或受报社之约,或受采访单位重托,或受某种旨意……于是乎,便会出现一个形式上的变化——改寄稿为送稿。通讯员送稿无可厚非。能当面聆听指教,对初出茅庐的青年新闻工作者机会尤其难得。编辑作者聚首,稿件中模糊费解之处便于当面订正,不具体的材料可及时得到补充,这对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准确性,自然可起到相当的作用。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如果不分轻重缓急,一味送稿,动不动找编辑,这既会影响编辑的正常工作,又会耽误自己深入采访的时机。只在“送  相似文献   

16.
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通讯员是党报办报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为党报提供了很多优质稿件。那个时候,各报社十分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培养建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对通讯员的管理、培训和联络。还有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对通讯员的录用、纪律、奖励等都有规定。编辑部门和通讯员的联系也相当紧密,编辑有了好题目,约通讯员写稿;通讯员写了稿件,时常跑到报社送稿,和编辑一起改稿。  相似文献   

17.
笔者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由于喜欢新闻写作,经常采写一些新闻稿件并投寄报刊,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稿子投寄出去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从事写作几年来,不知是何原因,至今笔者还从未收到过一封退稿信。听一些老通讯员讲,80年代通讯员经常能收到退稿信,有时一些报刊编辑还会就某篇立意取材好、写作技巧不当而未被刊发的稿子邀请通讯员到编辑部现场给予指导、修改,不仅增进了编读往来,而且还能使通讯员从中受益,提高采写水平和稿子质量。笔者以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一方面要靠自身努力,另一方面还要靠那些…  相似文献   

18.
因工作原因,笔者经常会接触到通讯员来稿。通讯员中有一些出类拔萃者,因为有基层工作生活的基础,加上勤于琢磨,其稿件质量绝对不比专业编辑记者的水平差,甚至高于其上。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通讯员的稿件质量不高,原因归纳起来多为事实不重要、写作水平欠佳,尤其是数字运用不当。针对这些主要问题,笔者认为非新闻专业人员快速提高写作水平可参考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9.
某通讯员给报社寄去一篇反映自己厂里新人新事的稿件,过了几天在报上发表出来,除修改了标题和个别词语外,其内容基本一样,而署名的却是“本报记者”,但那位记者并没有去厂里采访过。某通讯员到报社送稿,过去只是陪送些香油。烟酒土特产,如今还得送“红包”,简直有点受不了。有的编辑、记者到了基层,甚至连洗脚水都唤通讯员去倒,他们真成了通讯员的“无冕之王”!这使笔者想起了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既当过通讯员,又做过报刊的编辑或主编,他们对通讯员工作的重视,他们和通讯员的那种“永恒的友谊”,堪称新闻工作者的榜样。马克…  相似文献   

20.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