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人生活在东北长白山以及鸭绿江沿岸地区。公元前37年,北夫余(其当时的活动区域为今黑龙江省南部、吉林省北部地区)部族首领朱蒙(东明)率领族人南下,初定居于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后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从而建立高句丽国,势力范围已达到长白山西南麓。在这期间曾多次朝贡,所以在文化上一直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囊括在这种影响之中。从文化范畴的服饰文化学的角度,通过中原地区在首服及发式、体服、饰品等三个方面来探寻中原服饰对于高句丽服饰的影响。虽属管中窥豹,但已足见中原文化对于高句丽文化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章首先介绍了中原高句丽碑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其次,对中原高句丽碑予以考释,新拓碑123字;再次,对中原高句丽碑内容及形成年代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中原王朝对其不断进行册封。通过梳理这些册封史实,总结两汉、南北朝、隋唐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册封”所呈现出的各自特点,从中展示中原王朝与高句丽政权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教育是我国古代封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官学到私学,从尊孔读经到重纲常伦理,都与中原教育一脉相承;以儒家为本位的高句丽教育反映着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教育状况,是汉唐之际封建教育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明传播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高句丽与中华明的关系,内容涉及高句丽民族对中华明的贡献;高句丽民族贡献特点;中华明对高句丽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中华明构成中的高句丽明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修武范园位于焦作修武县西南南台村,是一处被完整保护下来的中原地区典型的家族墓葬群,为研究明清中原地区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研究名人家族变迁也将起到不可忽视的化石作用。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石筑城古城关隘、碑碣石刻、古墓群建筑、居所遗址和器物等六个方面论证了古代高句丽人的石文化。认为高句丽人是善用石头的民族,其所创造的石文化是举世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11.
《红高粱》、《老喜丧》、《红白喜事》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描绘了中国封建婚俗及传统丧葬的生动画面。以《红高粱》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揭示了封建买卖婚姻的残酷无情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了解了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取迥等文化观念。而以《老喜良》为代表的描绘传统丧葬的文学作品,则使我们不仅了解中国丧俗的一般环节及形式,也使我们看到了老喜丧是悲与喜,生与死的悲喜剧。而这些同样也渗透着中国风俗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中原文化在赣鄱区域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文化不仅是植根于中原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原文化逐渐播迁到原百越民族居住的广大南方地区,并使当地土著文化融合进汉文化圈,其中对赣鄱区域土著越族汉化的影响,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相似文献   

13.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原文化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谐中庸、讲诚信、重承诺、忠君爱国、重礼仪、讲人情、官本位和重农抑商等内容糅合在一起体现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原文化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部分内容逐渐突显,因此,有必要厘清那些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因素,以实现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现代的工商文化转变,由宗法制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转变,由伦理本位文化向人本位文化转变,使中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在全球化语境下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宋代时,中原地区与广大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其中,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北宋时期。宋代南方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的输入,官方因素淡化,更多的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体现出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点。而北宋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较小。两宋之际,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宋代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对以岭南文化为特征的广西文化的影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除了民间的天然影响、各朝各代政府的政策影响外,历代中原文人流寓广西,对广西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唐代的柳宗元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传播、人才的培养、移风易俗等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河洛文化之关系。中原文化之特点:承传的正统性、崇实性、先导性、兼容性、辐射性。从杜甫的家世及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看,他是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李白与杜甫的相同是因为都受到中华文化之哺育,都是受盛唐时代风气的熏陶,都博采了各地域文化之精华。李白、杜甫在思想、性格和创作风格上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同,青少年时期所受地域文化之影响不同,李白主要是受巴蜀文化之影响;杜甫主要是受中原文化之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从考古学、文献资料等角度对中原与西域在先秦时期存在的联系进行了概述证明,并根据这些早已存在的联系,从经济交流、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上具体分析了这种联系所产生的影响,旨在说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原与西域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巨大。充分发挥河南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中原综合竞争力,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今天,信息、科技、金融、技术等等也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与发展,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了全球化,而且更是影响了古老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但是,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原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为此,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原文化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