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认知视角阐释日语动词"あげゐ"的多义性,来探讨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一个词汇意义可能"映射"一个或几个新的意义,而且所有意义及其所有用法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和随意的,它们在语义上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最终形成该语言单位意义的网络和链条。  相似文献   

2.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认知视角阐释日语动词“めけゐ”的多义性,来探讨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一个词汇意义可能“映射”一个或几个新的意义,而且所有意义及其所有用法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和随意的,它们在语义上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最终形成该语言单位意义的网络和链条。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吸收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为语言研究增加了新的视角,也提高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一词多义的成因,并从范畴理论、框架语义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三个方面探讨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人类如何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范畴"一词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个用途很广且含义模糊的术语,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范畴与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等同的,但严格来讲,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而概念指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语意义范畴,是推理的基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特性,人们根据这些特性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6.
在批判认知主义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基础上,Atkinson建构了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视角。协同是社会认知视角的基本原则。社会认知视角不主张二元对立的认知和社会关系,提出作为一种研究二语习得的方法,它应该二者并重。在社会认知视角下,语言是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与学能高的社会成员进行互动时学到的,这个过程和生态环境相顺应。社会认知视角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拓展了传统二语习得中“教师”和“课堂”两个概念的内涵,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具身认知:语言认知研究的跨学科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从哲学认识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认知的研究正是这种方法的体现,彰显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拓展出广阔的研究空间,并且在认知理论研究、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或者英语教学三个方面为语言认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功能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一系列关于汉语"W呢"问句现象的问题.认为,"W呢"问句是一个跨语言的表达手段,其实质就是"话题性",故可以称之为"话题问句".话题可以发问,这是话题核心功能在话语中的自然延续.话题问句也有语言问的差异.在非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如英语、俄语等)里,话题问句是一个话语的手段,只能作承前的对比问,疑问点决定于对比信息中的相关述题.而在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如汉语、日语等)里.话题问句不但同样可以作对比问.其中的"NP+话题标记?"还可以作自主问,问NP的所在.这个语法意义不是它组成成分(如汉语里"NP"和"呢")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通过会话推理得到,而是相对独立于语境的.这一构式背后是人类关于空间感知的认知基础.在话题概念结构化的语言里,话题的语法性质提供了这一认知基础在语言里实现语法化的语言内部条件,因而这一语法表达带有浓郁的类型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日语动词「かく」进行认知分析,探析「かく」的多义性以及原始含义对其家族派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词汇十分丰富,一词多义、一词多性、一词既多义又多性是这门语言的普遍现象,而对多义性及多功能性的了解在学习和研究这门语言过程中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从认知视角来诠释英语词汇多义性及多功能性,并对其演变的成因加以探讨和说明。  相似文献   

11.
词汇多义性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认知科学的发展为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隐喻认知是产生词汇多义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隐喻义的多层次转移和创造性的隐喻思维是词汇新意义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语际间语言符号的转换行为,其本质是在两种语言符号的"所指"间达成对等。这一语际转换行为涉及原语语码意义化和译语意义语码化两个主要环节。本文在讨论翻译的语际转换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对这两个重要的认知环节展开讨论,以揭示其认知理论基础和内在的运作机理。  相似文献   

13.
句子的生成通常要考虑形式和意义两个因素,形式因素就是语言类型所赋予的形式规则,意义因素就是要遵守逻辑事理,形式和意义同时又体现一种语言的认知视角。因此,句子的生成需要遵守结构原则、逻辑原则和认知原则,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也应该根据这3个原则来确立标准。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认知隐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抽象概念构建的基础。汉语中表示空间的"上"和"下"与英语中相对应的"up"和"down"的隐喻拓展意义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空间隐喻在"状态、地位、数量"3个概念域中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5.
翻译能力培养是高校翻译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认知能力与翻译能力关系密切,是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一要加深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认知;二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三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从认知视角探讨翻译能力培养,对当前高校翻译教学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模因论"和"认知隐喻"是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和语言不得不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其特点、类型及其成因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过比较分析之后,了解"模因论"和"认知隐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语言文化学习和教学十分重要.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研究.后进入到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模因(meme)源于生物学词汇(基因).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等明天"和"赶明儿"是汉语中两个表达将来时间的短语,二者可以指示相同的时间.本文根据Clark的时间认知模式,在对"等明天"和"赶明儿"进行认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等明天"属于"时间移动"的认知模式,"赶明儿"属于"自我移动"的认知模式.这两种认知模式是理解"等明天"和"赶明儿"关于时间意义表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蒋伟 《海外英语》2012,(24):248-249
从语言共性的角度探索人类语言的本质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以语言句法中介词及介词语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介词及介词语序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了产生这种现象的认知理据;最后分析得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在于语言是客观世界在认知中的投射物,认知本质相同,必然导致各种语言形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9.
多义性涉及认知心理机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多叉性的研究也涉及到词典语义网络的构建,是义项划分和义项排列的核心问题.笔者试图探讨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语用充实生成、发展和理解旧词新意的.本文以"书"为例,从语用充实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系统的产生和扩展;兼谈在汉语、汉英词典例证和释义中的缺陷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已成为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的网络流行语也成为语言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通过对网络交际平台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料分析,从语言与所指的象似性和认知视角两个方面尝试探讨新认知语用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