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白山人参故事极具生态意识,本文结合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对人参故事按照AT分类法进行的最新分类,对长白山人参故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价值和反生态因素。认为其中包含自然的善、生态平等思想、主张自然的权利、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
领域理论观的探讨是近期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道德与习俗的区分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概述了两者区分的提出,并就两者的本质属性、判定标准、后继功效以及有关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恰当地了解和把握道德和习俗及其他有关领域的性质和联系,对道德发展的研究和道德教育的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参是野山参、移山参、园参的统称。国家标准把"林下山参"确立为"野山参"。人参经济,是长白山区的支柱产业。林下山参更是发展长白山人参经济的最佳选择。为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参农将发展目标锁定在林下山参的种植上。经过对长白山林下山参行业语的深入调查与研究,认识到对于林下山参的种植与发展,既能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解决参、林争地的矛盾,与园参相比,降低了生产成本,土地资源又可连续使用,符合科学发展观。同时,将会对吉林省的地方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效益。  相似文献   

4.
“采作甚有法”含有丰富和复杂的文化空间及其文化细节。进山采参是整个采参习俗体系的核·心部分。女真族早期采取“大拉网”式的人参采作法,岳期人参的“采作共有法”,是中原汉人采参习俗体系与东北女真人采参习俗体系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考把头节历史悠久.具有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人参采作法的传承濒临灭绝.急需挖掘、抢救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长久以来,人类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人类不断地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结果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笔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由  相似文献   

6.
7.
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样态,是生态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凝结和内化,是人的生态道德智慧、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等的综合体现,是生态文明时代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用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的话来说,生态人格是“一种自在的善,是自然在向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所结出的一个重要的果实……是地球生态系统顶端的一个实验中心,一种高级的进化成就”。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着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实现前提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生命哲学同生态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好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篇对美的期盼,也是一篇对生命及生命关系的赞歌。"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是鲁迅的生命渴求,也是鲁迅的生态理想,更是鲁迅衡量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标准。鲁迅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着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决定着人类的共同福祉是否能够实现。加快推进探索绿色发展,不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落实有着推动作用,还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目标。本文将从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建立并贯彻长效生态预警机制这三个方面来探索绿色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文明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发展已经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与之相对应地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及传统大学发展模式、绿色大学发展模式和生态大学发展模式。[1]生态大学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办学理念,应该是大学实现和谐教育最理想的模式。一高校教育生态化的概念和内涵(一)高校教育生态化的概念所谓高校教育生态化是指将生态学的观点和原理运用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月令观萌芽发展于先秦,成熟于两汉.渗透在其中的尊重自然、保护物种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观的主要内涵.后世封建王朝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吸取其合理之处,并将这种月令观和生态观法治化,从而使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进而铸就了封建时代高度的农业文明.本文拟以领悟我国古代月令生态观的真谛为旨归,进而为新世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史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为对“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中国式解答”,其要义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独特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为发展目标,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通达路径,形成了完整逻辑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也为后发展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各级大学已经建成或准备建设规模庞大的高校新区。高校新区建设必须立足于大学校园文化生态的建构,必须建构于各高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文脉之上。本文从大学文化生态建构的角度对当今高校新区建设提出几点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美华  陈明  龚永刚 《文教资料》2010,(33):129-131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释放师生的最大潜能.使他们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对未来社会的价值。所以.只有着眼于建设学校文化生态,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及学校内涵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渐树立,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用生态文化适应新环境、建设新社会的新时代.图书馆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也蕴含着生态文化.伴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产生了特定的图书馆文化,如何使特定的图书馆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交融,达到持续和谐发展的效粟成为值得研究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18.
田海洋 《时代教育》2008,(3):205-206
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诸因素的辩证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在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生态文明教育是其和谐发展主要内容之一,高等教育要实现与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发展。当前,在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我国篙簪教育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生态文明教育角度出发,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求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加强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筑。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特别注意保护自然的一种新文明形态,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具有独立性、整体性、相对性、反思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是立足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和优化、着眼于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区域发展模式。上海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实践表明,由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管理科学等5个专题领域,以及社会进步、产业模式、经济绩效、资源效率、环境质量、生态风险、管理能力、公众参与和社会安全等15个评价主题以及人均社会发展财政支出、有机产品生产率、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新能源使用比例、湿地保有率、生命线完好率等24个核心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于指导生态区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作为上海市欠发达地区,崇明生态岛建设面临着更好地保护其特色优势水资源、生态资源,优先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清洁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基于现代科技的生态旅游、循环经济,重构生态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等艰巨任务。崇明生态岛建设不仅解决了上海欠发达地区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这一"老大难"问题,而且还将为新时期其他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新区域发展模式,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