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从我国耕地保护主要问题的辨析入手,认为以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扭曲是耕地保护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个理论命题:一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其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产权不清、耕地价值不完全、制度没有对耕地保护产权界定和耕地保护制度扭曲;另一是耕地保护机制创新——构建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并对这一机制构建提出了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形势下,国家开始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以及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提升工作。但是与之配套的耕地保护制度却明显滞后,严重影响耕地保护工作的推进。本文从休养生息的要义解析、目前国内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耕地保护制度的演变经验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耕地保护制度的现实脉搏所在。并从耕地的时空格局、耕地质量、耕地安全与激励机制等四个层面研究耕地保护转型的体制机制,构建了耕地保护转型总体框架;从生态整合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视野,构建了耕地永续发展生态格局路径框架。对于完善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适应实际工作的实施,促使我国实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总体目标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主要包括土壤培肥行为和对弱质耕地的改造行为等,这些农业生产投入和经营行为都有利于耕地质量水平的提升。农地流转制度是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重要创新,它是现阶段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对完善耕地质量保护视角的农地流转制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农地流转制度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效应、影响路径及发生机制等内在机理,采用湖南省13个地市的田野调研数据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农地流转市场化建设初期阶段,农户在转入地上实施更少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但随着流转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和完善,转入地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会有所增加;家庭特征如人口数和地块特征如细碎化程度等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有一定的影响效应;政府补贴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针对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策建议:积极落实和推进农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市场化建设进程;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给予补贴或奖励;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的惩罚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常州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机制及政策绩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会广  崔娟  陈江龙 《资源科学》2009,31(5):807-815
本研究以常州市为例,观察经济社会驱动因子与耕地保护政策作用的机制,研究区域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机制中哪些经济社会驱动因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制度的绩效如何,并从中发现反馈的信息,为下一步政策调整,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强化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效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和模型检验了常州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农副产品价格以及耕地保护制度等经济社会因子在耕地数量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等驱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农副产品价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作用相反,且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在不同时期的制度绩效不同,1997年以后的政策比之前的政策在保护耕地的作用更有效一些。中国政府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应是,实施积极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土地调控。  相似文献   

5.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重要补救措施。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面临耕地后备资源枯竭、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占用耕地需求居高不下的困境,地方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破坏生态等异化行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在耕地保护制度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刻理解我国人地矛盾的长期性、极端性和复杂性,明确耕地占补平衡在保护耕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促进均衡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全社会耕地资源认知水平,加快形成以耕地质量和产能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体系、差异化耕地占补平衡调控机制、生态优先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实施中国耕地资源安全保障重大科技行动,强化耕地资源全要素监测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我国耕地保护监督的科学决策与智慧管理水平,支撑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措施一直是各国用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从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生态保护等方面,论述了耕地保护的内涵;随后论述了我国现行的用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措施,包括:粮食直补政策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和粮食综合补贴制度.最后,论述了美、日、欧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用于耕地保护的经济措施.并论述了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苑》2014,(3):28
<正>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透露,2014年,中国将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并启动重金属严重污染耕地治理工程。为此,中国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县域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与政策、行政与财政体制,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27个县级市和25个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县级政府多重角色选择与责任规避的机理,揭示了县级政府规避耕地保护的责任,导致耕地过度损失的原因,以及实施耕地保护县域补偿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构建补偿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具有独立经济人的特性,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巨大收益差距,且地方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建设用地出让收入,是其热衷于推动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补偿地方政府因保护耕地所导致的财政损失,缩小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边际收益差值;在省与县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设立耕地保护补偿项目,并以省内耕地现状数量与质量、人均粮食产量及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损失为基准,建立补偿资金转移支付预算模型,不仅具有客观公正性,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如果实施补偿,补偿资金成为耕地保护好且产粮多的县域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将会有效激励县级政府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曹瑞芬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9,41(9):1714-1723
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是解决耕地保护区域非均衡的重要工具,其通过管制弱化区域和管制强化区域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使得不同区域均能享受到国土空间优化带来的福利提升,有助于耕地保护的实施。本文初步尝试将新增费缴纳、新增费分配过程有机结合,视为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即新增费由建设用地指标多的非农发展区流向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农地保护区,并考察这种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5年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和引入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进一步探讨新增费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新增费缴纳和新增费分配的耕地保护效应大小可知,相比于新增费分配,新增费缴纳的耕地保护效果更好。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耕地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0.
江冲  金建君  李论 《资源科学》2011,33(10):1955-1961
我国耕地资源快速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价值的认识不清。为完善土地补偿制度,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采用条件价值法对耕地保护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温岭市居民已认识到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城市居民对耕地保护非市场价值的认知较农村居民深刻;城、乡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500...  相似文献   

