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投掷步是助跑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不减速的情况下进行引枪、交叉步,做好用力投掷的最有利姿势。同时它还承担着承上接下的任务(即交叉步接最后用力),在高速的助跑中来完成一系列动作,而且动作要准确无误。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在技术训练中也都把投掷步训练作为技术训练的重点。笔者在从事多年标枪教学训练中,总结了一些训练的经验方法,现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标枪运动的助跑、交叉步、最后用力三个阶段中,正确的身体姿势和用力顺序的建立和保持是平衡和控制身体重心的基础。理想的身体姿势是垂直旋转时髋部不发生旋转,面对助跑方向。为了帮助运动员在最后用力的进程中打开并伸直投掷臂(肩),胸部必须抬高。头部在身体旋转中应首先保持正直,随后向投掷方向略微转动。运动员必须以这种姿势进行跑和投掷。实施一种有效的持枪助跑技术对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用力顺序很重要。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姿势用力顺序和助跑中身体重心位置将会导致一种无效的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3.
左侧支撑是指标枪最后一个交叉步左脚内侧着地后,通过左脚,左腿到肩的连线做强有力的制动和支撑用力。左侧支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后用力。所谓的最后用力是指运动员保持器械由助跑获得的速度不受损失,并再继续加速向投掷方向运动中不停顿,并且充分动员参与投掷工作的肌肉群预先拉紧,又快速地收缩产生爆发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十运会田径比赛女子掷标枪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投掷步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助跑速度快,但速度利用率却不高;投掷步时短,步频快,不能为最后的用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投掷各步躯干后倾角变化小,对标枪施力不够;左脚落地时膝角缓冲过大,制动效果差。同时,投掷成绩与最后交叉步后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常把标枪完整技术按任务和动作形式分为握法、持枪助跑、最后用力、缓冲和标枪飞行五个部分。在这里主要对持枪助跑中的交叉步和“软步”进行分析、研究,以其为标枪运动员的“软步”训练提供指导。投掷步的倒  相似文献   

6.
标枪属于轻器械过头顶类项目。看似简单的投掷过程,却对运动员的身体和技术有着复杂的要求。从助跑到交叉步,再到最后的标枪出手,整个技术动作的流畅性尤为重要。而身体动力链中各运动环节同样需要协调一致、一气呵成:举枪助跑产生水平速度;交叉步跑时肩关节后伸是主动  相似文献   

7.
标枪的交叉步技术,是将助跑获得的最大速度传递至最后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投掷步(引枪开始)至最后用力,交叉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了它就不是标枪的完整技术。因此,交叉步又有着它的独立性。然而,正是由于交叉步技术的不正确、不纯熟,以及与前后动作的协调性不够,造成动作减速,技术错误,甚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运动员在学习掷标枪技术的开始阶段,一般是以原地投技术为主。这些技术大多与髋、肩、肘的翻转动作和鞭打动作有关。当技术学习到助跑掷枪的阶段就涉及到了“超越器械”的技术问题。“超越器械”是指运动员在掷标枪的最后用力之前,由于交叉步下肢动作快于上肢,造成运动员身体后倾,身体左侧领先于右侧,髋关节领先于肩关节,身体领先于器械的身体姿态。  相似文献   

9.
综观中外文献资料,还未见到关于转体引枪和最后交叉步采用脚尖直接落地进行跪蹬的技术论文,本文通过对我省标枪组运动员进行技术试验,来探讨这两种技术动作对最后用力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助跑是投掷标枪技术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任务是为人体和标枪获得速度,形成有利的最后用力的身体姿势和为提高标枪出手速度创造条件。助跑分为预跑阶段和投掷步两个阶段。其中,预跑阶段是使运动员从起动到第二标志达到适宜的速度,为投掷作好充分准备。投掷步是从第二标志到最后用力时左脚落地止,是在保持预跑速度或在进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最后用力的技术前世界纪录创造者德国铁饼运动员沃.施密特说:“不管是什么技术,都必须符合力学原理,……而且要非常重视利用两腿的力量。两腿的作用能占投掷距离的70%。”因此最后用力的技术,必须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利用腿部的巨大的力量。在投掷过程中,助跑(或滑步、或旋转——后同)与最后用力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助跑是最后用力的准备和前奏,最后用力则是助跑的继续和延伸。最后用力要解决好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保持和运用助跑时所取得速度和运动惯性,使之能完全转化到最后用力的过程中去,转化到器械上去:二是如何才能发挥爆发力,把最后用力进行得快速积极主动、完整充分有力,使器械能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在一些教材文章对投掷技术的分析和有的对运动员、学生的投掷技术教学中,要求在保持两脚支撑的情况下完成最后用力,限制了腿部力量充分发挥作用,不能保持和运用助跑所产生的速度和运动惯性,使之完全转化到最后用力上去,转化到器械上去;不能充分发挥爆发力,把最后用力进行得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我国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的技术,采用了高速摄影机与影片分析,对李荣祥等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过程中,身体水平速度和器械(标枪)速度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从而,揭示了我国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特征。为便于分析,将其分为右脚触地瞬间、左脚触地瞬间、标枪出手瞬间三个时相进行研究。1.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变化交叉步右脚触落地后,由于人体的重心位于右脚支撑点后上方,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方向与人体运  相似文献   

