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引子近期拜读文[1],谈到用"两次相似的视角"求解动点路径问题,引发笔者思考,也查阅了文中提到的文[2]用"位似旋转变换"求解动点路径问题.有关动点路径问题的确是当下中考热点与难点,对文[1]中的思考与探索,笔者大多赞同,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遇到了一些困惑:1.笔者所教的对象对文[1]的思路仍感到吃力; 2.师生对"三点共线则轨迹为直线"表示了怀疑.  相似文献   

2.
正源于数学问题354[1],文[2]和[3]、文[4]、文[5]实质解决了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线"所在直线上的点的问题.若作类比研究,仅把"中线"改变为"角平分线",则所得的问题(以下分别记作问题1、2、3)将如何解决呢?所得的最大(小)值点的位置又将如何作图确定呢?为答谢一些好友的支持和激励,笔者展开思考得到了一些漂亮的成果,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3.
《数学通报》1863号问题:设x,y∈R+,且x+2y=3,求1/x3+2/y3的最小值. 上述问题刊登出来就引起很多数学爱好者的关注与研究,其中孙建斌老师在文[1]中、薛茂文老师在文[3]中、王增强老师在文[4]都采用了构造"数字式"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解答,刘成龙,余小芬两位老师在文[2]中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解法,拜读了上述老师的解答深受启迪,笔者觉得文[1]、文[3]、文[4]采用的构造"数字式"方法新颖,但似乎难以想到;文[2]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解法,总觉得没有完全展现均值不等式精髓.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认真阅读了文[1]、[2],对其中讨论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得到了一些结论,现将其整理成此文,与大家交流.本文先给出笔者思考文[1]所得的椭圆涉及矩形的两个性质,然后将所得结论引申到圆及双曲线中去.  相似文献   

5.
正"周期性"是研究函数时的须重点考察的性质之一,利用函数的周期性使我们对函数图象与其它性质的认识更加简洁、有效.近日阅读文[1]时,对其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整理成文,求教于方家.1问题呈现摘录文[1]提出的问题如下:问题:函数g(x)=sinx(x0)是不是周期函数?对于函数周期性的概念,人教A版必修4第34页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全国理I压轴大题22题颇具研究价值,已经有三位作者撰文对解法进行了研究.文[1]提出了一个话题:在消去参数时,消b与消c结果却大相径庭;文[2]认为文[1]的分析与求解有失偏颇,对文[1]的另解提出了修改意见,并指出"线性规划解法"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文[3]甚至提出高考所给答案也存在"一个不易觉察的错误",而且还对标准答案进行了修正.但笔者认为文[2]、文[3]的研究成果都存在问题,完全肯定标准答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近期拜读文[1],谈到用"位似旋转变换"求解动点路径问题,引发笔者思考.有关动点路径问题,或者与动点有关的线段最值问题,是当下中考热点和难点,研究文章见诸许多杂志,各叙己见,文[1]是其中一种观点.但是,作为一线老师,若照搬文[1]的方法,显然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及能力范畴,据此给学生授课,恐怕学生难以接受.有没有比较浅显的思路,易于操作的方法呢?笔者采取"相似用两次"的视角,解决此类问题,与读者们交流,以期能擦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写了文[4],巧合的是,随后不久,又看到了文[3].文[3]与文[4]思考的是同一个话题,但结果迥异,孰是孰非,引起笔者的思索.通过研究,笔者对文[3]存在几点不同的认识,现撰写成文,供大家讨论.首先要说明的是,文[1]中的问题是一个“恒成立”问题,这在文[4]中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1“恒成立”问题与反例文[3]为了说明文[2]的结果是错误的,在条件中,举了一个当b=0时的例子,然后发现由具体例子计算出的结果与文[2]结果不一致,由此就断言文[2]的结果是错误的.在此,笔者想说明的是,对于“恒成立”问题,这种反驳方法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因为从理论…  相似文献   

9.
文[1]结合"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课堂教学实例,对课堂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距离公式推导中的问题设置及对学生发散性探究活动的引导进行了翔实的评价和研究.对于文[1]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设想,笔者在实践及反思之余,也深受启发,同时也引起了笔者的诸多联想和更进一步的思考.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将几何问题化归为代数问题,并用方程的观点实现几何问题的代数化解决.因此,作为"点到直  相似文献   

