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荣方 《寻根》2007,(5):43-45
"烧拔"是日语音译,指荞麦面条。日本人大多喜欢吃"烧拔",一般酒家,除各式酒菜外,大抵供应"烧拔",面条店自不用说,日本更有挂"烧拔"招牌,主要供应烧拔之店,路边流动烧拔摊,更是随处可见。日本人吃烧拔,独多讲究,每用绿茶和面,使烧拔呈浅绿之色,莹莹可爱。  相似文献   

2.
华木 《世界文化》2009,(10):36-36
去年9月,我和老伴去日本旅游,逛了日本最著名的老人街。日本老人街,位于东京都丰岛区东部,这条街称巢鸭地藏通商店街。我们下地铁步行不过5分钟便来到了老人街。这条老人街之所以人气旺,与其便利的交通分不开。环线铁路山手线和都营三田线都途径此处,附近还有几个公共汽车站。按照东京的规定,超过70岁的市民都可以免费乘坐市营的公共汽车及地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店街老年顾客的数量。在老人街口,有块大牌匾醒目地写着“巢鸭地藏通商店街”。  相似文献   

3.
正卤肉店的小吃我从乡镇来到小城的那年,"‘阿十一’漾濞小吃卤肉店"的饵丝是一块五一碗。小吃店在我落脚安家的老县委大院大门隔着路口的对面,一栋两层砖墙瓦屋的旧楼,店面在一楼靠下的位置,白底红字的简单牌子挂在门额上。瓦屋顶上,暗黑的旧瓦沟里一沟一沟长着枯草。早前,这里是"漾濞县百货公司早晚门市部",里面卖着许多东西,我在旁边的县一中上初中时,常来这里买文具。文具柜最靠下,正是现在小吃店所在的位置。卖文具的是一个漂亮  相似文献   

4.
正相信来日本游玩的人回国时大都会买些日本的点心带回去,比如有名的北海道的"白色恋人"、吉野堂的"小鸡蛋糕"、东京BANANA的"香蕉风味点心"等等。这些有着漂亮名称的东西,在日本统称为"おかし",写成中文就是"果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糕点""点心"。就像中国的"糕点"一样,日本的"和果子"也包含着很多文化内容。日本"和果子"的演化在日本,人们本来是把树的果实或草的种子总称为"くだもの",即果子。后来由于中国汉字的传入,使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5.
李似鸿 《寻根》2006,(4):72-74
在江西省修水县,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挑着两块石头赶路,途经修水时扁担断了,两块巨石得以留下,断了的扁担飞落在远处山腰的洞口。人们遂称这两块巨石为“担石”,山洞为“寻担洞”。今天,担石、寻担洞是修水县大椿乡的两处地名。  相似文献   

6.
正"虾夷""五味""小鸟遊"??如此这般稀奇古怪的词汇居然都是日本人的姓氏。关于日本人到底是怎么取姓的,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在古代日本,除了"源""平""藤原""橘"等贵族和武士阶层,以及少数医生和学者之外,其他平民百姓不能拥有自己的姓氏。直至1875年,明治天皇为了方便征兵和征税,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这项由上而下的摸家底儿工作,强制要求国民都有姓氏。由于法令颁布得太过突然,许多人一时不知该从何下手,便出现了许多就地取材的现象,从而造就了日本五花八门的姓氏。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6,(5)
正粥名这里的粥名,是指古代对"粥"最早的、不同的叫法,不包括后世粥的制作品类(如药粥、八宝粥)。根据古代文献,粥的不同叫法约有如下几种:粥:古字本作"鬻",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鬻"字段玉裁注云:"会意,之六切。一音余六切,是以卖鬻字作此,卖之假借也……鬻作粥者,俗字也。""鬻"字下半部的"鬲(lì)",是陶制或青铜的三足蒸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即便不做买卖,也要去赶三月街,不然,就会若有所失。现在,交通便捷,人们去赶三月街,已经很方便了,坐农村客运班线车、公交车、打的、开私家车,可供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多。网络上、报纸上、电视上,手机里,都可以看到有关三月街的消息、图片,即便真的去不了三月街场,也可以"卧游"、"神游"三月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赶一回三月街并不容易,特别是我们这些离大理古城有一百多公里的山里人。应当说,在那个时代,小孩向往三月街,就像乡村干部向往北京一般。只不过前者似乎为了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5)
正今天所谓"绿帽子",源自古代的"绿头巾"。而古代绿头巾的颜色,除纯正的绿色外,也包括偏蓝的暗绿色乃至深蓝色,因此"绿头巾"也曾被称作"青巾""碧头巾""碧绿头巾""绿帻",《荀子·劝学》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语,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春来江水绿如蓝",可知绿、青、碧、蓝的色调在古人心目中是很接近的。笔者在下文所称绿头巾,也指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7,(2)
正"花客"一词,古往今来,有多种诠释。有指赏花之人;有指代花行的经纪人;亦有如宋时姚宽《西溪丛语》中,将牡丹、梅花等三十种花分为"贵客""清客"等"三十客",以花喻友者。本文所谈之"花客",与以上皆有所不同,指的是那些在民国初年,活动于广大西北边塞地区,为偷种罂粟,而来往出入关口的种烟人。三季"花客"民国初期,内地花客入疆种烟,大体可依据罂粟播种的时令不同,而分为"春花""秋花"及"冬花"三个  相似文献   

11.
正1948年6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美国佛蒙特州北伯明顿的小镇上,一名30多岁的家庭主妇推着婴儿车,车里躺着她的女儿,车旁边装着刚从超市里买回的菜。她家住在一个斜坡上,需要走一段将近五十米的上坡路。她努力地推着小车,一步步向上爬着。就在这时,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脑海当中,那是一个故事,所有细节纤毫毕现。她迅速走回家,把孩子放到婴儿床上,把刚买回家的菜放进冰箱,然后飞快地把这个故事写了下  相似文献   

