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很喜欢看《河北日报》的“经济生活周刊”,尤其喜爱该周刊的《圆桌》专栏。这个专栏发表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认真阅读。今年从6月17日开始至7月15日结束。这个专栏连续发表了万城写的《看浙江人如何“抱团”打天下》(以下简称《“抱团”打天下》)5篇系列短文。读后,深受启迪,教益颇深。使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之一的团结协作、互惠互利有了新的更深一  相似文献   

2.
我很喜欢看《河北日报》的“经济生活周刊”,尤其喜爱该周刊的《圆桌》专栏。这个专栏发表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认真阅读。今年从6月17日开始至7月15日结束。这个专栏连续发表了万城写的《看浙江人如何“抱团”打天下》(以下简称《“抱团”打天下》)5篇系列短文。读后,深受启迪,教益颇深。使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之一的团结协作、互惠互利有了新的更深一步的认识。文章对如何加快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也都很强。是一组难得的好文章。反复阅读这组文章,觉得从写作上很值得借鉴,现仅作粗浅剖析,供大家研究参考。我认为,文章有如下一些优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得知<河北日报>言论专栏"杨柳青"到今年2月16日,已经坚持了20个年头.我一是高兴,很生感慨,因为一个人主笔一个专栏持续20年,这在我国的报纸史上好像没有先例;二是有话可说,因为我与这个专栏的主笔储瑞耕有所交往.  相似文献   

4.
得知<河北日报>言论专栏"杨柳青"到今年2月16日,已经坚持了20个年头.我一是高兴,很生感慨,因为一个人主笔一个专栏持续20年,这在我国的报纸史上好像没有先例;二是有话可说,因为我与这个专栏的主笔储瑞耕有所交往.  相似文献   

5.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6.
1937年4月24日,<解放>周刊在延安蓝家坪创刊,为综合性政治理论刊物.初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铅印16开本,版面较清晰.辟有时评、论著、翻译、通讯、文艺等专栏,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而且也是全中国民族、人民的喉舌".  相似文献   

7.
1995年河北日报于一版开辟了言论专栏<燕赵论坛>,至今已有9年了.该专栏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河北大学新闻学院以及河北日报社组织的多次受众调查中,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一直位于各言论专栏榜首,已经成为河北日报的"招牌菜"之一.1998年,该专栏发表的<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一文获得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2001年,该专栏发表的<"真抓"与"假抓">再度荣获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一个省级报纸的言论专栏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两次获得全国新闻最高奖的一等奖,这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近年来河北报界总共获得的两次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部出自<燕赵论坛>,可见该专栏在河北报界的地位和影响.<燕赵论坛>除了两次摘取中国新闻奖的桂冠外,在河北省新闻奖、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好新闻评选中更是捷报连连,屡次折桂.  相似文献   

8.
9月22日,北京日报1版"我和我的祖国"专栏,摘登了一篇"百姓宣讲团演讲"<盘盘北京的大账本>.  相似文献   

9.
2003年12月14日,<新周刊>再次拿出版业开涮,因为在当天揭晓的"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中,被评为"年度新锐图书"的竟然是一本杂志--<万象>.<新周刊>如是评点<万象>:  相似文献   

10.
商务印书馆编辑、印刷、发行的<出版周刊>,创刊于1924年1月.1932年1月28日,由于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商务印书馆在上海闸北的厂房,<出版周刊>被迫中断出版;1932年12月复刊.1937年"七七"事变后,商务印书馆10月迁长沙,将<出版周刊>改名为<出版月刊>,另计期数出版.1941年8月此杂志停刊.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在<文汇报>的"都市旧闻"专栏发表过一篇题为<一张创造社出版部股票>的短文,由于版面有限,文章写得较简,也没能登载这份股票的图影.想不到该文发表后,前后收到十几位读者的来电来信,其中不乏股票证券收藏的行家里手,因为他们不知"创造社"有股票存世,希望知道这份股票的来历,看一看这份股票的实样.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因为几本书的缘故,我和师永刚曾经有过一些沟通.当时,师永刚做<凤凰周刊>的执行主编一两年. 后来再见时,他问:"你打算采访我什么?是关于<凤凰周刊>还是关于书?"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凤凰周刊>,也通过<凤凰周刊>认识了他.但我还是愿意聚焦到他所编著、合著的书--力图探讨一本图书的畅销可以有多少种形式,在偶然之中究竟有多少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北京青年报>在2000年7月2日推出人才教育类专刊--"人才时代",其他京城的综合性媒体也相继拥有了这类专刊,如<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北京晨报>的"教育资讯",<北京娱乐信报>的"职场周刊",<新京报>的"学习公社",<精品购物指南>的"快乐职场",<京华时报>也在最近推出了人才类专版.这类专刊多以周刊面目出现,不具有日报拼抢新闻上的优势,所以在策划性报道上做好文章成为办好这类专刊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据新华社2008年3月29日报道,英国<书商>周刊选出年度最古怪书名榜,排名首位的是一本自助手册,书名叫<如果想结束一段关系,请从双腿开始>,排名次座的书名叫<我被俾格米恋爱女王虐待过>. <北京晚报>4月5日对此有更详细的报道,列出了更多的书名.书名选秀,看谁最怪,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景.  相似文献   

15.
当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从业者滔滔之语时,当民生新闻成为一种时兴样式时,当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乃至工作新闻越来越近时,3月26日,大众日报"大众摄影"专栏刊出该报记者孙京涛的摄影报道<俺村修路>.看后,我感觉民生新闻的纯朴样式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6.
2008年4月3日,<南都周刊>副总编辑长平发表了一篇文章<西藏:真相与民族主义情绪>.文章的开头写道:拉萨事件发生以后,小道消息迅速传开,但是国内媒体照例噤声.  相似文献   

17.
《传媒》2004,(12):37-40
一月 1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中国经济快讯周刊>杂志更名为<中国经济周刊>,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份真正以周刊的形态出版的经济杂志. 1日,<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发布. 1日,<北京科技报>改由<北京青年报>社主办,此为北京青年报社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第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18.
图书走进报纸、与报纸亲密接触,在中国已经有了不短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申报>的"自由谈"、<文汇报>的"笔会"、<京报>的"副刊",以及左翼文化人办的<读书周刊>、<书与人>等,或开辟书评专栏、专版,或是纯粹评介图书的专业报刊.那时还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评家,如活跃于当时文坛的青年作家李健吾、常风等,就是以写书评名世的.  相似文献   

19.
6月20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拙文<谈新版〈柳如是别传〉的校订质量>之后,8月1日<中华读书报>即发表了"三联书店编辑部"对我的答复,我当然仔细拜读,特别注意文章所说的"陈文中的讹误与可商榷之处".如果拙文批评错了,当然欢迎反批评.然而我很失望.不仅这一部分仅占八分之一,而且仍有"讹误与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最近逛书城,看到某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生活书店史稿>(以下简称<史稿>)第二版,连忙买了一本.此书我已有1995年的初版本,因发现其中有些问题,很希望这个第二版会有所改正,不料看了之后,有些失望.因为书中只作了一些版式调整和小的修改,原来的问题却基本上没有改.这里且以第一章<韬奋与<生活>周刊>为例,提出来谈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