11.
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必要性。我国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状态的有效、及时和准确监测成为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为耕地管控监测提供了新的机遇。文章系统阐述了当前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监测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包括监测对象体系的构建、遥感数据的可用性、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等;介绍大数据技术在耕地红线监测中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前景,提出耕地红线监测的创新技术方案;讨论了实现这一研究范式变革面临的挑战,并就耕地保护内涵、基本地块单元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构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保护效益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农民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尤其是质量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经济效益、耕地保护外部性、农业生产自身特点以及制度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农民耕地保护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并从增加耕地生产的经济效益、外部性内部化、政府引导、土地产权调整以及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民耕地保护积极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保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虽然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耕地保护仍然无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动态平衡。尤其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仅仅倡导一般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已无法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并把保护耕地提升到保护耕地多元化功能的高度,是大城市耕地保护可能出路。耕地功能即耕地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的功用。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层次渐进特征,在人的需要的不同发展阶段,耕地的主次功能各异,且前者的发展与后者的演替具有协同性。对北京而言,城市居民需要阶段性与耕地功能的演替相对应。文章以恩格尔系数和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北京城市居民水平和需要发展阶段分别进行界定和验证,以此为基础提出不同时期应重点保护的耕地功能。研究表明,在北京城市居民需求的第一阶段,应以保护耕地的生产功能为主;在城市居民需求的第二阶段,应着重保护和发挥耕地的生产功能和旅游观光休闲功能;在大城市城市居民发展的第三阶段,应重视耕地的多功能性,保护其生态服务功能、景观服务功能、旅游观光休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等。  相似文献   

14.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分析及其政策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牛海鹏  张杰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4,36(3):427-437
文章从耕地保护外部性出发,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界定分析。分析认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耕地保护外部性类型划分、供体与受体界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和补偿机制构建的基础;耕地保护外部效益的内部化是解决目前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度能够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确定提供依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弹性区间及其动态性反映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施的渐进性。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①应尽快构建区内和区际补偿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补偿体系;②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农户耕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和耕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③应将耕地外部效益统一纳入到耕地非农化成本核算体系;④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融资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⑤提高公众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参与意识,加强耕地外部效益和补偿机制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土默特右旗气象局提供的1989~201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选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滑动平均法对土默特右旗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默特右旗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613℃/10a;四季平均气温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只是气候倾向率不尽相同;土默特右旗年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8.358mm/10a,减少趋势不显著;年内降水主要在夏季较为集中,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少;土默特右旗气温的增加和降水量的减少对冬小麦、夏玉米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耕地生态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振兴东北经济战略的实施及黑龙江省建设生态省为契机,针对黑龙江省耕地生态利用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力减退、耕地盐渍化问题,提出建立最佳耕地生态系统结构、耕地生态防护林体系、耕地生态保护动态监测体系、耕地休耕制度,建立免耕/保护农业试点及农业生态旅游等耕地生态保护策略。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确定了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28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  相似文献   

18.
陈会广  吕悦 《资源科学》2015,37(1):17-27
中国约束性的耕地保护制度安排并没能有效扭转耕地数量锐减的趋势,因而,近年来政府和学术界试图从依靠约束性制度向激励与约束并重转变展开探索,耕地保护补偿正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突破。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在利用RS和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应用Markov链预测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规划期重要时间节点2015年和2020年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16 301hm2和493 849hm2;并依据机会成本理论初步测算出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然后结合政府财政收支情况设置修正比例系数进行调整,调整后2010年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为6 510.33元/hm2,补偿基金规模为35.85亿元,占2010年徐州是财政总收入的8.7%;2015年和2020年的补偿标准分别为10 399.68元/hm2和14 181.53元/hm2,均在财政承受力预测的合理范围内。由此,本文提出了不同于已有文献的、与耕地数量变化调控相结合并考虑政府财政可承受力的耕地保护补偿基金标准及规模测算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解读“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河 《华夏星火》2008,(11):12-13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三大部署,其中提到要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农村制度包括很多方面,我只针对"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决定》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相似文献   

20.
农昕 《华夏星火》2021,(3):46-50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更好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