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最简单的数字,但却可以巧妙地入词、人诗、入对联以及入酒令、人短信等,是那么鲜活美丽,妙趣横生,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最简单的数字,但却可以巧妙地人词、入诗、入对联以及入酒令、入短信等,是那么鲜活美丽,妙趣横生,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万花筒     
令人心酸的数字诗教学趣话 一身平价布, 两袖粉笔灰。 三餐吃不饱, 四季常皱眉。 五更就起床, 六堂要你吹。 七天一星期, 八方逛几回? 九天不发饷, 十天就断炊。 这首以数 字一至十为首 的诗,生动形 象地描述了旧 中国教师劳动 的艰辛与生活 的贫困。  相似文献   

4.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么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竟然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人们耳熟能详的“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寥寥几笔,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由于这首诗明白如话,朴实有趣,朗朗上口,不少人都教自己刚开始学话的幼子背诵。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有过一则数字诗趣闻。有一年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在借酒赏梅,便上前求饮。秀才…  相似文献   

5.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10个普普通通的数字,经“能人巧匠”装点之后,却妙趣横生!不是吗?请看: 数字谜我国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写了一首名为《断肠谜》的数字诗文。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数字妙诗     
数字从一到十不仅用于记账、计量、表次第,而且也可入诗。经诗人们匠心独运.巧妙地连缀安排,它们一个个会变得活泼生动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宋朝理学家邵康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作者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从一至十这十个数词,给我们描绘了旅途风光。展示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案例案例一:下面是《第八次》(苏教版第五册)教学片断。生: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看到蜘蛛结网第八次成功了,就也要干第八次,成功了。假如他看到蜘蛛结网第七次就成功了,他还会干第八次吗?  相似文献   

8.
苏维维 《双语学习》2010,(5):F0003-F0003
我们来唱数字歌, 我们从一数到十, 我们来唱数字歌, 我们现在就开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当我们数完后 我们再来数一数。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喜欢以数入诗。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柳宗元的“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都是脍炙人口的以数入诗的佳句。至于陈沆的十“一”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以及无名氏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那简直是诗的数学游戏了。数字虽是干巴巴的,但以数入诗,用得恰当,便情趣横生。以诗入数的现象也很普遍,翻开《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古代算经,定理、法则、算题很多都是诗歌形式。“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这就是以诗歌形式表述的有名的孙子定理。“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联之中;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当你在读联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的享受。一.数字入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  相似文献   

11.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诗,诗中把一至十这十个数巧妙地串联起来,描绘了春天乡村的美景。其实,把一、二(或“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数用在诗中的情况十分常见,因为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用数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年、月、日、辰等计时方法要用到数,度(长短)、量(容积)、衡(轻重)的标示要用数……而诗,来源于生活。据粗略统计,唐诗中用到上述13个数之一的占了50%以上。请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相似文献   

12.
历来认为《古诗十九首》为太初以前作品的根据,是《东城高且长》、《凛凛岁云暮》和《明月皎夜光》这三首诗。就《东城高且长》说,有人依据《毛诗·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这诗既云“岁暮一何速”,又云“蟋蟀伤岁促”,可见它是太初正历以前的作品。但《毛诗·蟋蟀》一则曰:“蟋蟀在堂,岁聿其暮”,再则曰:“蟋蟀在堂、岁聿其逝”,是夏正的秋,也可叫做岁暮。因而不能由这两句诗而肯定本诗是太初正历以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魏群 《语文天地》2015,(4):42-43
古代文学家精心选择数字入诗词的比比皆是,大体上说,数字入诗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至南北朝,鼎盛于唐。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甚至达到了离开数字便无法成诗的地步。唐代许多杰出的诗人都是活用数字入诗的高手,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刘禹锡、孟郊、柳宗元、李贺,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等都能在诗歌中将数字运用得出神入化。简单的数字能在诗人的匠心独运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一般来说,数字入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颂师佳联     
一、深情流泻“十字联”。 “十字联”是长联一种,其上下联中各有一到十十个数字依次排列: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  相似文献   

15.
数字原本是用于计数的,单调、枯燥,但是它们常常被诗人、文学家巧妙引入诗联之中,显示出奇妙的美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数字入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宋·晏殊)数字入诗联,增添诗歌意境美。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宋·邵雍)借自然数描绘乡村田园风光。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郑板桥)用数字咏雪花,和谐流畅,情趣盎然。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清·纪晓岚)连用十个“一…  相似文献   

16.
对大多数人而言,数字一般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可是,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十三个原本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文人们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7.
宝塔糖 能治蛔虫、蛲虫病。用法是一岁小孩每天吃一到一粒半;二到三岁吃三到四粒;四到五岁吃五到六粒;六到七岁吃七到八粒;八到九岁吃九到十粒;十到十二岁吃十到十三粒。如果是治蛔  相似文献   

18.
“十字令”,一般是指把“一”到“十”的数字按顺序巧妙地嵌入诗曲词联中,可谓妙趣横生。 明代作家吴承恩有一首咏夜景的诗,意境十分开阔:“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诗中数字从大到小,把夜色写得静美无比。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秦牧在其名著《艺海拾贝》中辟有“诗与数学”一节,认为数字入诗,显得“情趣横溢,诗意盎然”.数字入诗,别具韵味,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隽永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俗雅诗初探     
俗雅诗是诗苑中一朵奇芭,它不像别的诗那样:要么是阳春白雪,要么是下里巴人,而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其作法或先以数字入诗,或先以街巷俚语入诗,或多次使用某一词语,以期给读者造成一种拖沓冗长、重复粗俗之感,待到俗不可耐时,却又异峰突起,犹如晴天霹雳,石破天惊,顿时“昆山玉碎凤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