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语通译》是一部传播广泛的古典名著今注今译。本文就《为政》篇中训诂、句法、翻译等方面提出若干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3.
爱民之德、公平之德、惜物之德和无为之德是老子为政之德的四个方面。强调这些为政之德的当代价值,提出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应该吸取老子智慧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5.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日常使用语言的沟通和交流中,总是自觉与不自觉的出于简洁的需要而简省用语,无论是在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中,都体现得很明显。在口语交际中,为了省时省力,说话人总是尽量省说;在书面表达中,为了简洁流畅,笔者也总是尽量省写。从这可以看出,省略是产生于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的。现代汉语话语简洁明白,古代汉语行文简洁、明确、概括性强也主要是因为省略的运用,这在先秦散文里多见,《论语》一书可以为其代表。  相似文献   

7.
圣人以神道设教,因民情制礼。天道贵在得时,民情重在归心。天道,理之所宜;民情,众望所归。政之所出,唯此二者为本。而得之之道,在观之情伪得失。观之于治道,其义至大。观之之法,六爻备矣。观卦上巽下坤,内中含藏艮坤两个互卦,艮山坤地相遇则为山地剥卦。观卦"大观在上",是事业最辉煌时期,然而辉煌最易忘乎所以,作威作福,与民众脱离。倘失观之之道,民心一失,即渐为衰落。观之覆卦为地泽临,临卦取施治为义,观卦观施治之效,考其得失,求所以治之。观卦旁通雷天大壮卦,观不失道,可至大壮,如失其道,阳为阴所剥,凋敝凌夷。为政者知此,取舍行止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王凌凌 《文教资料》2008,(28):114-116
清代秦蕙田的<五礼通考>,以"吉、嘉、宾、军、凶"之序提纲挈领,上至三代,下至元明,综述中国古代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及其演变的权威之作.<五礼通考>征引典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而在论述历代礼制沿革之时,征引史书礼志最多,其中<宋史·礼志>尤为频繁.笔者对<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三至一百六十所征引的<宋史·礼志>进行枝勘,分为<五礼通考>误、<宋史·礼志>误、两者皆误三部分,将可参考之处列于其下,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9.
伟大诗人屈原一生致力于楚辞文学,其中尤以《离骚》著称。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楚国的兴盛奔走呼号,可惜朝廷昏暗不明,小人当道,致使屈原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我们通过反复研读《离骚》,可以真切地捕捉到诗人的以政为德、治理美政,以民为本、情系人民,呕心沥血、举贤授能,忠君爱国、高尚峻杰的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0.
各辞书、教材对《论语·为政》第十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解释各异,大致有4种:疑惑;危险,有害;通"怠",表疲怠、疲倦;指其本义"没有发展就中止"。笔者认为此四解皆欠妥,"殆"实为"佁"之假借,表"止"义。"思而不学则殆"应译为"只思考而不学习,思维就会限于一隅,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1.
略论孔子如何教育弟子为政——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对孔子如何教育弟子为政思想进行梳理。指出孔子教育学生为政思想对当代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相似文献   

13.
“出师一表真名世”,这是诗人陆游对诸葛亮《出师表》的赞扬。其实诸葛亮写此表时,何尝想到“名世”。《出师表》的名于世,应该是后来的事。在诸葛亮自己,当时他心目中的读者只有一人.就是他的少主划禅。从这个特定的语境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何以一篇“出师”之“表”,对出师本身只用了很少的几句话匆匆提及.却用很多的篇幅对这位少主谆谆教诲.又用不少篇幅诉说自己受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的心情。  相似文献   

14.
《论语》半月刊的常与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半月刊是论语派的主要阵地,在20世纪30年代备受瞩目。其办刊规律主要表现在“常”与“变”两个方面。“常”是指它有着自身一以贯之的精神;“变”是指在不同的编辑手中,它又有着不同的精神。办刊者提倡中间道路,提倡幽默,但随着编辑和时代的变化,《论语》半月刊有时消极,有时积极。正是由于这些“常”与“变”使得《论语》半月刊风行一时。  相似文献   

15.
成本璞的学术思想既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蕴,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他的礼学研究根植于他的经学取向。混合今古,杂糅汉宋,倾向于对经旨的义理阐发,并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阐发出符合近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旨新义。其礼学已不是单纯的解经之学,而是成为表达政治见解的载体和工具。  相似文献   

16.
《离骚》疑义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成本璞的学术思想既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蕴,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他的礼学研究根植于他的经学取向,混合今古,杂糅汉宋,倾向于对经旨的义理阐发,并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阐发出符合近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旨新义。其礼学已不是单纯的解经之学,而是成为表达政治见解的载体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结构助词“之”和“其”除了已经讨论过的用法以外,在《离骚》中还有一种用法:用作修饰语标记,标记修饰语位置。通过对修饰语标记词“之”和“其”在《离骚》诗句中分布的考察,得出:“之”标记后置修饰语,在语义指向上同N或V中心语构成修饰关系;“其”标记前置修饰语,在语义指向上同V中心语构成修饰关系。二者分布基本互补但又不完全对立,笔者借助社会语言学的变项规则对二者的分布进行了描写。此外,位置与功能密切相关。作为修饰语标记,二者的功能在于标记修饰语位置;作为诗句居中位置的结构助词,二者又起着调整音节以助嗟叹抒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新教材自使用以来,经过几次改版,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受到师生的喜爱。而与之配套的《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还重视不够。而《读本》在“质”上可与课本比肩,在“量”上则远远超过课本。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把课本比做富贵娇艳的牡丹,那么《读本》就像山坡上疯长的花草,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用心采撷,精心收藏,她是语文教学不可多得的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