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志摩选集》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事拖拉,往往反而多事。人民文学出版社早约我编一本《徐志摩诗选》并为写序。我因为当时工作头绪多,未能着手进行,一拖拉至今已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现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已在1981年出版了一本《徐志摩诗集》,我以为可以不了了之了。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如今编了一本《徐志摩选集》,又约我写序,我再拖拉了事,总于心不安。这次可不仅涉及诗,还涉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与歌本为一体,诗词吟唱在我国由来已久。《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吟唱的雏形可见一斑。《诗大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相似文献   

3.
司有雪 《山东教育》2002,(26):28-28
现代著名诗人兼学者朱自清先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是在徐志摩还没有逝世前就这么说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确实做出过比较突出的贡献。从徐的全部诗歌创作看,他的诗是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而真正构成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和独到贡献的,是他的一部分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这类诗可以说代表了徐诗的主体。徐志摩是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最能表现诗人性灵的诗,大概要算《再别康桥》了。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新诗…  相似文献   

4.
一、徐志摩诗集畅销的启示徐志摩的诗,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有全编全集和至少有四、五种选本,发行量较大,上架不久即售完。徐志摩的诗之所以畅销,决非“媚俗”起作用,也并非属于“下里巴人”得以流行;更  相似文献   

5.
理性地说,徐志摩在其诗《再别康桥》中作别的是母校一康桥,然而,诗中几次作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诗人徐志摩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那么,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里,去探究一下诗人的用语意图。一、西天的云彩,意境开阔,激人想象。这里的"西天"既可实指西方,西边的天际,暗指位于英  相似文献   

6.
说志摩     
绵密的云在空际中飘浮,氤氲中,我似乎看见了徐志摩偃卧在草林之中,笑着。我喜欢他的诗。像一阵凄风,一阵惨雨,一阵落花,他的诗中有种魅力独自临照着,在空旷的小壑间重复,回荡。知道徐志摩的人也都会念上那么一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似乎是一种潜在的人物标志,听到这些,人们便条件反射似的恍然大悟起那是徐志摩的诗。诗人并不都是招人喜欢的,徐志摩就是。曾有人说他是个多情的男人成天就抒着无聊的情,说他的诗完全可以收藏到情书装订册中,说他是“新月派”诗人。或许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7.
说起我的阅读,我是从“听”诗开始的。当母亲用乡音为我吟唱民间童谣时,我是先接受那“声音”的,先把它储存在记忆里,而后识字了,又找到那“文字”的诗读起来。也许是因为诗最接近歌,有音乐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读诗是可以直抵心灵的。儿童感受诗,有如听音乐。  相似文献   

8.
森林     
<正>弥漫在森林间的沉寂与神秘,为艺术提供了深沉、宁静的心理背景。多少个世纪以来,森林始终滋润着人们的乡愁与诗心。这就是为什么索尔·贝娄会说"艺术从森林开始"。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森林有诗!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  相似文献   

9.
王勇 《师道》2010,(12):1-1
有人说,人生如歌。是啊,歌声能让我们觉得人生是如此的精彩、生动、浪漫、幽默、甜蜜,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有意思了。岁末,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喝给2011年的几首歌,让为师者和每个热爱生活的人也从内心里吟唱,迎接全新的美好。  相似文献   

10.
海龙 《神州学人》2004,(2):38-40
诗人徐志摩说过:“我查过了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开国元勋)。在24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我这样一个人如果真会成为一个诗人——那还有什么话说?”这话,人们大多以为是徐志摩的自谦。事实是,志摩的诗在徐家的确是空前绝后,志摩上面的话不幸为他言中了。志摩早已云逸袅去70余年了。梦断香销不是40而是70年,…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散文中的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的诗论散见于他的散文中。徐志摩认为 ,诗和恋爱一样 ,要靠自身去体验 ,这是唯一秘诀。真正的诗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他所理解的音节 ,并非指诗歌行与行之间字句排列是否整齐 ,而是指音节内部的生命力的有节奏的跳跃 ,是指音节本身流动着的诗脉血液和真情实感 ,是侧重内容方面的。诗人还推崇诗的独创之美  相似文献   

