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当代哲学诠释学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和前见等基本概念,对人文以及自然学科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从诠释哲学视角出发,在对《红楼梦》两种全译本中存在的有意误译现象进行分析后,可见在跨文化翻译中,在解释翻译同一部文学作品时,由于不同的前见从而造成理解上的不同,进而形成合理的有意误译,体现出诠释学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6,(3):105-108
基于哲学诠释学的主要思想,从前理解、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的视角,分析学生翻译自主能力的培养、翻译教学中的多元对话及翻译教学与专业实践相互结合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环节中的存在问题,从哲学诠释学视域,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河运用"激进诠释学"论述了翻译的"语词世界"、解释学真理及"差异的撒播",批驳了传统翻译"原本中心论"、翻译的逻各斯真理以及中西文本流通中的西方语言中心论等问题,提出以"居间存在"为基础的语际翻译解释学.<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展示了作者学术"提问"意识和"独白"意识,是会通语言哲学、翻译学与诠释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梳理西方哲学诠释学语言观和作为核心概念的文本理解观的基础上,诠释学中蕴含的语言学特征和观点显而易见,诠释学在跨学科语言学研究中的哲学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表现在修辞学、批判语用学、跨文化交际与翻译、阅读教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哲学诠释学与翻译学科的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与描述法,以诠释学的视域融合原则为指导,首先分析文本视域,再以朱生豪译本为参照,比较分析译者视域与读者视域以及翻译中两次融合效果。结果表明在第一次融合中,理解的历史性影响了文体的选择,个人前见影响文本的艺术再现水平,视域冲突下表现为对称谓语的归化处理与宗教文化词汇的漏译;在第二次融合中,译者在考虑到读者当前的视域后,对剧中的猥亵语和西方文化特色词汇的处理有着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哲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接触西方诠释学。随着一批重要的诠释学经典论著的翻译出版,很快地引起了人文科学众多学科的关注,现已渗入到哲学、文学、法学、神学、历史学等诸多研究领域,且已出版了为数可观的学术论文与专著。若称之为一时之显学,恐也不为过。毋庸讳言,我  相似文献   

7.
翻译与解释存在渊源关系,解释学主张翻译即是解释。理解的历史性意味着翻译无法摆脱其历史局限性。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理解历史性的研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从文学系统外部来审视翻译本身,从赞助人的角度考察翻译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哲学诠释学的角度来说,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两次视域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辛丽春 《教育导刊》2011,(12):16-19
教学的展开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是哲学的展开。课堂教学需要被放在哲学视阈中重新审视。诠释学视阈中的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历史性、主体参与性、时代性,应促使师生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诠释学被介绍到中国大陆以后,逐渐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和接受.有关诠释学的著作、论文日渐增多,对诠释学著作的翻译和解读亦有升温之势.今年3月14日,102岁高龄的哲学大师伽达默尔逝世.  相似文献   

13.
抗联文献是抗联历史与文化的物质载体,对抗联文献的对外翻译是传播抗联文化、弘扬抗联精神的重要途径。诠释学是对翻译研究影响最为持久且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梳理抗联文献翻译的现状,介绍基于诠释学的翻译研究视角,阐述以诠释学为基础的抗联文献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认识你自己"是哲学追问的一个基点。近现代意识哲学范型使认识自身成为一个难以突破的鸿沟。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理解代替了认识成为人类自身存在的根本样式。理解所具有的本体性、语言性、历史性、循环性及开放性和创造性建立在人自身存在的时间性与历史性上。伽达默尔对"认识自身"的重新强调,为根治当代人异化与生命的疏离化的生存方式指引了一个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古希腊哲人思考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西方哲学中,传统诠释学与科学哲学分属于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传统,一度呈现出水火不容的分裂态势。但在20世纪中叶,科学哲学与诠释学皆发生本体论转向,库恩开辟了科学哲学的新方向——历史主义,伽达默尔将诠释学最终发展为本体论诠释学。随着科学哲学与诠释学的转向,二者在理解上有了共同的交汇点——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批判近代科学理性的同时恢复实践理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他的诠释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或者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在《真理与方法》中表现为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强调;而在其后期思想中,伽氏试图以诠释学的实践哲学来维护或确立人文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合法地位,把实践哲学看作具有基础意义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离不开语言的对话,对话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条件,因而对话精神是伽达默尔实现诠释学实践哲学理想的有力工具。伽达默尔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最终理想就是交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以其验证方法的非实证性、非量化性和社会功能的潜隐性、长周期性等学科特征而与狭义的“科学”相区别,具有明显的诠释学性质。文本理解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人文各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天地,历史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文、史、哲是人文的基础性学科,判明它们的诠释学性质,是确立文本理解跨学科方法论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具体化"是关联伽迭默尔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体现着诠释学的实践哲学雏度和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维度,表明了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理论连续性和互涉性.厘清这一概念在伽达默尔思想中的地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9.
哲学阐释学研究的重点是理解的问题,其理论的一些方面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三条重要原则:理解的历史性、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视域与视域的融合为基础来分析庞德诗歌翻译中的误读现象并证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诠释学的研究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诠释学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诠释学 ,存在着几种研究向度 :强调严格传授知识的传统诠释学取向 ;强调师生主体诠释和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取向 ;注重反思批判的社会批判取向 ;走向极端和教育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激进诠释学取向。它们在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观及方法观等方面看法不一 ,各有其合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