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前哨》2013,(11):7-7
张伟达在《新闻实践》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媒体服务力是媒体满足市场需求、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包含新闻产品的指导性、有用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等服务性在内,同时包含媒体满足市场需求开发的新闻衍生产品的服务能力。纸媒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提升服务力。  相似文献   

2.
传播力是检验媒体融合改革效果的一把尺子,实现融合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新闻产品是媒体核心业务,是媒体融合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提升传播力需要从满足受众新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出发,全面提升新闻产品的高度、锐度和力度,千方百计突破新闻产品的生动表达。  相似文献   

3.
葛晶 《新闻战线》2023,(5):80-82
建立并不断完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传统媒体应直面现实挑战,发挥核心优势;明晰自身定位,提升服务能力;开展多元合作,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加强智库建设,提升媒体服务价值。要不断增强受众黏性,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更好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向智慧媒体转型。  相似文献   

4.
邝峰  林军  牟晓伟 《传媒》2021,(2):20-22
媒体融合自2014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从"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融合进程持续加快,新闻舆论阵地不断拓展,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不断涌现,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进行新闻线索的捕捉,还要不断提升新闻作品内涵,同时参与新闻生产运营,集采、编、制、传等各项技能于一身。同时记者还需牢牢树立节目创作、传播精品意识,才能更好的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本文从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四力"方面分析融媒体时代记者内功修炼的根本,希望能够帮助融媒体记者顺利开展新闻宣传,打磨融媒体时代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分析转型语境中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引导力的困境及提升策略,结合当前我国主流媒体的发展现状,从强化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工作、优化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矫正方式、积极构建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应对策略、大力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艺术思维、给主流媒体提供新闻评论引导空间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转型语境中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引导力,为主流媒体更好更快的发展做铺垫。  相似文献   

7.
<正>践行"四力",最终目的是加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新闻生产力的提升,核心是全媒体采集能力建设。渠道融合,是媒体提升传播力的主要途径。信息和渠道开放的时代,不仅需要传统媒体重构新闻组织机构,更需要构建全新的新闻生产平台和传播渠道,进而打造媒体融合生态圈。眼下,"新闻+"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国际传播能力提供舆论支持,一个国家不仅难以和平崛起,甚至维护正当利益都会非常艰难。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将会丧失新闻话语权,导致虚假新闻横飞、国家形象受损,甚至影响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大大增强从"不敢发声"到"积极发声"的转变媒体要报道的国际新闻不仅仅包括国外  相似文献   

9.
面对复杂的新闻舆论环境,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遇到诸多困难,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迫在眉睫。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构也为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生产工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支撑。基于媒体融合的背景,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及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本身、作品传播渠道以及作品来源等角度剖析蕴藏在作品中的新闻舆论“四力”,并通过对作品局限之处的分析,对融媒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借助新闻产品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新媒体不断扩张的时代,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蓄势待发、砥砺前行,提升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力,发挥其舆论主导、核心作用,是当前众多主流媒体新闻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思索、讨论的问题。【方法】从新媒体特点及优势与主流媒体新闻传播表现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力求对新媒体与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做出进一步的阐释。【结果】找出用户意识欠缺、融合力不够、内容没有深度、互动交流受限等制约主流媒体传播力的瓶颈,并提出提高服务质量、延伸传播链、打造公信力、开展良性竞争等提升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传播力的路径。【结论】在未来新媒体成长、发展过程中,从业者不仅要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更需要推动主流媒体的发展。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加强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力,解决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困境,进而促进主流媒体传播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融媒体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赢得更大话语权,就应遵循新闻传播内在规律,顺应形势发展,强化融合意识,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导向,集聚传播合力,延伸传播链条,运用全媒体多元化传播形式,以"快读"、"悦读"致胜,让受众喜欢听、乐意看、好参与、愿意转,提升阅读率、收视率、点赞率、转发率,更好地提升新闻传播力,进而不断增强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短视频风口下,主流广电媒体迎合新媒体受众需求,在技术引领下打造新闻短视频,是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叙事方式向融合新闻产品过渡的重要尝试。主流媒体的新闻短视频要坚守专业新闻媒体的高品质、权威性,同时兼顾短视频叙事和传播的场景化、智能化、个性化、数据的可视化等特点。从产品定位、渠道建设、深耕互动等多维度提升主流媒体的融媒体新闻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杜宝山 《青年记者》2006,(18):20-21
中国报业,林林总总,要在竞争对手如林的报业市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得把所经营的媒体办出特色,吸引住自己“铁杆”的受众群,让这个受众群享受和使用你提供的新闻,从而提升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4.
郝萍 《新闻战线》2023,(2):36-39
全媒体时代,媒体应勇担智库使命,提升问题发现力、价值判断力和战略预见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武汉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武汉广电)用大融合思路,以内容产品为载体,探路“社会治理+引领消费+城市转型”,迭代“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推动媒体数字化智库化发展,用智库成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融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后期编辑要适应时代要求,摒弃曾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观念,树立用户思维,强化产品意识,明晰渠道概念,注重地方发展因素,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深化"自我革命",真正让自己的节目满足受众越来越多元化的要求,提升基层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2014年8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启动"融媒2015"项目,并研发手机新闻客户端——大小新闻。该手机新闻客户端定位为"全媒体资讯服务平台",从新闻、服务、社交三个方面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便捷的综合文化服务。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将新一轮的媒体融合定位于"以全媒体采编系统为平台,手机客户端为核心,打造用户集聚平台,构建媒体融合生态圈"。探索有效破解新闻阅读免费与可持续困境的途径,实现由提供单一新闻资讯向以新闻资讯为核心的,服务、电商、社交协同发展的综合文化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17.
融媒体的新闻生产是对信息技术和社会话语重组的深度变革,是对内容生产进行多角度的创新,是对传播方式增添多维度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自身特有的优势。而作为区域化的新型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县级融媒体的本地化新闻作品为研究对象,聚焦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内容生产与服务力优化提升研究,结合射阳县融媒体中心实例,探究了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内容生产的现状,以及如何提升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的服务力。  相似文献   

18.
新闻网站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在融媒实践中精准发力,持续提升全媒体报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产品重塑传统的重大主题报道,将融媒体新闻报道作为主旋律宣传的常态操作。要在"四全"框架下,把握时代脉搏,从老百姓的角度切入,讲好中国故事;面对融合发展的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打造融媒体新闻产品,在坚守主流新闻媒体内容优越性的同时,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通过平台整合形成跨媒介融合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策划是提升新闻价值和宣传效果的重要手段,历来为媒体人所认同和重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赋予新闻策划新的可能。媒体人与时俱进,通过提升新闻策划能力迎接新媒体挑战,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新闻媒体要想突出自身特色,抢占舆论制高点,就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新闻策划,创新报道内容和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新媒体发展逐渐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趋势,受众接触媒体习惯和媒体产品呈现较大的改变。移动客户端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广电媒体纷纷开办移动客户端拓展传播渠道,作为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提高节目传播力的有效平台,延伸传播价值。广电媒体移动客户端大多处于投入阶段,在内容生产流程、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上存在相关问题,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拓展个性产品和服务,创新运营模式,理顺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