12.
教学背景:"诗"和"乐"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在古代,诗就是歌词。原先的诗都是吟唱而出的富有旋律的诗歌。诗,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特质就是富有音乐美,它的音乐美体现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的用韵、节拍、停顿;体现在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  相似文献   

13.
在《诗经》阐释史上,对毛诗序传进行系统全面清理与批驳的,首倡者郑樵,响应者朱熹;弃《序》说《诗》,以己意为之序,在解《诗》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消除毛诗序传的影响的首推郑樵,继以朱熹;对《诗经》作声歌还原说解和将郑卫之诗多视为男女淫诗的同样是郑樵前呼,朱熹后应;郑樵作《诗传》《诗辨妄》,朱熹作《诗集传》《诗序辨说》。郑樵《诗》学的创新观点经朱子发扬光大,开拓了《诗经》宋学的崭新疆域。  相似文献   

14.
对《雨说》这首诗的主要观点如下: 《雨说》这首诗以“雨”为抒情主体,运用拟人化的形象,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吟唱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挚爱之歌。是对祖国改革开放之初“滚滚春潮”的赞美,是以儿童象征祖国改革开放将带来勃勃生机和美景无限。  相似文献   

15.
孙松波  张彬 《山东教育》2012,(Z4):18-19
《诗大序》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古诗是要吟的,古文是要诵的,吟唱是对文本进行思索、领会、理解、欣赏的最有效的办法。传统的诗文吟诵,对格律、文体等有着极严格的要求,高门槛也阻滞了这项传统艺术的流传。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吟唱办法,缩短记忆时间,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浸润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一李白杜甫何足道,诗圣诗仙看今朝。社会主义诗意浓,工农齐动闹诗潮。谁说工人不懂诗,坏诗当然无人瞧;谁说工人不会写,请看诗浪万丈高! 这是武钢土方公司党委宣传部编的“大跃进之歌”创刊号的序诗。劳动人民和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五四以来在新文学上我们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文学流派争论的焦点,也就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从章士钊起,到梁实秋、苏汶、胡风分子和右派分子,都企图垄断文化。有的说,文化是少数天才的产物,“非庶民土众之所共喻”;有的说,知识分子写的诗,农民看不懂,是他们水平低。这些说法,虽形形色  相似文献   

17.
错位的滋味     
古人做诗,讲究"滋味".梁代钟嵘在<诗品序>中力倡"滋味说",强调诗歌能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他所说的"滋味",具体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就是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上,要细致而深刻,才能言近旨远,耐人玩味.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向以为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的最早期,即留英期的诗作均已逸失。其根据是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的一段自述:“那就是我最早写诗的那半年,……但几乎全部是见不得人面的。”“我的第一集诗——《志摩的诗》——是我十一年回国后两年内写的。”从1935年茅盾写《徐志摩论》至今,几乎所有关于徐志摩的研究文章都据此说,把这段时期当作其创作历程的一个“空白”。据笔者查证,在徐志摩1922年11月15日回国后一年发表的诗歌,以及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出版  相似文献   

19.
<愚溪诗序>文末,柳宗元写道:"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人教版教参对"寂寥"的翻译是"寂寞清静",对"莫我知"的翻译是"没有谁能了解我".前者,似是而非,但没有人提出质疑;后者,也值得再深入一步:"我的什么"没有人了解呢?教参所附刘国盈的<〈愚溪诗序〉赏析>认为:"清净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①依据这样的分析,大致可以把上面的翻译补充为"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的(愤懑、苦闷)",其他赏析文章亦多有相似见解.对此笔者以为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20.
古人就有“诗、歌、舞”三位一体。而诗本身便是用来吟唱的,音律暗自和诗歌呼应。中国画又借助它极强的直观性,它画面中所表现出的线条疏密,轻重缓急,犹如音乐的旋律,故中国诗、画中所昭示的音律美则不足为奇了。用于吟唱的诗的音律、节奏分明。诗中平仄、押韵等都是为了声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