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指出《默契·融合·超越》一书研究视野独特、阐述评说缜密,它掌握和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而从政治、文化思想两个方面对毛泽东与鲁迅的比较研究更在学术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情感心理中的父亲情结决定了鲁迅创作独特的审美选择,构成了其创作的独特的乡土情感和两极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论述中国古代诗歌与传统的乡恋思想着手,分析探讨了鲁迅诗歌中所体现出的乡恋情结,其中既有对传统乡恋思想的继承即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又有对故乡的怨怒与背逆。  相似文献   

5.
6.
适当引入舍勒在价值现象学方法描述下做出的怨恨分析对鲁迅个人经历及文本中的怨恨情结进行探源梳理,可以认为鲁迅的怨恨跟他生命经验中的“创伤记忆”、自我牺牲者的角色定位及弱势边缘身份的处境意识有关。这种将怨恨可区分为“哀怨”与“愤怨”两种不同表现,鲁迅面对不同对象时其怨恨心态也是复杂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两所学校给了他最大的影响,一所是湖南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一所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这两所学校使毛泽东的思想和人生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而毛泽东终生也没有忘记他的母校和他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何先光 《天中学刊》2006,21(3):26-28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民革命的领袖,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浓浓的农民情结。这种情结是一种对农民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表现为对农民的真挚热爱,对农民问题的极大关注,对农民运动的高度赞扬,以及终其一生为农民谋权益的实践活动。农民情结对毛泽东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政治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兄弟失和与鲁迅的忏悔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鲁迅的作品中,忏悔情结非常突出,对此学界已做出了不少的解释,但往往把鲁迅的忏悔情结无限上升到人类“原罪”的高度,而忽略了具体的鲁迅个人的情感经历。本文认为在兄弟失和的事件中鲁迅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且是和道德有关,因此对鲁迅的内心和创作影响很大,通过对兄弟失和事件性质的分析和对鲁迅有关作品的解读,为探究其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浓重的悔恨、痛苦、仇恨、绝望等情结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童年情结是鲁迅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情感愉悦和精神创伤等丰富文化内涵,是鲁迅所精心建构的绚烂多彩的艺术世界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童年情结是作家理想人格的诞生地与出发地,是我们探寻鲁迅心灵成长轨迹的清晰的路标.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一生特别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毛泽东认为"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也就是中国的根本."在毛泽东的思想中,有一种深深的农民情结.这一深深的情结,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文章从农村生活经历和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等方面揭示毛泽东农民情结产生的原因,以及毛泽东农民情结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意象来简单地探讨鲁迅的故乡情结。鲁迅对故乡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又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最终产生了生存的不定感和孤独感。本文就以此来分析鲁迅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的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3.
章探讨了鲁迅复仇情结的根源和复仇思想的现实性,并对复仇情结所产生的学形象,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不同的语境中对鲁迅有过许多不同的言说。这些话语往往取决于两个不同的方面:政治因素与私人因素。前者往往基于特定环境下的政治运作的需要;后者则出于作为读者的言说者个人对作为作者的鲁迅及其作品的某种私人情愫。这两个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毛泽东话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不仅体现在他对国民性批判的视角与指向上,同时也体现在他对民间文化中的民主性、原发性因素的挖掘与发扬上.批判与眷恋、决裂与回归等复杂情绪都从他对农民形象的深度刻画、对乡村纯朴人伦关系的诗意描绘与对童年的深情回忆之中表露出来.  相似文献   

16.
乡土情结是鲁迅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少年时期在故土遭受的痛苦经历导致了鲁迅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对血亲和“家”的思念源于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而对故土的批判、对乡民的启蒙则是鲁迅集体无意识的超越;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不断冲击着鲁迅的心灵,富国强民、启蒙救亡的新思潮强烈影响着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对峙使他倍感生存环境的挤压与拒斥,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和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与超越作为主观内因促进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初萌生,而社会历史变革的陶铸、时代思潮的熏染与城市生存环境的挤压则作为客观外因导致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终形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毛泽东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两个象征性的人物。一个是精神导师,一个是革命领袖,他们的被接受,深深地影响着每个具体个人对他们的态度。以鲁迅与毛泽东作为精神镜像来研究萧军,从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和情感的认知中,可以映照出萧军本人的精神资源和人格气质。  相似文献   

18.
华夏传统文化追求纵情山水、放歌万物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实质上就是尊崇人类本体的自由、澹泊、恬适的愉悦感悟。然则鲁迅小说之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正是与其散见于文艺作品中的大量的民俗描摹的点睛之笔密切关联,从而始终洋溢着温馨、浑厚、凝重、典雅的富有时空震撼魅力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鲁迅的推崇者和研究者,他是从革命家、政治家的角度论鲁迅的,只宜作为一家之言而不应视为金科玉律,文章就其对鲁迅的评价和对杂文的评论等问题商榷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