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当下,“自主创新”已经成了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尤其是电视媒体,不论是为了落实上级下达的任务,还是为了扭转收视率的颓势,工作内、外言必称“自主创新”。词典解释“自主”是“自己作主”;“创新”就是“创造革新”。有人说“自主创新”是“能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还有人说“自主创新”就是“原始创新”,有不依赖他人、从头开始的含义。看来“自主创新”就是要原创、要开先河、要从头开始。不论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自主创新”都需要创新者独自跋涉、拓荒垦野、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3.
石岚 《视听界》2005,(3):88-89
目前有些电视媒体实行的是“收视率考核奖扣制”,把节目月平均收视率高低,作为成本投入的重要依据。即频道月平均收视率高,给予频道的成本投入就多。这一运作机制在特定时期,对收视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在节目成本的投入与产出中还有一些需要  相似文献   

4.
章艳 《新闻世界》2010,(4):48-49
电视媒体的商业化生存中,收视率的竞争作用日益凸显。在收视率语境下,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绿色收视率作为解决之道由此提出。绿色收视率包括“绿色节目”、“绿色数据”和“绿色使用”三个部分,打造绿色收视率体系就要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收视率深处的“隐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视率引入国内虽然只有十多年,却因为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很快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重视。但是,正是由于我们电视媒体的生存语境与西方完全不同,所承担的文化责任不同,我们有理由关注收视率所反映的电视产品的商业化问题,以及其背后的电视生存尴尬。因为,不管是在媒介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在电视媒介市场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媒介产品的商品化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正如西方的媒介不是以"美国偶像"来展现其核心价值观一样,中国的媒介也是提倡主流文化的。作为最具大众化特征的电视媒体,收视率的评估机制虽然刚刚引入,其背后隐忧却已然显现,而其折射出来的电视生存状态的尴尬也呼之而出。  相似文献   

6.
人们说电视由于其必须具有画面而能保有真实性,但是在吸引观众的强大动力驱使下,电视新闻的画面开始由媒体自己来构造了。  相似文献   

7.
上周.我们因“SK-Ⅱ再陷安全门”事件.到省中医院美容科拜访朱智生主任。这是一个瓤泼大雨的午后,朱医生刚刚结束学术交流从德国回昆.我们看到慕名而来的患者排成长龙。早听说朱医生是云南权威的“祛斑治痘”专家.让他拥有了一支强大的“爱肤粉丝团”,这次采访才得以一见。  相似文献   

8.
戚晓通 《青年记者》2006,(20):72-72
电视媒体的商业化生存中,收视率的竞争“晴雨表”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在收视率语境下,理应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实现二的双赢而非“零和”。绿色收视率作为解决之道由此提出。一是提高品位,拒绝媚俗,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二是数据准确、公正、不掺假,绿色收视率需要提高数据的“绿色程度”和“准确可信”的程度:三是数据的使用科学、合理、有度,电视从业人员和广告主、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绿色”使用可以作为理解绿色收视率的第三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9.
叶蔚 《视听纵横》2006,(4):119-119
中国电视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收视率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标志。它不仅成“为观众意愿”“的温度计”,更成为媒体内部运作管理的主要指标以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进行交易的“货币”,从而备受推崇和追逐。不错,电视应该重视收视率。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所说,收视率是把  相似文献   

10.
当电视媒体的经费来源全部或部分地依赖于广告,而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广告收入的多少时,收视率被看作是评估和衡量电视媒体影响力及观众行为的一项硬指标,无论是频道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市场定位的选择,还是频道节目编排的决策,抑或是在节目评价等媒体内部的管理措施上,收视率都起到了类似"通用货币"、"杠杆"、"标准"的作用,收视率调查数据及其分析方法在电视媒体运营中的运用空间得到空前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12.
小议收视率     
郑宏 《新闻爱好者》2005,(11):19-19
收视率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不得不重视的一种衡量标准。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里指出:“收视率成为调控频道和栏目编辑的指挥棒,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既定标准。”  相似文献   

13.
"网络迷信"文化包含传统迷信元素的网络化呈现以及与"网络锦鲤"祈愿相关的娱乐化内容,为青年的焦虑与迷茫情绪所推动,是一种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通过研究"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与产物,多角度辩证分析青年进行"网络迷信"的原因,将有助于构建网络新生态,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台湾媒体人林照真在2004年10月发表过一篇文章,他写道:“在台湾竞争激烈的电视环境里,收视率决定着电视人的思考……他们对一个神话深信不疑:收视调查的数字是以科学方法产生,所以是最公平的裁判,也是最高的标准。”对于收视率的狂追,最终导致收视素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中国的很多领域内出现了“实名制”呼声。人们的初衷是.通过实名制.让贪官现形,让票贩子绝迹.让网络犯罪者露出真面目.让失信者守信——实名制,背负着太多人对社会公平的期待和对诚信的渴求——因此甚至出现了一些盲目迷信“实名制”的人和部门.他们对自已顿域莫须有地担忧因而提出了“实名制”.仿佛.“实名制”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而说到底.实名制仅仅不过是一个技术手段。它可以治标.不能治本。也许,对它的期待越多。失望也会越多。  相似文献   

16.
杨效宏 《新闻界》2003,(6):33-34
“商品化必然要运用测量手段来生产商品,并且要运用监控技术来追踪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收视率是控制论意义上的商品,因为它们在促成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也建构为商品。具体而言,收视率是电视节目商品化的重要元素,但它本身也是收视率调查业的核心产品。”①“收视率”(或发行量等)看似是一个单一的技术测量数据,是一些没有色彩、没有情感的数字,然而,一旦这些数字进入控制论体系,它们就成为有某种“生杀”大权的决定性力量,制约和左右着电视节目、版面内容等大众媒介的具体的经营策略。“作为评估观众多寡重要指标的‘收视率’,由…  相似文献   

17.
收视发行率是量电是视报媒社最体最为为关心敏感的的数值数值一样,正。如出报于纸生的存的需要,所有的电视节目都会自然而然地追求高收视率。电视从业人员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观众喜欢自  相似文献   

18.
罗曼 《新闻窗》2006,(5):46-47
收视率是衡量电视媒体工作的一个标准,也是电视媒体产业效益高低的关键。为了尽量提高或保持一定的收视率,各电视台纷纷强化对收视率的分析和考察,寻求对策。影响电视收视率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了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笔者认为,影响电视收视率的主要因素是由其内因来决定的。影响收视率的内在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节目因素、名牌效应因素、自我宣传因素。  相似文献   

19.
“伪收视率”和“唯收视率”是目前收视率在中国所受到的两大诟病。其中,“伪收视率”指向了技术层面,是对收视率调查方式、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分析路径、应用策略等方面的质疑和探究;“唯收视率”则指向了内容层面。可以肯定的是,种种谴责似乎并不是收视率自身的错,更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电视人“工具理性”意识的影响。因此,在收视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拐点,为收视率正名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0.
陈默 《视听纵横》2005,(4):111-111
近年来.电视媒体不断增多,各频道之间收视率的竞争更日益激烈。如何提高收视率,把观众留在自己的节目前,成为各级电视台的最重要议题。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受地域、人才、题材等因素制约的县级电视台怎样才能克服先天的劣势。在与上级台竞争中分一杯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