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以藏品管理和藏品资料在全国实现电脑化为出发点,根据部份历史和艺术性博物馆藏品分类的经验,提出了藏品分类原则要以有利于藏品保护为基础。即以质地为主,结合性质和功用进行分类。同时提出,全国性藏品分类法的线条不宜太粗,也不宜过细,而主要是在大的体系和类目上力求统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达到藏品的妥善保管,使藏品的管理科学工艺,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对藏品进行分类保管。由于历史原因,各博物馆在藏品分类上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法。在理论上也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此问题宋伯胤、郑求真先生曾有论述。作者也想从理论上作些尝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博物馆藏品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非科学性”问题比较明显。我们应该认真探索博物馆藏品分类的理论,迅速改变目前传统博物馆藏品分类法中的“非科学性”。博物馆界的前辈和研究藏品分类学的学者、专家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曾经努力设法谋求一个博物馆藏品的统一分类法。早在  相似文献   

4.
依据分类的定义,对现行博物馆的藏品分类方法进行分析,阐述现在的博物馆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借鉴生物学、文献分类学及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并结合宋伯胤的"四部四项分类法",论述在博物馆内实行阶元系统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类质和类素进行分层分类,这样的方法既能兼顾藏品的多样性特征,又能避免分类标准的前后不统一的问题,还能在有新门类出现时只要做局部增加改动而无损整个分类结构。明确提出确定一个合理的分类方法,有利于稳定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藏品分类是博物馆保管工作的基本业务之一。随着我国近现代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博物馆工作者在长期保管工作实践中,根据各自馆藏文物的性质、特点、数量和库房条件,曾经制定出了多种分类办法。但是,到目前为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藏品档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物馆的藏品档案,是对藏品原始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鉴定研究后经过整理而立卷的资料。它记录了藏品的全部情况,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藏品档案的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建立系统完善的藏品档案,展现其管理和使用价值,如何从新的视角出发运用新的技术去改进博物馆的这一重要工作,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笔从事物藏品档案工作多年,在工作中碰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也想到了一些完善藏品档案的措施与方法,在此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藏品是形成博物馆及其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早在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出现之前,便有了大量稀奇古怪的收藏品。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爱希摩尔(Ashmolean)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标志着博物馆的最终形成,原先只是收藏所里的珍奇物品,也便成了博物馆的藏品。如何认识博物馆藏品,是关系到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藏品的影像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此产生的影像资料也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但知识产权法对藏品影像资料只能提供弱保护,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不予保护。博物馆藏品影像化形成的数据库作为整体,可以受到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博物馆藏品的影像化一般不构成电影类作品,博物馆作为录像制作者,一般可对其录像资料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而不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全部权利。博物馆藏品的影像化一般不构成摄影作品,如果他人对该等照片再次进行复制、发行或者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则博物馆无权依据著作权法加以制止。这是博物馆藏品影像化蕴藏的巨大法律风险,应当采取措施适度降低风险。博物馆可以采用合同方式,制止合同相对人不当获取、传播影像资料;可以采用物理手段或者技术手段,增加再复制难度,降低再复制的商业价值;也可以适度控制投资规模,降低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藏品档案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博物馆有各种业务档案,其中,藏品档案是围绕着藏品而建立的,是藏品在征集、鉴定、登记、管理、保护、研究、使用等一系列活动中的真实记录,从而揭示出藏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它是藏品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它有关学科进行研究的依据。因此,  相似文献   

10.
藏品登记是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由于我国博物馆学的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还不完善,许多问题仍没有统一认识,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博物馆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广泛开展基础工作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仅就藏品登记的程序、内容及辅助工作等谈几点看法。博物馆藏品登记工作是指博物馆对已经入馆藏品的入藏、收存、提用、进出统计及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藏品的定名,是藏品科学化管理的基础工作,无论是藏品的编目、登记入帐,还是陈列展览、科学研究,都需要有定名的科学基础作准备。因此,本文拟就博物馆藏品定名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藏品定名问题的回顾博物馆藏品定名问题的提出,是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渐提出的。由于藏品的定名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基础,各博物馆大都曾在本馆范围内作过此类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怎样给藏品确定一个恰  相似文献   

12.
13.
论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许多博物馆开始利用计算机管理藏品。计算机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 ,而且将引发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藏品信息将成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新对象 ,藏品信息管理将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延伸和发展。对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的理论研究也将成为博物馆学的新课题。  一、博物馆藏品信息1 藏品与藏品信息讨论藏品信息管理 ,首先会涉及到藏品和藏品信息的概念问题。藏品是什么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将藏品定义为 ,博物馆依据自身性质、任…  相似文献   

14.
浅谈博物馆藏品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品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通过对藏品的研究,揭示自然历史,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藏品的开放是提高博物馆社会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博物馆内陈列展览用的展品,固然是博物馆藏品中所较珍贵或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部分,但它并不能满足观众和学者全部需要,而如果将藏品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就谈不上为科研服务。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笔者认为,库房藏品要力求全方地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15.
浅谈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论述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博物馆藏品档案的现代化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公安警察行业博物馆的物藏品分类,不但要遵循广义博物馆藏品收藏研究展示活动的科学规律,符合物藏品管理的各项技术要求.也要符合和遵循公安警察行业的特点和行业内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内在规律性,本结合公安行业博物馆物藏品的质地.来源、时代。功用.所属地域。相关人物等信息,以及藏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考虑物藏品的研究.展示.管理.保护与库房设置以及馆内藏品扩展余地等诸方面因素,在科学分析研究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馆实际情况的藏品分类方案,探讨了行业博物馆如何按照本馆藏品特色.合理确定藏品分类方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大大方便了藏品档案的查询、复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资源共享”的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可以取代藏品档案,相反地,却增加了藏品档案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藏品档案与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共同组成了博物馆的藏品资料系统,服务于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它们两之间又有什么异同?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以藏品作为业务活动的基础。文物藏品具有二方面的性质:其一,它是祖先留下来的不可再生产的珍贵遗物;其二,它又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体,是研究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军事等社会各方面情况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借以对人民群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文物藏品这两方面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而藏品档案则是藏品的灵魂,将网络化管理与利用应用于藏品档案既可以有效地整理保管大量的藏品档案,又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我们所拥有的丰富的藏品及藏品档案。河南博物院在这方面的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早在1994年就开始筹建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于1997年内部局域网全面开通,促进了博物院档案网络化管理和利用工作的进行。1998年,博物院局域网与国际互联网正式联结,建成开通了独立站点。同时,设计研制了以《藏品档案》为核心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藏品信息数据库项目中的藏品描述是根据…  相似文献   

20.
文物藏品的分类,本来是博物馆文物保管部门常接触的工作,似乎是没有什么问题。但与兄弟馆的同行交谈起来,分类都不尽相同,有按藏品的质地分类的,有按藏品的时代分类的,有按藏品的职能与用途分类的,有按属性分类的,也有既按质地又按时代和器型分类的。深究起来都感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应该说目前博物馆藏品的各种各样的分类法是和十亿人口的大国很不相称的。随着文物藏品的不断增加,博物馆藏品的电脑管理和全国电脑网络化也将逐步实现,这就更迫切地需要有个全国统一的“博物馆藏品分类法”。这一分类法的实现不是某一个人在短期内能完成得了的,而是要靠全国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