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 3 3页《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例四为“国民党侵占的解放区”。在这里用“侵占”一词 ,我以为是不妥当的。什么是“侵占” ?《现代汉语词典》说 :“用侵略手段占有别国的领土。”这里的“侵略”一词 ,又是什么意思呢 ?《现代汉语词典》说 :“指一个国家 (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 )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 ,掠夺并奴役别国的人民。”所以 ,“侵占”一词是用在两个国家之间发生的事情上 ,是指一个国家用武力强占另一个国家的领土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用。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与…  相似文献   

2.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青纱帐——甘蔗林》一诗的开头,《教参》说“用了两个反问句,且衬以两句相答”。这前一句讲对了,但后一句却是错的。一、三两个反诘句,是用疑问代词“怎”加否定副词“不”,表示肯定语气,说明思念之必然。故反问是不必回答的。《教参》所说的“两句相答”,实际是诗人以呼唤和拟人手法写情的抒情句。  相似文献   

3.
“扩句”问题,在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有详细的阐述。“缩句”问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编写的《语法修辞》中,有简要的说明。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要遵循两条原则:从“表达”角度说,句子表达的重点不变;从“组合”角度看,句子结构的基本间架不变。 智明先生在《且说扩句缩句》(1995年第4期《河北教育》,以下简成《且》文)一文中称:“在第十册教材中选作扩句示范的例句,其扩后句子与原句比较,却似有变更句子成份之嫌。”对此,笔者认为,其  相似文献   

4.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句中的“鄙”字,课本注释为:“鄙,边,这里作动词用。”没有说明是怎么动法。但根据全句的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来看的话,“鄙”似乎应释为“把……当作边邑”,亦即“以……为鄙”,“鄙远”即“以远为鄙”,由此,许多参考书都把此“鄙”看成是意动用法。  相似文献   

5.
《学语文》报第29期罗文同志说:《诗经·匏有苦叶》“济盈不济轨”句中后一个“济”字应为“濡”字。余冠英《诗经选译·匏有苦叶》一诗,原句是“济盈不濡轨”。  相似文献   

6.
备课拾零     
一、《挺进报》的一处“《》”初一册《挺进报》中有一句: “指示说:第一,刊头立刻取消,不许再写《挺进报》、期数和出版日期”。这句中“挺进报”三字上的书名号应取消,因为书名号是“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的标点符号。这里如在“挺进报”三字上加上书名号,就代表了挺进报这种报纸,正如课文中另外几句: “一九四七年秋天,重庆地下党发行了《挺进报》。”  相似文献   

7.
小Q填字     
横向一、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后句。二、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三、明白地表示或宣布。四、岳飞《满江红》中“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前句。五、比喻人力、财力、物力前后接不上。六、白居易《忆江南》中“江南好”的后句。七、一种饼干的品牌。八、独一无二的。九、在一起。十、指某人或某事物被社会、公众知道、熟悉的程度。十一、(物体)向一边偏斜。十二、曹植《七步诗》中的一句。十三、文章的组织结构;书画篆刻作品的布局。十四、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浙江省东北部。十五、死硬顽固的反动集团。十六、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一句。十七、美国东北部大城市。  相似文献   

8.
谢春草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在《鹧鸪诗》一诗中有“雨昏青草湖滨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句,被称为“警绝”,因而获“郑鹧鸪”的雅称。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写《和友人鸳鸯之什》别具一格,被誉为“崔鸳鸯”。碧桃学士唐代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句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中句云:“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因而获得“碧桃学士”的雅号。杜紫薇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  相似文献   

9.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中,对《回忆我的母亲》中第七自然段的“中心句”有争议:观点一,句(1)是中心句(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观点二,句(11)是中心句(《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4期“此句不是中心句”一文的作者认为);观点三,无中心句(部分同人认为)。笔者认为“观点一”对,句(1)是中心句。其理解如下。语段共有11句。句(1)是中心句。句(2)写“祖父”在家庭中身体力行、躬亲示范的勤恳劳作,句(3)写“祖母”在家庭中组织和分派工作,句(2)句(3)从祖父、祖母不同的身份、地位、作用来解说句(1),显示“勤劳的…  相似文献   

11.
一、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个”用作量词时,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战争”有它的专用量词“场”、“次”,因此句中的“个”用在“战争”前修饰不当,可换成“场”或“次”。二、动宾搭配不当。《故乡的榕树》中有这样一句: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3.
吴然在《对“夏后皋”句中的“后”注解的质疑》(见《语文知识》1998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后”注解为“帝王、天子”值得商榷,还说“夏后”是国号,是一个不应拆开理解的专用名词。“夏后”可以用为禹所建立朝代的国号,此话不错。但吴文似乎没  相似文献   

14.
《一句顶一万句》是当下最有影响力的力作。书中人物都饱受“在路上”的枯寂、贫寒的折磨。刘震云以“一句顶一万句”作为新书名,并无政治上的回味和缅想,他通过《一句顶一万句》一书探究国民生存状况和生存的本真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习完课文《与朱元思书》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背诵检查。当一名学生背到“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时,“无绝”一词脱口而成“不绝”。这时,其他学生在一旁说“无绝”、“无绝”,而我正好阅读到《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与朱元思书》赏析文章的相关语句为“不绝”.便按此纠正说:“不绝!”可此时我又感觉有些不对:此句的前一句尾词是“不穷”,对应的此句尾词会是“不绝”吗?  相似文献   

16.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的解释多为:“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新教材作“机杼声”解。作“织机声”解,虽然《辞海》中有,并以此句为例,但笔者认为与下句“不闻机杼声”不相吻合;作“叹息声”解,《辞海》中也有,但“表示赞赏或怜悯”,又与诗中木兰因无人替父从军而愁闷的心情不符。朱声琦先生生前曾提到,虞城县木兰庙中有碑刻《木兰诗》,上面的首句为“促织何唧唧”,并说《古文苑》中的选文与之相同。笔者虽未亲见,但在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找到了佐证:“唧唧:叹息声。这句一作‘唧唧何…  相似文献   

18.
《锄禾》诗作者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现在已几无异议了。近读《全唐诗》,发现编者对此诗之注,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那么,此诗究出谁手?主出于聂者: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  相似文献   

19.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新版课本将“为好”注为“联欢”,“会”作了后一分句的谓语。这样处理,与古代外交辞令甚为不合。“好会”,是古代外交辞令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是与“兵会”相对而言的。《左传·宣公元年》下有杜预注:“晋师救陈、宋,四国君往会之,共伐  相似文献   

20.
《相鼠》诗共三章,每章四句。三章的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但各有侧重。三章的结构相同,均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一层次,后两句为一层次;前一层次是排比事实,后一层次是在事实排比的基础上评论抒发。 下边对诗中的部分词语做些肤浅的解释,请方家指教。 相。毛《传》:“视也。”《说文》:“相,省视也。”《尔雅》:“相,视也。”郭《注》:“察视也。” 省视、察视,都是细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