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八旗制度是建国以来备受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作为八旗组织三足之一的八旗汉军,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成为国内学者所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焦点.论文从八旗汉军的建置过程、建置时间、名称由来、与红表(夷)大炮的关系等方面,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关系.以及八旗汉军的瓦解和历史作用等方面来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
为了巩固统治,清廷在入关后即确立了对八旗的"恩养"政策,但随着八旗人丁的大量繁衍以及物价上涨、奢靡日甚等原因,八旗生计日益恶化。迫不得已,八旗中的汉军在乾隆初年率先奉旨出旗为民。在出旗过程中,清廷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草率裁撤,而是有选择地按地域和军种批次出旗,并尽力加以安置。综合起来,限定汉军出旗的标准包括:禁旅还是驻防的八旗汉军,降清时间先后及归降后的功绩多寡,出身地位及日常表现情况,出旗后的生存能力及适应性。"汉军出旗"是清代八旗制度的重大调整,它所引发的旗民之间身份变化是清廷调整社会内部矛盾和对各势力集团利益重新分配的必然结果,也与清朝统治者对待汉军的一贯态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清代殊卷集成>嵩申会卷为基本线索,并结合大量的个人传记材料而成,论述了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在清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嵩中家族是清代八旗中著名的科举世家,嵩中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是翻经译史,著书立说;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是施政利民,廉洁奉公.  相似文献   

4.
科举是汉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清军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采取了科举制度来选官,并允许满族八旗子弟参加科举。从此一大批的满族八旗子弟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八旗子弟汉化趋势逐渐加深。面对大批满族八旗子弟汉化加深的趋势,满族统治者一方面采取了种种措施防止满族八旗子弟汉化,力图保持本民族的国语骑射的祖宗旧制。另一方面,为了稳定统治,又不得不实行科举制度。这体现了在实行科举制度上的满汉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5.
清朝八旗武职养廉银两,作为八旗武官正俸收入的一种补充,照文职养廉例支,其养廉银额是正俸银两的数倍之多.由于八旗武职事务繁简不同,所得养廉银两也有多寡的差异.清朝统治者希望用养廉银两笼络八旗武官,避免八旗官员的腐败,以保证有效地控制旗营.  相似文献   

6.
入关前,清(后金)共举行了三次科举考试,取中33人,其中汉军19名。依据16名的仕宦资料,可知清入关前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针对在职的汉军文人而举办的。以清入关为分水岭,之前多供职于清(后金)的中央政府,之后则主要任职于地方,为清朝统一全国、巩固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汉军万户作了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论述,其焦点主要集中在汉军万户设立的时间、人员及目的等方面。尽管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歧还很大,但也得出了一些被学术界认同的观点。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只有正视这一问题研究中的缺陷,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研究,如此,方能深化此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官员的选任制度主要包括选举途径、授官方式和其他相关制度等三个方面。就清代文官而言,选举途径有科举、学校、荫生、捐纳、荐举等;授官方式分别为月选、拣选、开列等;其他相关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清代火器发展停滞是由多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铜铁冶炼和火药制作的工艺水平是火器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思想意识领域的抵制和国家制度层面的禁抑才始终是清朝火器发展最主要并长期存在的障碍。清朝统治者亦视火器为“利器”,重视其军事上的运用,只是禁止民间、来华的属国和外国人制造使用,甚至对携带与火器相关的原材料也予以严禁。火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八旗军和绿营兵;清朝为反击侵略、打击叛乱、镇压民变等,往往加大火器使用力度。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对汉人拥有火器始终怀有恐惧心理。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清朝火器在200余年间难有求新、改进和发展,长期墨守陈规最终造成清末落后挨打的惨痛局面。  相似文献   

11.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2.
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明显表现在雍正三年之前,因存在时间较短,其重要性往往易于被人忽视。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差异,是清朝官制中民族畛域问题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揭示满汉官政治待遇不平等、满洲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及其民族政策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清太祖努尔哈赤顺应时代创立的八旗禁旅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满族和大清帝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后来 ,逐渐衰落至湮灭 ,就经济上来说 ,其主要原因是 :(一 )清朝的经济保护政策 ;(二 )清朝政府八旗驻防财政的困难 ;(三 )清朝八旗子弟的腐化、堕落。  相似文献   

14.
皇太极统治时期,汉官得到充分的任用,他们在清初的政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清政权建立必不可缺的因素之一.他们帮助皇太极加强君权,限制诸王的权力,健全统治机构,完善国家机器,树立皇太极的帝王心理.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满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能够迅速地封建化,并且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相似文献   

15.
16.
秦汉之际在社会各阶层普遍地存在裂土分封思想 ,其实质一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 ;二是百家争鸣对秦大一统思想的否定 ;三是传统宗法分封制的历史残留。这是造成秦朝覆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在历史上有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考满是明代和清初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即任满考核。入关以前,满洲贵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已经开始有了考满制度,清朝入关之后,沿用这一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前后经过三十几年,于康熙年间将这一制度废止。考满制度实行的始末,体现了清代制度沿袭中有发展,而重视实效是清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取舍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出租是清朝处置右卫八旗驻防空闲营房的主要手段,其房租收入构成了右卫八旗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负担了右卫官兵除俸禄外的绝大多数开支,主要有公费支出、抵充兵饷、购买驼马、杂项支出四个方面.文章通过对右卫八旗驻防营房租银支出的分析,反映右卫八旗驻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辫子和小脚是清朝的两大陋习。自1644年清军入关后,征服了广大明朝统治地区,为了维护本民族风俗,颁布(?)发令、易衣冠法令,强迫汉人满化,并以汉人辫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与此同时下令禁止汉人缠足。辫发易服政策虽然成功,然而,缠足却屡禁不止,清朝反而成为自宋以来缠足最兴盛的朝代。本文围绕清朝的禁足令,试从清朝满汉民族矛盾、汉人士大夫思想及当时民情出发,分析清朝缠足之风屡禁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