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味井冈     
初秋时节,跟随着一支20来人的文人小队,我加入到了重温井冈山红色记忆的行旅之中。八百里罗霄,五百里井冈,果然群峦迭翠,巍峨雄健,苍劲浩茫,好不摄人心魄。那漫山遍野无穷无尽的绿,格外养眼润肺。尤其是一场秋雨过后,哪怕短暂不过一颗烟的功夫,整座井冈,都会在刹那间变得  相似文献   

2.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参加长征的8万余将士,大多是井冈工农子弟,他们在井冈山斗争烈火里百炼成钢,在长征的征途里茁壮成长,井冈红土涌现出5万多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47位将军!因而搞好长征胜利70周年宣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李文彩 《中国广播》2005,(12):15-16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井冈老区的广播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广播在促进老区“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宣传井冈山精神,宣传井冈老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丰富老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老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走进某师政治部副主任韩强毛简朴的书房兼卧室时,便会看到书架上堆着厚厚的一根剪贴本,那是他19年军旅生涯以来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他多年的心血、汗水加智慧的结晶:1500多篇报上发表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他自幼生活在井冈山的一个山村里,井冈山秀丽的山水养育了他,赋予了他灵气。1975年当他来到大别山脚下的某部新兵连时,连长见他长得眉清目秀,浑身透露着机灵劲,就让他当了连部通信员。一天,他试着把连队一个老班长的训练事迹写成一篇报道,投给了一个报社,没想到半个月后稿子见报了。连队干部就让他当上了连部文书兼连队报…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朱德元帅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暴动1000余人来到井冈山.当时袁文才、王佐是盘踞在井冈山一带的草莽英雄.是绿林性质的“地头蛇”、“座山虎”.如果当年没有袁文才、王佐的许可、支持.毛泽东率领的这群“外地人”是不可能在井冈山安营扎寨、落草生根的,  相似文献   

6.
井冈山,朱总司令手书:“天下第一山”。毛主席赞她“到处莺歌燕舞”,“旧貌变新颜”。为了赞美这座英雄的山,充满传奇色彩的山,我们中央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井冈山》摄制组,来到了井冈山。而且一呆就是一年!今日封镜,拍个淋漓尽致金秋的井冈,雨后天睛,分外妖娩。为了把“红色摇篮”的革命圣地和“绿色明珠”的旅游胜地拍漂亮,最后一组镜头留到了阳光明媚的今天(9月1日)。清晨,我和李军早早起来,从宾馆驱车赶到茨坪北山顶上的工地。这里正在加紧施工由邓小平同志题词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刚刚架好摄像机的三角架,只见…  相似文献   

7.
2007年10月27日上午9点,江西省委、省政府在革命摇篮井冈山隆重集会,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中央和江西省、吉安市各大媒体纷纷聚焦井冈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吉安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城市广播联盟50家成员台,在当天9:30—11:00共同推出了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特别直播节目《井冈精神,中国之路》。  相似文献   

8.
袁文才、王佐出身绿林,占山为王,在井冈山活跃近10年,为中国革命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不愧为红色山大王.  相似文献   

9.
我今天说的杜鹃,是我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荷花淀派重要作家韩映山同志的笔名。韩映山以杜鹃的笔名给我寄过不少稿件,这些稿件先后都在《北京晚报》副刊上发表了。映山为什么起这样一个笔名?一次,见到保定日报文艺部主任齐霁同志,聊起来,他说:“杜鹃就是杜鹃花,就是映山红嘛!”我恍然大悟。 我认识韩映山是在60年代初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大一的时候。那时,张怀瑾先生给我们上《文学概论》课。每逢上课,在教室最后一排都坐着几位比我们大七八岁的男同志。和韩映山一样也是保定一中毕业的郭晓钟同学告诉我,那是韩映山及天津工人作家万国儒等。那时虽一块儿上课,却从未交谈过。  相似文献   

