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漕运是封建王朝政治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必然以政治中心为转移,以满足都城物资需求为目标,以连接都城与漕粮产地的水路为载体;同时漕运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又受经济活动规律和运河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根据王朝都城的位置变迁、漕粮主要来源地的变化以及运河网络的发展,可将中国古代漕运系统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即以长安为中心、以“关东之漕”为内容的发生阶段;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蓬勃发展阶段;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繁荣发展阶段;以北京为中心、以“江南之漕”为内容的高度发展与终结阶段。漕粮来源地的变化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生、发展、繁荣和终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把人工开凿的河叫做“渠”,如郑国渠、灵渠、通济渠、永济渠……人工开凿的渠南北走向,才叫做运河,如京抗大运河,但后人不知,把所有人工开凿的河都叫运河,运河的概念就变了,说什么隋炀帝修运河,其实炀帝修的是渠,不是南北走向的运河。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即从萌芽到形成,由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合二为一的复合体,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和文学潮流,“隐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经历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6.
“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曾经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个是从史伯到孔子再到子思的先秦时期;第二个是从周敦颐到二程再到朱熹的两宋时期。第一阶段为伦理化阶段,哲学思辨不多,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第二阶段则为系统化、理论化、哲学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认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1)意识不明,囗传手教——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朝代);(2)脱离原始,涵于"六艺"——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夏商周春秋);(3)官学私学,师徒父子——封建社会初期的美术教育(战国秦汉);(4)师承明显,欣赏凸现。专长一科,师法自然——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美术教育(魏晋南北朝至隋唐);(5)画院教育,范本临摹,美术创作,人才培养——封建社会后续发展时期的美术教育(五代两宋);(6)山水花鸟,自然情趣;宫廷美术,人物画显;服务政治,西洋画现;学校世业,艺技分流——封建社会后期的美术教育(元代明清)。  相似文献   

8.
中国运河历史文献资料十分丰富,现存与运河相关的专门著作有上百种之多,史书、方志、政书、类书、档案、笔记、文集、小说、民间文献、外国文献中,也存有大量的运河及区域文化资料。认真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些资料,对运河学术研究及其运河历史现实作用的认知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运河文化自隋唐以后形成,明清时期进入空前兴盛的阶段。运河河道及其独特的工程设施、城镇网络、河政管理机制、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商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趋同,是中国运河区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开放性与凝聚性的统一,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一体性的统一,是中国运河文化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存在着这样几个特点: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体系的独立性与对皇权的依附性;法制与人治交融,建设与破坏共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上奏是官员请示工作和接触皇帝的重要路径。这使得许多大臣得以和皇帝直接交换意见,不但便于处理政事,也便于皇帝了解自己,增进和皇帝的感情。因此,章奏和决策密切有关。它是决策信息的主要传输渠道,也是决策权的主要寄托和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一种上行文书,章奏的格式、写作、封装、运递、接收等程序问题十分重要,其书写和运行形式的要求和程序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14.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下,提出“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这是符合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要求。说它具有时代性,是因为对古代中国商业展开比较广泛的研究并取得较多重要学术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方针之后的景况,高中历史课程应该及时地加以反映。说它具有基础性,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古代数学符号的应用,其他科学的实践和发展,我国古代逻辑的特点,讨论我国古代数学受到制约的原因,使得我们能正确的认识中国数学史。  相似文献   

16.
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情欲描写置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演进的链条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围绕着内容上情与欲的处理、形式上雅与俗的转化,其衍演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唐,基本反映了人的生物生理本能,情与欲大体和谐,情欲描写由俗到雅;宋元至明末,情与欲分裂,欲的张扬,情的屏弃,情欲描写由雅到俗;清初至近代,情与欲分裂,欲的压抑,理的强调,情欲描写由俗到雅。  相似文献   

17.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中国古代不仅有特殊教育 ,而且还得到发展 ,从而否定了中国古代没有特殊教育的观点。文章对中国古代的特殊教育作了大体描述 ,展现出古代特殊教育产生、发展、衰落的演变情况 ,并试图分析古代特殊教育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与德州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是一所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开发运河及运河文化,使其能够发挥历史资源的作用,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势在必行。做好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构建沿德州运河河道过境线的“运河文化风景带”,使运河成为德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搞好运河及运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为德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明程度,造福于德州人民。结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开展关于运河文化的系统研究,深入发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底蕴和特色,为德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春秋中期,即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修建运河。对运河的记述、研究,起自西汉时司马迁之《史记》,当前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切实推进这一研究,文中提出了应遵循5点指导思想与9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以及3项重点课题,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