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遍语法(grammatic?generalis)孕育了比较语法(comparatio grammatic?,非亲缘关系),比较语法充实了普遍语法.阿尔斯特(1630)最早在"对比语言学"意义上使用"比较语法",谢贝兰(1774)最早清晰阐明了"普遍语法和比较语法".19世纪,伐特(1801)倡导"比较语言研究";施莱格尔兄弟(1808,1818)提出"语言结构类型";洪堡特(1810,1820,1836)彰显"比较语言研究"或"普通比较语法".20世纪,博杜恩(1902)提出了语言"比较"的三种类型;叶斯柏森(1924)意欲建立"新的比较语法";沃尔夫(1941)明确区分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经历了普遍语法视野下的语言结构类型探讨、面向语言教学的语言异同对比、基于文化相对论的语言类型研究,迄今已开枝散叶;而语言类型研究逐步脱离了母体,形成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2.
词汇化与语法化是历史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词汇化与语法化理论及其运用》一书在此背景下应时而出.该著作在术语内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上,从本质出发,大有"净化"学界滥用术语现象之效;内容上对当前国内外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化论述和评价,从而确立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研究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了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的发展趋势.整本著作具有极大的普通语言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从形式到意义一、传统语言学阶段在此阶段,西方语言研究是以语言形式为主要对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印度就有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巴尼尼用他的著作《梵语语法》对婆罗门教经典文献--《吠陀》(Veda)的语法现象做了比较详尽的描写。古希腊时期的语言研究产生于哲学  相似文献   

4.
主要对构式语法和生成语法进行对比研究,理论基础主要以Goldberg和Chomsky的语言学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两种语法的语料、研究对象、习得、模块、层次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构式语法和生成语法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的互补,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更系统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真谛,从而促进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发表六十周年了。六十年来,语言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这期间,产生过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等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语言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事实证明,我国目前的语法研究水平比六十年前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作为我国语言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新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曾多次谈到普通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性。重温王力先生的话语在今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现在的许多语言学著作和文章中由于缺乏普通语言学理论知识而导致的错误屡见不鲜;我们的语言研究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有坚强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知识作基础。鲁迅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普通语言学知识足令我们现今的许多语言学专家汗颜。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话语对今后我国语言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西方主要的语言学流派:传统语法、历史语言学、索绪尔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法、伦敦语言学派等。通过浅析学派的社会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他们基本的语言观点等,从而从宏观上了解西方主要的语言学流派,进而形成自己观察语言、分析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叶斯柏森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家之一,《语法哲学》是其代表作。在该书中叶斯柏森阐述了很多重要的普通语言学理论,这些理论和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表述异曲同工。叶斯柏森是"习惯语法"的代表人物,他把语言视为一套习惯,注重从说话者的角度,从语言外部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和索绪尔一样,叶斯柏森的许多语言学观念和方法论是超越时代的,是我们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经典和诸子著作里包蕴着丰富而系统的语言学思想,这些语言观对后世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分析先秦的语言学思想,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先秦人们要求语言概念明确、注重语法、讲究修辞,具有了初步的语言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郭明慧 《考试周刊》2015,(48):92-93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言"与"言语"的概念,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第一条分岔路",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介绍了索绪尔对语言与言语的基本思想、二者的区分,以及语言言语的区分对外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及启示。教师将语言与言语区分开,在教学中各有侧重,对外语语法教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语言学是普通语言学中的一种学说。它是自然科学对语言学渗透的产物,是德国语言学家施莱赫尔(August schleicher.1821—1868)和缪勒(Max Muller.1823——1900)所建立的一个学派。施莱赫尔著作甚丰,主要有《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德语》和《比较语言学研究》,晚年还写了《达尔文的理论和语言学》和《论语言对人类自然史的意义》等小册子,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语言所采取的自然主义观点。缪勒的代表作是《语言科学讲话》一书,与施莱赫尔的著作是同一时期出版的。  相似文献   

