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差生是指那些学习没有兴趣,基础比较差,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有明显缺陷且成绩不太理想的差生.数学学差生的转化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又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初中数学学差生的形成主要有学生自身因素、教法与学法、教材的原因、家庭因素等,结合这些原因,联系教学实际,提出对数学学差生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阶段,学生常常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差生由于长期的知识负积累,不具备起码的认知前提,学习上困难很大,尽管教师十分注意因材施教,给差生以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也不能达标,而且差生大都缺乏意志力,纪律性不强,甚至因学习上负债太多,而对学习丧失信心,要减少以至消除他们知识上的负积累,跟上学习的进度,绝非易事.  相似文献   

3.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差生 ,班主任把教育差生列为工作重点 ,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 ,“差生”这个概念的涵义到底是什么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一般地说 ,一种是学习成绩不好 ,一种是思想品德不好。如果一项不好我们称他是单差生 ;如果两项都不好 ,我们称他是双差生。不论是哪种差生 ,差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只是在学校的学习中有着严重困难 ,或在某门课程学习中有一些特殊缺陷。差生的某些特殊能力欠缺 ,不是由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的缺陷造成的 ,也不是由于情绪障碍或教育剥夺造成的。差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大约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努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学习过程中情感缺陷、知识缺陷积累所致。如何做好差生转化工作,我认为:减轻差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是“转差”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数学学习方面的"粗心"是由多种认知与非认知因素造成的.特别是由认知方面引起的"粗心",好、中、差学生都存在这种现象,尤其以中差生居多.  相似文献   

6.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提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认知中的一种重要和常见的心理活动。教师对差生的归因(仅指学习上的差生),是指对差生之所以“差”的原因作出推断和解释。事实上,每个班都存在着差生(差生是相对的),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差生,因此,对差生进行归因是任何教师都不可避免的一种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差生的概念及特征尚无明确定论。在国内,有些研究者把差生称作学习不良学生,这些学生的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严重困难。这一定义排除了智力落后学生。另一些研究者把差生称作学习困难儿童,指的是在某些功能发育上迟缓(如阅读、计算、注意力等方面的缺陷),或者由于某些环境教育因素的不良影响而造成学习障碍的那类儿童。  相似文献   

8.
问题提出一位中学特级教师在介绍教学经验时讲道 :一名合格教师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 ,追求的目标是把课上得“滴水不漏”;一名优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是精心设计问题 ,列举学生在知识上、思维上的缺陷 ,让学生参与探讨缺陷的成因 ,修正缺陷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获得新知 ,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为人们总是受到知识经验的局限 ,知识上、思维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 ,所以在学习中出现一些缺陷是客观的 ,也是必然的 .教师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上的偏差 ,并采取相应策略促进缺陷的有效转化 ,逐步减少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缺陷 ,…  相似文献   

9.
论“差生”及其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生”问题长期困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严重影响普通教育的发展。 一、“差生”的成因与形成 造成“差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诸多因素又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日本教育学者北尾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差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相关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笔者认为我国现有普通教育中“差生”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因素:一是偶发性因素。由于家庭或个体的突发事件,造成一个时期的学业荒废,使学习成绩陡然下降,进而在行为上破罐破摔,成为“差生”;二是累积性因素。由于教学或学习上的失误,学生在一系列学习中没有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形成了基础学力的负积累,造成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二十五年教育工作,做了二十三年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重视利用教学这个重要手段启迪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奋发和进步.我先后带过十二个班级.有的从三年级,有的从四、五年级开始带起,直到最后把他们送出学校.在带班过程中,我体会差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因此,抓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能否带好班的关键,差生转化好了,整个班级的面貌就可改观,班级就可以前进.不能嫌弃差生,要关心差生.长期与差生打交道,使我了解到差生的多种表现是由于学习差所引起的: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是由于他们基础差,新的知识听不懂;作业完不成,因为理解能力差,不会做;迟到了,由于他们长期学习差,厌恶学习,  相似文献   

11.
差生较之于优生,关键是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区别.差生要转化为优生,关键是转变学习习惯,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无论是从教育本人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整体教学成绩的角度,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于明玉 《成才之路》2010,(23):79-80
近几年,从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对学习能力的分析上,许多人仍停留在感知、记忆、理解及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层面。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自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一是重视优等生的拔尖,忽略中等生和差生的培养和提高,甚至为了排名次,争高低,不择手段地排挤差生;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一刀切”。不分好中差学生,也不论学生差什么缺什么。  相似文献   

13.
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物理就是无理,难以捉摸其理.”中学生普遍怕学物理,“普通班”的学生(即差生)尤其怕学以至厌学,他们的素质甚差.如何通过物理教学来提高差生的科学素质呢?本人谈谈以下一些看法和体会.1 引发兴趣,激起差生的求知欲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个好老师.实践证明:兴趣是差生学习的牵引力和加速器.在物理教学上,教师可采取下述措施来激发差生的物理学习兴趣.1.1 在“普通班”任课的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4.
“GX”教材的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32字诀”上.其显著特征是进度快、擞学安排灵活.教学中,产生差生的主要原因是差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产生了学习的心理恐惧感,导致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生了迁移.搞“GX”实验教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能否通过培养差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转化差生.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现将本人的一些肤浅体会总结于后,供同行参考.一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习中的差生可分为4种类型:1.暂时困难型;2.能力不足型;3.动力不足型;4.整体困难型。由于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差生都简单地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差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1.对暂时困难型差生:这类差生的能力及个性特征正常,其物理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即在课堂教学中意志力较差,不能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由于这类差生较多,因此,教师在课外应增加对这类学生的感情投资,对他们学习上暂时出现的问题加以弥补,使其及时…  相似文献   

16.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对所谓差生形成的原因十分关注。通过细致对比优生与差生在学习上的差别,我发现造成差生做题时经常出错、成绩总是难以提高的原因固然很多, 例如学习不刻苦、注意力不集中、智力水平低、基础差等等,但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整体 性认知习惯的培养、学生自身缺乏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组织能力是导致学生成绩差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一、英语教学中的差生差生又称学业不良。如果一青少年没有被剥夺其应有的受教育权利,在智力上没有缺陷的学生,神经功能也没有表现明显的失调,而学业成就或学习能力低弱,则被称为"学业不良学生",即差生。  相似文献   

18.
对差生的看法和观点,我们称之为差生观。差生观正确与否,影响着防止差生、转化差生的效果。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着经验型的差生观,其主要观点是: 1.差生的出现是必然的。其理由是,因为人群中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呈常态分布的,即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差的人各占少部分,大部分人的学习能力处于中间状态,与此相应,一个班上学习成绩好的只能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同时必然出现一些学习不良的差生。  相似文献   

19.
生物这门学科,不属高考科目,成绩好的学生对生物课学习尚且不够重视,“差生”更是可想而知了.要提高生物会考合格率,关键是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上.差生主要差在学习情感、动机、兴趣、性格等方面.因此,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提高生物会考成绩,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差生自身的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使用单字方式,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优生和差生的有意遗忘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优生有意遗忘的认知抑制能力水平高于差生.优生和差生的有意遗忘认知抑制能力发展均存在关键期,且优生的关键期早于差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