10.
书刊传真     
宋任穷回忆袁文才与王佐 《宋任穷回忆录》中说,宋1927年随毛主席上井冈山,被派往袁文才、王佐部队工作。 宋说,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经三湾改编后,在毛委员率领下向井冈山挺进。当时湖南、江西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全被敌人破坏,剩下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都在各地进行隐蔽斗争,仅存两支农民革命武装就是袁文才部和王佐部。袁部驻在井冈山脚下的茅坪一带,王佐驻在井冈山腹地,各有几百人和60余支枪,在井冈山地区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每次打开抽屉,看到里面那厚厚的剪贴本、金灿灿的三等军功章和一个个鲜红的荣誉证书,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我的无声老师———《新闻爱好者》。两年的新闻路上,是她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帮助我、支持我,伴我一步步走向成功。2000年的冬天,我写的一篇演讲稿《家和万事兴》被团新闻干事看中,于是便把我从连队“挖”到了团政治处报道组,任专职报道员。从此,我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我底子薄,方法掌握不够,前几个月“夜车”开了很多,工夫也下了不少,可寄出去的稿件却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看着别人的稿件一篇篇都变成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档案》2012,(10):10
9月3日上午,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以下简称中井院)举行的捐赠仪式上,中央档案馆保管部许卿卿主任受中央档案馆领导委托,向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捐赠了一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来的珍贵档案资料,以支持中井院的党史研究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这批  相似文献   

13.
所谓衬笔,是指记者在写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物的时候,不正面直写,而是从男一个角度,从陪衬的角度去写.画家罗工柳画过一幅名为<井冈红旗>的油画.按理说,既然是画红旗,就应该把红旗画得大大的,画得很醒目,起码要占据主要的画面.但他的画法恰恰相反,整个的画布全都涂满了翠绿的颜色,只有中间的一个部位,有一抹鲜红--代表着万山中飘扬的一面红旗.  相似文献   

14.
<正>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纪念井冈山胜利会师95周年之际,光明日报社调研组于2022年7月来到井冈山市神山村采访,推出大型报道《神山村三日》,报道中提及的七位红军无名烈士魂依神山村的故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为回应社会关切,光明日报社联合井冈山报社、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共同发起“为烈士寻亲”活动。2023年8月5日,首位确认身份的湖南省茶陵县红军烈士黄渭波的后人来到神山村认亲。随着寻亲活动的持续进行,七位红军烈士目前已有两位烈士的身份得到确认。为推动寻亲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深入进行,井冈山报社组织全媒体力量,推出“为烈士寻亲为天地铸魂”系列重大主题报道。2022年8月4日首发,因其关注度高、  相似文献   

15.
2006年5月5日,我在新浪开了BLOG,第一篇文章贴的是散文《水木井冈》。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井冈山乃中国革命根据地,人民解放军的摇篮。我这个曾经的军人、业余的作家,在网络上开辟了新阵地,不也是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文字“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每到岁末年初,家家户户都要挂一套或多套挂历,用以记事记时和装饰房间。笔者手中有一本1970年的英文版井冈山挂历,它是我从北京潘家园收藏品市场收购到的。挂历高42厘米,宽33厘米,共15张。 挂历的封面是臂戴红卫兵袖章的10位男女青年站在绿树成荫的小山头上,眺望前面的井冈山主峰的照片,上印毛泽东手书的  相似文献   

17.
我喜爱春天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晒得眯缝着眼睛,那嫩绿的垂条,像她的秀发;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像是春的绿地毯,一望无际的绿色,增添了春天的几分气息,随着她的步伐,小草偷偷地伸出了脑袋,田野上浓郁的油菜花香沁人心脾,把“绿地毯”打扮得格外美丽。高高的白杨树托起一层茸茸的浅绿。河水映着太阳,不时泛起点点波光。那可爱的小燕子像五线谱上的音符,配着“啾唧”的叫声,在谱写着春天的乐章。那寒意犹存而不乏温馨的初春的风,是她轻轻拂醒大地,唤醒了大地的一片春光。草地上,一群山羊在嬉戏,它们是那么的欢乐,有时追逐玩耍,有时欢乐饮水,有时低着…  相似文献   

18.
炎陵地处湖南东部,井冈山西麓,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 1927年10月12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完成著名的“三湾改编”后来到湖南炎陵的水口。在这里,建立了我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审时度势,最终做出在湘赣边区开展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9.
黄兵 《新闻世界》2006,(4):30-31
将牛骨煮出时尚的味道 6年前的一天,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街开牛肉面馆的毛晓林排队购买牛肉时。突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屠宰场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堆着高高的一堆牛骨,每根牛骨上都残留着鲜红鲜红的牛肉,好像要被扔掉似的。他顿时灵机一动:何不在牛骨上做一做“章”,让它变成一种人见人爱的吃食呢?  相似文献   

20.
寻觅映山红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映山红》,这部电影也是我观看的首部彩色电影。影片中一树树映山红,逼眼而来,连绵而去;一片片红,灿如晚霞,撼人心魄。那时,童年的我还生活在华中三峡江南的半山腰,每到盛春,一出家门,即可看到四周山上的映山红,虽然在万绿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