12.
韩礼德是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思派"的领袖。他的学术思想,受弗思和马林诺夫斯基影响很深,在60年代后期他进一步发展了系统功能语法学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非常重要的部分。韩礼德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批评乔姆斯基的纯形式理论。自1970年韩礼德已经初步完成他的理论并转而研究语言和社会学符号学的关系。历史上众多语言学家和学者对系统功能语法作出突出贡献。世界各地围绕着韩礼德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队伍,他的理论对我国语法研究的影响也已日渐加深。  相似文献   

13.
1、一般认为,在德·索绪尔之前,尤其是19世纪历史比较语法之前的语言研究属语文学范畴;因为当时的语言研究是为其他学科,尤其是文学、史学、哲学等服务的,语言学本身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德·索绪尔的主要贡献就是继19世纪历史比较语法之后进一步确立了语言学这门学科独立的地位,他明确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他更为明晰地区分或阐发了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时,组合和聚合等关系。他的理论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先河,为以  相似文献   

14.
语法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过程,也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法隐喻现象的语言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语法隐喻化形成的概念隐喻及人际隐喻的语言认知过程做了解析。文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的更高层次即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它们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的语言认知运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语素”作为语言中一个最基本的单位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结构主义创始人提出来的。几十年来,它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传播,现在已被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在理论研究和语言应用中已发挥了一定作用。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有个别专家作了研究,然而不少语法著作或语法体系(如《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都不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语言学提出的语言结构模式为语音、词汇、语法三个组成部分,而词汇在语言使用和语言习得中占据核心地位[1]。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的词汇学著作屈指可数,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词汇的变化最快、最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词汇学的研究成为各大语言学者争相探究的领域,并且在不断地深入探究当中,词汇学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这及时地弥补了我国对词汇学研究的不足。使英语语言学研究更加多样化,教育理论日趋全面,深刻,教育实践有法可循。通过此次对小学英语教材高频词汇的特点及记忆研究能够对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语言教学要求语法教学应突破传统的句子模式,上升到语篇层次和真实的语境中,应服务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语法与句子语法相对立,注重语境下语义和表达的过程分析,突显了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所作的语法选择,建构的是互有联系、上下连贯的信息,使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中得以实现,从而使学生不仅仅是"学"语法,而是"用"语法进行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18.
2015年4月3日至5日,第二十七届北美汉语语言学会议(NACCL-27)在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举行,来自世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围绕汉语语法、语音、韵律、话语分析、会话分析、汉语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次年会主题为"汉语语言学研究与汉语教学应用的整合"。大会主席陶红印教授指出,长期以来,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被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语言学研究者以发现语言规律和建构语言学理论为首要目的,很少关注语言教学中凸现的语言学问题。另一方面,语言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不能从现有的理论语言学研究中找到直接的解答,教师也感到自身需要拓展与语言教学相关的语言学知识。为促进语言学研究和语  相似文献   

19.
转换生成语法及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语教学,通常指教授外语的理论和实践,它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语言学和外语教学都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研究语言现象,所以两者更是密切相关。但是语言学是科学系统地研究语言现象本身的学科,而外语教学则是对具体外语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所以前者对后者往往有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语言学各种流派的产生与发展,往往影响着外语教学的走向。本文拟简单介绍转换生成语法及它对外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一、转换生成语法 说起转换生成语法,人们不能不谈起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y)——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在五十年代末期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体系,在语言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振聋发喷,被语言学界称作“乔姆斯基革命”。站在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上,乔姆斯基和他的转换生成语法,对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在语言学界一直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发起了全面的挑战。乔姆斯基批评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所特有的分类搜集数据的方法,以及他们对发现程序的信念,而把语言看作是能够产生习得语句的特殊“机制”(device),认为语法研究的对象正是体现在人脑中的知识系统和普遍语法。对他来  相似文献   

20.
申璐 《考试周刊》2010,(11):134-136
构式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采用认知的方法研究语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式语法的特点、研究焦点和认知基础,进而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构式语法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即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言语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习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连续的语言学习。这些观点为人们加强语言习得及其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