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文献遗产是奥运遗产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做好奥运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奥运遗产理论为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石,提供了可直接复用的经验;文化遗产理论为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主体的确定提供了方向与思路,有助于其创新开发手段与模式,指导其开展管理工作;后现代档案学理论提供了对奥运记忆、国民认同及情感建构的独特认知,丰富了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内涵;数字人文呼吁在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注重数字技术与人文理念的张力结合与双向联动,重视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合作交融.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是一段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惨痛历史。作为战争受害者的"慰安妇"群体近20年才逐渐受到关注。公众对"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形塑与强化,媒体建构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民日报》1995年到2018年以"慰安妇"为标题的新闻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慰安妇"报道的文本特征来分析其如何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造构着"慰安妇"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公众集体记忆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民族认同的强化。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设备硬件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的融合,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媒介平台升级与用户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坚守新闻业根基,同时也推动了新闻价值核心要素在新时代的演进和革新,在新闻价值的建构上为融媒时代其他寻求转型的传统媒体作出了极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11)
数字技术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信息的创建、传播与解释方式,并"生态性地"介入当代新闻业的发展。"数据化"是数字新闻的特征之一,然而对于数据化不加反思地推崇和合理化,即数据主义的思想开始占据优势,导致在数字新闻生态中,公众、媒介与机构之间的关系被解构与重构,并衍生出信息失序等社会现象。信息失序涵盖了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恶意信息三大类,其涌现与新闻业的结构性转型密切相关。在去语境化、不透明的信息传播环境之中,数据来源不清,加之公众对情感和身份表达的重视,进一步推动并放大了信息失序,对公众、新闻业以及社会的影响颇深,但最严重的结果是公众对所有信息的不信任。基于对数据主义的反思,提升公众获取可验证信息的能力,同时强化政府、组织团体等主体的干预是治理信息失序的重要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责任论实质上是新闻道德理论,针对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的表现而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进行修订,旨在通过更强的自律意识来提高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社会责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职业道德"标签",对美国乃至西方新闻界的伦理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后"社会责任论"时代,美国新闻伦理在冲突与调适中发展,经历了客观性受质疑、调查性报道复兴、虚假新闻被曝光、专业主义式微和公共新闻业崛起等一系列"节点"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等理论,开拓了我们看待社会问题的视野。本文以《公众舆论》为切入点,以《南方都市报》有关徐武"被精神病"事件的社论为例,对媒体纷纷报道的"徐武事件"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对媒体呈现与建构的"被精神病"这一公共舆论做出适度的回顾与反思,以期引起媒体及公众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2):26-33
本文以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在2016和2020年两次大选期间的表现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以"客观性"为核心的传统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数字时代发生的变化,并尝试从新闻学规范理论建设的意图出发,想象数字新闻专业主义的可能内涵。研究认为,"客观性"在美国新闻业的日常生产实践中已实质消亡,而"介入性"具备成为数字新闻专业主义概念内核的潜能。文章进而阐述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必须以数字新闻业的种种事实为知识生产的依据,并主张在终结"客观性"神话的同时,积极探索新闻业在数字时代服务于信息民主和社会进步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我们已经步入自媒体时代,随之而来的也就是谣言横生导致的自媒体公信力缺失,本文以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对其公信力的建构进行研究。针对于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公信力缺失原因的五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反思并进行建构,最后进行分析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到自媒体的特性问题,它是一个新近诞生的与其他媒体形式大大不同的媒体样式,其重点在于自媒体的自字。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希望对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公信力的建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郑博临 《东南传播》2020,(12):45-50
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新闻媒体对农报道的强力支持。"建设性新闻"虽然肇始于西方新闻业,但是其倡导的多项理念均可以在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基础上,为优化我国对农报道提供借鉴。本文追溯了"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的包容性文化传统、中国本土新闻业的"建设性"特点两方面出发,论证了对建设性新闻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可行性;针对我国的对农报道,将具体的实际案例与建设性新闻的理念相融合,从"记者干预""以人为本""正能量"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4):7-13
《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是新闻史上一个巨大的成功,也是调查性报道的典范之作,关于其新闻成就已被非常充分地认识和阐释。然而,在传统的研究框架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夸大和扭曲,从而呈现出单一的"媒体对抗政府"的神话色彩。本文梳理了水门事件作为一个"媒体神话"的形塑和解构过程,解析水门事件中一些被遗忘和忽视的重要因素,再度审视和评价水门事件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新闻业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并藉此观照今日调查性报道的一些新闻操作与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单波 《现代传播》2001,(4):24-30
本文运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考察了20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的发展,并把它划分为5个历史阶段新闻观念启蒙时代、"以新闻为本位"时代、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非市场化时代和信息化市场化时代;认为其发展蕴涵着政治逻辑、文化逻辑和经济逻辑,从这里可以把握20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发展的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新闻业的核心是公众对于新闻业的参与.博客传播打破了专业传媒机构对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垄断地位,使普通公民充当业余记者承担起了新闻报道的任务,在推进公共新闻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博客的传播主体多为业余记者,缺乏信息采编的专业技能,难以驾驭复杂持久的深度报道.尤其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大量博客的信息加工仍然依赖于基于专业媒体的报道.因而,博客传播与专业媒体的汇流成为今后公共新闻业发展的一大走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4G时代的幵启,如何吸引更多的移动应用使用者成为各大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新闻APP的诞生为新闻移动应用的编辑工作提供了突破性的发展思路。文章在阐述新闻APP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的优势基础上,结合媒介是对人的延伸、市场新闻业等理论,对新闻APP做了两点思考:(1)作为人的延伸,新闻APP必须结合"移动性"、"便捷性"、"多媒体性"、"互动性"这些优势,才能实现新闻APP作为人的延伸的新功能,发挥其作为一个新媒介的独特优势。(2)在市场新闻业的环境下,只有引入多样性与层次化的思路,才能解决受众对新闻APP多样新与拒绝海量的信息这两个相对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13-15
"纸媒已死",新闻业进入"智媒时代"。从机器人写作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新闻编辑室"的位置已经所剩无几,人工智能开始在新闻业内产生"无用阶级"并重塑其人员结构。新技术带来了新危机,机进人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闻业是应该"功利主义"的拥抱新技术还是与之继续"竞争",哪一个会让新闻业变得更好?本文旨从庄子"无用之用"的伦理哲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未来,思考新闻业在人工智能"暗涌"中的坚守和改变。  相似文献   

17.
政治人物拥有政治权力,处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其公众形象深刻影响着社会公众对政治人物及政治系统其他方面的认知,也影响着政治传播的效果。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对认识的形成和"涉人"的社会现象研究是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公众作为"社会人"在政治人物公众形象形成中的主观建构作用,以及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对整个新闻业是最美好的时代,对传统平面媒体则是最糟糕的时代.普罗大众藉手机与互联网自己也能"制造"新闻,新闻业迎来众神狂欢的自媒体时代,堪称最美好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进入到了大众的生活当中,其在新闻业的应用与影响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业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未来发展路径的影响:一是机器人新闻写作带来的新闻编辑理念的转变;二是以人工智能产品——"度秘"为例来探讨智能个人助手带来的新闻传播思维的变革;三是从人工智能与VR、AR技术的融合来探讨新闻业未来技术融合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