10.
彭翕成 《数学教学》2007,(11):20-21
《数学教学》(2007年第1期)刊登的文[1]列举了几个很有特色的探索性题目,其中例1中的"好线"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文[1]中的"好线",指的是能够平分四边形面积的直线.笔者经过思考,觉得"好线"的定义可以进一步推广到能够平分凸多边形面积的直线,甚至还可以将"2等分"推广到"n等分".  相似文献   

11.
文[1]、文[2]、文[3]已围绕圆锥曲线的切线给出自己不同的几何作法,本文就该问题作些许再思考,期望同仁们指正。  相似文献   

12.
文[1]介绍了圆锥曲线的"类准线"的一个性质,本文将文[1]的相关性质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1问题的提出 拜读了文[1],使我受益匪浅,但是对文中的一个结论,笔者认为是错误的.现对该命题作一点修正,并结合文[1]中的例题给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6年第5期、2007年第6期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初中)2007年第6期、第9期分别刊文对一个面积问题做了探讨,笔者拜读后受益匪浅.文[1]、文[3]注重一题多解及精彩的课堂表现,文[2]、文[4]、文[5]为了对文[1]、文[3]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文[1]、文[3]在不断的争鸣与探索中得以不断升华.遗憾的是文[1]、文[3]只是解法的探究,文[2]、文[4]、文[5]只有  相似文献   

15.
文[1]中,作者就新高考中与全称量词“”、特称量词“■”有关的不等式及方程问题作了系统的整理与区分.因为此类问题经常涉及到诸如“已知不等式恒成立,或不等式、方程有解,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恒成立”问题与“有解”问题.受文[1]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思考,笔者对文[1]作一点补充,以更全面地认识此类问题.“恒成立”问题与“有解”问题的处理思路是将其等价转化为与函数最值或值域有关的问题.当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不存在时,该如何思考例1(文[1]中例1改编题1)x∈(1,2),12x2-lnx-a>0,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分析x∈(1,2),12x2-lnx-a>0x∈(1,2),a<21x2-lnx.当x∈(1,2)时,f(x)=21x2-lnx递增,其值域为12,2-ln2,故a≤21.注文[1]中例1“x∈[1,2],12x2-lnx-a>0”,此时函数f(x)=21x2-lnx值域为12,2-ln2,从而a<12.(文[1]中答案有误)例2(文[1]中例1改编题2)x∈(1,+∞),21x2-lnx-a<0,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分析x∈(1,+∞),21x2-lnx-a<0x∈(1,+...  相似文献   

16.
案例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引起阅读案例人的反思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的问题[1].实践新课程,促使数学教师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文[2]从一个侧面提出了数学教师要作一些质的研究.现实情况下,较多的数学教师对于"什么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何作用"以及"怎样撰写案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甚清楚.本文试图就此问题给予初步诠释.  相似文献   

17.
文[1]就切线概念的理解及一个"常见"的误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就切线问题的实际来源给出了正确的解释.对于文[2]产生的错误,文[1]仅就事论事地评析了错误产生的原因,没有从切线概念的理解及曲线切线的求解与数学课堂的教学的角度去剖析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队伍素质分析.本文  相似文献   

18.
文 [1 ][2 ]的例 2是 :已知 a>c,b>c,c>0 ,求证 :    (a- c) c (b- c) c≤ ab (* )文 [1 ]从几何的角度 ,构造三角形 ,化难为易 ,化隐为显 ,给出证明 ;文 [2 ]则从代数的角度 ,借助基本不等式 a2 b2 ≥ 2 ab予以解决 .殊途同归 ,相映成趣 .读后受益匪浅 ,又引起思考 :文 [1 ]是怎样想到构造三角形的 ,文[2 ]又怎会想到运用基本不等式 ,这其中有无规律可循 ?更进一步地 ,本例还有其它解决途径吗 ?以下是笔者的思考 ,敬请批评指正 .思考 1 这是一个无理不等式 ,一条自然的思路是通过消根号而证明 .要证 (a- c) c (b- c) c≤ ab,只要证…  相似文献   

19.
文[1]对文[2]中的部分结论进行了修正,并推广了文[2]与文[3]中提出的关于圆锥曲线的一组定值问题,笔者研究发现该问题还可以进一步作如下推广.  相似文献   

20.
1983年第17届苏联数学竞赛十年级的一道三角问题,题设简洁,思考角度非常丰富,经过数十年的积淀成为经典.文[1]指出文[2]中的证明错误并给出一个新的证明方法.现笔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题进行剖析其变式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