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张爱玲散文中,经常出现有关张恨水的文字,这些文字根据不同内容以三种不同形式出现。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与众不同的文学观以及张恨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念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8):39-42,60
张恨水与张爱玲小说内涵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着力表现世俗人生;不同之处在于,张恨水小说侧重于讲述故事,而张爱玲的小说侧重于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和王安忆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为对男性霸权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解构,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是被压制、被奴役的,而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她在解构男性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寻找建构迥异于逻辑性主体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初,张爱玲作为现代中国的第三代女作家的代表闪耀文坛,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她大胆地揭示出女性的心理痼疾,站在较高的层面对女性进行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女性意识在她的手中得到了充实与丰满。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在小说中,张爱玲充分利用这种修辞的艺术效果,将自己不同于众人的历史感念和人生见解展示出来。她的比喻超越了一般比喻的形似,而更趋于神似。那些或冗长繁复或简洁有力的比喻,总是自然而又猝然地跳出来,代表着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女性意识,向世人淋漓尽致地讲述她眼中的女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中国现代“海派”作家代表张爱玲和当代“汉味”作家代表池莉为例,就现当代女作家作品中的题材、女性形象及作品风格进行比较,展示女性文学在中国现当代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中国现代"海派"作家代表张爱玲和当代"汉味"作家代表池莉为例,就现当代女作家作品中的题材、女性形象及作品风格进行比较,展示女性文学在中国现当代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和苏青都是我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她们在作品中都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这些女性形象心理和情感的挖掘,表达了各自不同的女性意识。文章主要对张爱玲和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从世俗的角度入手,以爱情婚姻为载体,对上海地区的市民意识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与海派、通俗文学有着相同的一面.但她不满于此,她的作品总是在浮华背后隐藏着令人发省的思考,让读者世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在这方面她超越了通俗,使其作品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车绮珩 《文教资料》2013,(10):17-18,33
作为同一时期的两位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张爱玲都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女性意识与体验,并以各自不同的女性视角,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女性生存状态,对旧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和悲惨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王瑶的第一本相对完整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到今日繁多的文学史书籍,近六十年来关于19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的论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考究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的经典化过程的同时,也发现了文学史书写、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杂志作为一种文化信息的工具,是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产物。1940年代的上海杂志,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杂志在向社会推出张爱玲的同时,也推动了杂志的发展,张爱玲由此走向创作高峰。出版中我们看到了杂志人和作者之间存在的互动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特征是:出身大户人家,是个破落户、遗少;抽大烟,吃喝嫖赌;没有父爱,对孩子不是训斥,就是算计利用;有古文修养。张爱玲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明显地带有张爱玲亲生父亲的影子。他们的成功塑造说明了缺失性体验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传播话语指向上带有明显的商业化特征,张爱玲热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书销售图式,而更多带有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意味,消费张爱玲相关的符号可以当做小资的时尚标签,消费中亦能让人体会到城市的怀旧感以及精神家园的失落感,当符号进入影像世界中,也会被影像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的连绵战火使女性文学创作发生了变化。女性性别意识更加深化,女性写作形态更加多样化,女性文学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并且有了地域差异——国统区与解放区。围绕国统区与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丁玲和张爱玲谈谈战火中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论述了张爱玲和王安忆上海小说的不同叙述视角,并力图揭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1955年离港赴美,于1973年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因心血管疾病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这一时期她的文学创作基本上处于"枯竭期"。张爱玲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大地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刻,深受乱世之苦,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也受到战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真实冷漠的人性,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帝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9.
冲淡是张恨水对散文的要求,《两都赋》正体现出冲淡美。这主要表现为,平实的题材流露闲适基调,平淡的笔法营造自然意境,朴实的白话表达通俗独特,在这朴实闲适中又包含深沉的故园之思。《两都赋》既发展了现代散文冲淡一派,又显示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理应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留下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