12.
外媒导读     
正舌尖"味型"新发现"主食"成分是来源人类舌尖上的"基本味型"(primary taste)说起来就是那么几种:传统的有"酸""甜""苦""咸",2009年又加入了"鲜"(Umami),不过最近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从面包等具有"复杂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的日常主食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味道,名为"淀粉味"(starchy),亚洲人称其类似大米味。复杂碳水化合物是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重要来源,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具  相似文献   

13.
《周易》之生态审美意识"贵人""重人",认为"人"通过"进德修业"则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宇宙天地得以生成的原初域,为"两仪"的整体化、一体化。"两仪"既符指"阴阳",也符指"天地"。"阴阳化育"是"天地"之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万物便在天地之间产生出来。而"乾坤二卦",则是"天地"和"阴阳"的共同符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其化生化合,尽皆因于"天地"。"天地人"一体相通,"天道""地道""人道"相兼相应,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天地"之"道"与人事联系紧密,人事吉凶正好对应于天的阴阳,"天"的阴阳可相互转化,"人"的吉凶也相互转化,天地合德。由此,"天"与"人"就实现了沟通。  相似文献   

14.
完美随心     
<正>"你又开始小题大做了!"母亲唠叨着,"你以为这是戴安娜王妃的婚礼哪!""我只是想为凯茜办一个完美的婚礼,"我有点生气了,"她可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女孩儿,而且从小就为这一天做准备了。""但是你不可能事事称心,"母亲咕哝着,"事情不一定会按照你计划的那样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墨菲定律。""也许吧,但我们可以尽力而为呀。"我回答道,然后继续一遍一遍地核查婚礼计划单上的细节。27岁的凯茜是我三个孩子中第一个结婚的,我许诺给她挑一个"良辰吉日"成婚——但愿真的有这种日子。这个愿望可能跟我的经历有点关系吧。我的婚礼堪称完美,除了婚纱那皱巴巴的拖裾——等到发现的时候,已  相似文献   

15.
正解葱"葱"字,甲骨文写作"■",象葱形。《说文·部》写为""(音同葱),是葱的先字。造""字是有因由的:此字上部的"",义为百卉,以二屮象其丛生,也表示""是植物,即一种蔬菜;中部的"囱",《说文·囱部》释为:"在墙曰牖,在屋为囱。"这是说,在墙上开设的称为"牖",  相似文献   

16.
茶山街     
在大理州巍山县的西边,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当地人把它叫做茶山。茶山地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马鞍山乡境内,为马鞍山乡最高山峰。茶山高耸入云,地势险要,是古时茶马古道的要塞,因整座山上长满山茶而得名。茶山街,名为"街",实为一年一度的  相似文献   

17.
小生活     
正五更时,"呜呜呜、呜呜呜",报时的鸡叫了。其实,用不着鸡打鸣,他和她准时醒了,这是人的生物钟闹的,天天如此,早已习以为常。他翻了个身,说:"天快要亮了。"她一下子从床上翻起身,说:"嗯,天要亮了。"他又说:"今天是街天呀。"她顺嘴说:"是啊,是街天哩。"他和她,在靠近十字街的街口,开了一爿小吃店,卖米线、面条、饵丝和豆粉。四张小方桌,摆在小吃店里。小本经营,也就混得下三口之家的日子。幸好铺面是自家的老房子,不必交房租,钱赚到一分就是一分。每天,她都比他起得早,天还不亮吧,她就得起床,开了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中,用来称呼妻妾的词语很多。"拙荆""贱内""内人"皆是,这些词语比较常见,构词理据也比较清楚。汉语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用来称呼妻妾的,那就是"家累"。《土风录》:"妻孥谓之家累。"妻妾何以称"家累"呢?"家累"最初当作"累",语出《汉书·西域传》:"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颜师古注曰:"累重谓妻子家属也。"  相似文献   

19.
正秦东陵作为战国晚期秦国的一处大型陵园,自1986年发现以来就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其称为"秦东陵",但它在历史上的相关称谓很多,有"芷阳""芷阳郦山""昭襄王陵""庄襄王陵""秦宣太后陵"等三十余个。本文对秦东陵相关的历史称谓一一进行梳理,探讨这些相关称谓的起源与流传过程;分析历代学者对秦东陵及葬于该陵区内六位秦王、贵族墓葬的认知情况,以期辨  相似文献   

20.
施新弟 《大理文化》2021,(11):92-94
杜鹃花开的时候,很想去罗坪山看杜鹃花,一坡坡、一箐箐映满天际.从山脚到山顶,一路穿行在罗坪山莽莽林海,相伴而行的都是火红或粉白的杜鹃花.路边、沟畔、坡上,一丛丛,一簇簇,怒放枝头,灿若朝霞,写就罗坪山的诗情画意.诚然,我第一次置身杜鹃花铺就的茫茫林海,心都醉了. 罗坪山处于洱源西部,与大多数行者一样,我这次到罗坪山是为找"山"而来.至于杜鹃花,相遇确实是意外收获.没想到,大片大片杜鹃花把诗意种在了罗坪山上.可谓"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情不自禁,诗意里彰显的是罗坪山杜鹃花的美艳,更让我想起了旖旎洱海之源的风光,想起了被誉为白族舞蹈的"活化石"的西山"里格歌",想起了"神话王国""白族文化宝库""仙女撒歌的地方"和"歌舞之乡"等美称的地方,多么让人向往和着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