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韫睿 《林区教学》2022,(10):72-75
鲁迅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是其多次被编入语文教材的原因之一,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特殊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字背后复杂的情感思想使得部分学生叫苦不迭。利用分“镜头”阅读鲁迅作品,分析鲁迅作品与“镜头”语言的共通之处,引入“镜头”对比教学思路,并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此体现“镜头”对比思路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可行性与直观性。  相似文献   

2.
张克言 《学语文》2013,(3):49-50
“夜能让人冷静思考自己所要的,夜也能让人释放白日里束缚在灵魂中的另一个自己。或者说让人做那个白日里不敢做的自己。”“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这是鲁迅1933年用“游光”这个笔名写的杂文《夜颂》中的句子。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9期《巴金的原名》一文 ,对巴金的名与字作了认真的考订 ,但美中稍觉不足 ,对“芾”的读音未作明示。巴金字芾甘 ,人们都习惯于读“芾”为f挷 ,并以宋代画家米芾为例 ,说明“芾”作人名时应读f挷 ,通“黻”。其实 ,这是不正确的。“芾”该读什么音呢?应读f埁i。我们都知道 ,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上有一定联系 ,或同义或反义。但也有其他情况 ,如王力 ,字了一 ,用的反切取字 ,较少见。巴金原名尧棠 ,字芾甘 ,其字取于《诗经·召南·甘棠》 ,原句为 :“蔽芾甘棠 ,勿剪勿伐。”蔽芾(f埁i) ,幼小之意 ;甘棠 ,…  相似文献   

4.
文章开头就从飞蛾写起,飞蛾的行动是扑向灯火,它的目的是“为着追求光和热”,最终实现了目标,但是代价却是惨痛的——牺牲:“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对飞蛾的这一行为,作者是赞美和敬重的。  相似文献   

5.
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建安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保存至今所能看到的曹操的作品来统计,共引用《诗经》26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家学传统、时代的统治思想与文学传统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6.
7.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8.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随想录》是当作"遗嘱写"的,这个命题使我们感到一种真诚的肃穆和神圣的氛围.《随想录》摒弃虚假与矫情,反对欺骗与花言巧语.人与历史的关系是《随想录》的基本话题,集中为对"文革"的思考.巴金的理性精神不仅表现为彻底否定"文革",而且表现为在自我解剖中重获文化良知.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巴金《家》、《憩园》、《寒夜》这三部作品的阅读,发现它们的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喜欢做“梦”,而且作者也花了大量篇幅来写“梦”.那么,“梦”在文本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作家为何要写“梦”,这就不得不引起好奇、遐想和深思,进而去揭开它真实的面纱.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红楼梦》一书共写了32个梦,曹雪芹在前80回里写了20个,高鹗在后40回写了12个。最长的是第5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写了整整一回书,用了8300多字。最短的是第13回里写贾宝玉梦中听见秦可卿死了和第89回里写林黛玉梦中听见有人唤薛宝钗“宝二奶奶”,这两处都只有一两句话,仅仅用了十二三个字。  相似文献   

14.
巴金逝世曾经被宣布为“五四”传统的“终结”,这样的思维逻辑恰恰表现出了我们与“五四”传统的深刻的隔膜。在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的今天,重新检讨巴金这样的“五四”老人的文学价值,恰恰是我们重新认识“五四”传统的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孔勇 《现代语文》2005,(5):14-14
《随想录》是巴金以“随想”的形式写成的一系列杂文,共150篇。《随想录》按发表的先后顺序,陆续收入《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中,1987年五册合一,成为一个合订本,以《随想录》冠名。  相似文献   

16.
本从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和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来探讨人物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源,以期能更深地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作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7.
张抗抗的长篇小说新作《作女》,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通过卓尔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在商业社会背景下新女性的成长和她们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作女”在今天具有代表性,是城市女性不同于往日女性的新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语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舍瑟而作”的注释为:“把瑟放下,站起来。舍,放下。作,起。”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欠妥当。“舍瑟而作”应解释为:“推开瑟,跪直身子。”其中的“舍”应解作“推开”,“作”应解释为“跪直身子”。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9.
许文博 《甘肃教育》2006,(8A):28-28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69-73
"激流三部曲"中的女学生书写,是一种典型的对"五四"的叙述和阐释。巴金笔下的以琴为代表的女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行动能力还是情爱观念的层面,呈现出来的都是典型的"五四"式个人的特征;其命运走向也大抵遵循"五四"文化理想的价值导向。在对女学生形象的想象和构建中,寄予的是巴金对"五四"的回忆、认知与思考,体现的是他对"五四"启蒙精神的传承和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