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纵观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最大经验,都是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大幅提升。日本、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把教师成长在提高了学历(本科以上)要求以后引领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斯蒂芬和沃尔夫(1997)研究揭示出的教师生命周期:“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其所表明的意义也就在于让每个教师通过课程活动朝着更高一级的“教师素质平台”攀行。反过来的意义就是:只有高素质  相似文献   

2.
当下,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如何在各种日常教育教学现场中提升教师学习的有效性,把现场中的各种学习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对当代教师的新要求和教师必备的新"基本功"。在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过程中,校长何为?校长应当如何发挥只有校长和学校管理层才能发挥的作用?更深一层次  相似文献   

3.
现实中"教师管理"变成了"校长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学校改革缺乏内在动力."教师领导"是对教师管理的解构和重建,通过对教师赋权,实现学校文化的深刻变革,促进学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浙教师[2010]175号)等文件的要求,2011年以来,我市掀起了一场师训工作的"革命性的变革"。它打破了原有的教师培训模式,重构新时期教师培训机制,使我市的教师培训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在这场"变革"中,我市的师训工作抓住训前、  相似文献   

5.
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新教师个人付出极大的努力,更需要新教师从教师群体中获得支持和动力,而学校的"结对拜师"无疑会给新教师提供其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为新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有效的引领。学校将新教师与有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结成师徒指导关系,使新教师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蕴含于资深指导教师教学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  相似文献   

6.
2012年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各级各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层级化的教育管理、偏离的培养目标、泛化的行政本位、固化的传统"三中心"、错位的评价体系和滞后的家庭教育理念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当在课程内容的精要化、受教育者选拨与培养体系创新化、个性自然化、家庭教育理念现代化及班级教学微型化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7.
宋亮  涂皓  陈健  张秀红 《教育》2015,(9):26
经验摘要为在城乡学校之间合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成都市从2007年开始,在郫县、双流县、温江区等地,试点实施"县管校用"的人才管理模式。"县(区)管校用",就是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在城乡学校之间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此举打破了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破除了教师"从一而终"的模式,从而让校长、教师真正流动起来,许多城市教师很自然地交流到农村学校。  相似文献   

8.
近日,从某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学校教师培养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作……”读到这一段文字后,头脑中马上闪过这样一个问题:“新教师成长的‘磨合期’真的能缩短吗?”  相似文献   

9.
对于踌躇满志的新教师来说,知道何为好教师、如何教好书是他们的当务之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教"、"好"、"书"三个字进行分析,教好书的一般标准分别涉及方法、标准和内容三个维度。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教师,面对已经被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学生,"书"不再是"书",它是整个世界,既是外在于学生的社会、自然界,也是学生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对于初中或高中的毕业班教师即平常所说的"把关教师"的安排,很多学校采取"始终如一"的做法,即基本让一批老教师"镇守"初三或高三。我认为,这种做法不科学。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着眼,提下面两点看法。一、群体注意新老配合在安排"把关教师"时整个群体应坚持新老结合的原则。这里的新老既指教龄的长短也指有没有担任过高三、初三的经历。新教师和老教师的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1.
情境学习理论将学习与学习发生其中的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学习即为(某行业的)新手在(该行业)实践共同体内"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PP)过程。这种学习本身是一种长期的自然发展过程,但可以创造条件润滑与加速之。就新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的LPP学习而言,师傅这位重要他人在润滑与加速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实践共同体的结构因素和文化支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教师是合法地向中心移动还是"被边缘";新教师的准备性、动机与向心性努力是所有力量发挥作用的内因。  相似文献   

12.
依靠源自学校内部的力量而进行的持久的学校革新,应该采取不同于以往的革新方式;促成教师基于角色转型和职业生活方式改变的专业力量的兴起,是决定学校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领导这一新的角色被视为教师增权、促进变革和教师专业社群建设的必然选择。教师领导意味着教师要成为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领导者,要推动其他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校内部领导群体的形成。教师领导的途径包括"参与"、"互动"和致力于生成"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3.
张华 《江苏教育》2012,(8):52-53
"名师工作室"是我国近年来广为采用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与机制。从实践效果看,它至少取得了下列成就:(1)创造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2)创造了"教师研究"的新形式,使"教师研究"在我国蔚成风气;(3)使一部分教师脱颖而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积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以下简称PDS)是美国教师教育为摆脱教师专业化困境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是由中小学校和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创建的一种"新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的宗旨是为教师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氛围与场景,为职前和在职教  相似文献   

15.
正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以来,教师交流由"鼓励""引导""积极推动"变成了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加以推进。国家希望城镇优秀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带动和引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然而,城镇优秀教师却存在着流动难问题,参与交流的城区教师并非理想中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6.
管理教师的工作是在人的心灵上耕耘的工作。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心心交融,彼此走进;心心相背,彼此陌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用心耕耘,以细为精,以真为贵,以诚为美,不断地从教师心灵需求出发,用"心"的智慧去洞察教师心灵,走进教师心灵,融入教师心灵,为教师自主发展和成长勾画一片斑斓的芳草地。一、用"细心"发现教师的特点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人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注重教师的特点,因人而异,实施弹性管理。  相似文献   

17.
学校管理归根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因此要做到以教师为本。也就是说,管理的核心是人,要办好学校,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在"人"的问题上做文章,把广大教师凝聚在管理者的周围,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  相似文献   

18.
"沉浸式"教研周工作取得了工作实效,在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方面均取得创新成果。同时,教研工作要关注教师的行为改进;教研工作不仅要关注"点",还要关注"面"。未来沉浸式教研周工作要在对沉浸学校进行长期跟踪、对特定教师进行长期培养、对农村学校适当倾斜和适当改变沉浸工作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浙江日前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9个方面的措施,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并为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提供政策支持。这些措施包括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组织实施乡村学校教师定向招聘,定向培养专项计划;推动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按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浙江将鼓励有需要且有条件的地  相似文献   

20.
现今,中小学校中刚走上工作岗位的"80、90后"教师活跃的身影已越来越多,今后一段时期他们将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成长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学校的发展。作为有着高学历和高文化的一族除了常见的经验欠缺外,往往有着诸如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不愿意受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