13.
标枪运动技术较复杂,是较难掌握的一个项目。从助跑到最后用力出手,尽管时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但需要运动员连续做难度较大的一连串动作。想把技术掌握好,首先要从助跑开始。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在训练实践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就如何掌握助跑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助跑的目的,一是使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前获得动量;二是为最后用力创造良好的投掷前预备姿势,并不停顿地过渡到最后用力。如何达到以上二个目的,并确实落实到比赛实践中去,是检验运动成绩好坏的重要环节。由于运动员个体差异,掌握技术程度,训练年限及技术风格,身体素质等诸多因素。为了达到这二个目的,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最大能力,取得良好的成绩,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影片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外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掷标枪技术的分析,发现我国运动员“交叉步”腾空过高、过大现象与运动中左肩、左臂上翘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发现我国运动员最后用力顺序和最后用力程度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5.
标枪最后用力下肢动作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在一些田径教科书和有关的文献资料中,对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下肢的动作做过一些定性的描述,但由于缺乏对优秀运动员的动力学测试数据,使人们对于这一技术关键的实质及重要性认识不清,并引起种种猜测。在1996年全国优秀青少年标枪运动员集训中进行技术研讨时,有些教练员认为,在技术图片中观察到某些标枪运动员在交叉步右脚落地后(均以右手投枪为例),右膝关节的位置仅仅是下降、前移,右膝关节角度没有明显增大,因而判断右腿在投掷时没有用力,也不起什么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软步”或“跪蹬”。鉴于对掷标枪最后用力中下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有关理论知识对标枪项目助跑对远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助跑是投掷标枪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发挥可控适宜的助跑速度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成绩;保持和发挥助跑速度的关键时机是在交叉步用力阶段要尽量减少速度的损失率,尽快进入最后用力。  相似文献   

17.
投掷标枪最后用力的技术结构是由两个基本动作阶段组成的:展体拉弓和屈体鞭打。展体拉弓是在预备姿势的基础上进行的。预备姿势系指交叉步右脚落地后,通过右腿的缓冲动作使整个身体处于屈蹲时的姿势(图一之A-1、B-1)。为了获得合理的投掷角度,交叉步右脚落地时,身体要向后侧倒20°左右,因此,支撑点处于身体总重心投影点的前方,其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的方向是向后的。这时,如果缓冲技术不好,就会出现强烈的制动减速现象,大大地削弱由助跑所获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陈奇投掷步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高速摄像、录像解析及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陈奇投掷步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陈奇投掷步的技术特点:助跑距离较长、助跑速度较快,第二交叉步前后速度损失同投掷成绩呈负相关;第一交叉步前后身体重心速度的增加幅度同交叉步前后躯干后倾角变化量呈负相关,第二交叉步前后身体重心速度的损失幅度同交叉步前后躯干后倾角变化量呈负相关;最后一步前后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幅度同躯干后倾角变化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卢竞荣 《体育科学》2000,20(5):36-39,45
采用高速摄影等方法,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最后用力的技术和出手参数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在进入交叉步时上体过早后仰或后倒、两腿“剪绞”动作存在不合理现象以及最后用力时自下而上各环节的发力和力的传递存在明显缺陷等,这是影响其运动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标枪运动是一种非周期的投掷运动项目,由于技术动作的特殊性,对运动员技术要求比较严格,要求运动员在短短的几秒种之内做出助跑、交叉步、反弓型、超越器械和器械出手的爆发用力等一系列复杂的动作。由于标枪项目技术的复杂性,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通过教学实践和查阅文献资料,提出有针对性的纠正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