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遇见她的时候,是在一家很小的餐馆,人多桌子少,老板便让他们挤张桌子.她一坐下来,便掏出纸巾拼命地擦她面前那方桌子.很简陋的餐馆,生意却出奇地好,这边没吃完,那边已经有人在等位置了,所以桌子实在是油腻得很,她一遍遍地擦,咬牙切齿地擦出一大堆纸巾来.她去门口丢纸巾的间隙,他跑去她的位置上坐,已经擦得干干净净的,刚刚好趴下来打个盹,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相似文献   

2.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3.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4.
爬格子,说“爬”、不说“走”或“跑”,可见其艰难不轻松。有位邻居见我常发表文章,不无羡慕地说:“你业余双休时间给报刊爬爬格子,既扬名又有稿酬,倒也不错。”岂知,这“格子”是那么好爬的吗?!乡间务农的母亲见我常常深夜伏案写作,桌子上堆着如山小丘的方格稿件,心疼地说:“这么多格子,哪天能爬完?你这么下去,早晚得累倒在这方框格子里……”母亲因爱而生愁。“爬格子”,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实则是辛苦用大脑  相似文献   

5.
向日葵     
在崎岖蜿蜒的小路旁、林道间,在久无人走过的田埂上、草丛里,有一种小小的,被叫做向日葵的植物在生长。笑颜向阳,令人钦佩。我想,这应该是生命最美丽的形式。在每一个清晨,太阳愉快地跃出地平线的时候,从一团团明亮的云朵后面,洒下沉甸甸的、金黄色的阳光,你发现了吗,大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舒展开的笑脸迎着她,那笑脸泛着金黄色的光彩,闪动着。我时常在想,是秋天染黄了向日葵,还是向日葵染黄了秋天?好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是阳光染黄了向日葵,也染黄了秋天。看见那些笑脸,我心中总有一种异样的情愫在荡漾。我喜欢向日葵总是不倦地寻找阳光,把笑脸面向太阳。我能感受到她对阳光那种热烈而又执著的爱。即便是要忍受长长的冰冷的黑夜,她也从不丧失信心。从不忘记永远微笑着追寻太阳。透过阳光,我看见向日葵透明而又带着黄色润泽的灵魂。快乐地、安静地、自信地在天地间飞舞。漫山遍野,和阳光一起无处不在。在那些透明的灵魂中,我读懂了向日葵的真诚和纯洁,读懂了向日葵对生活的那份热爱,我想,这应该是生命最本质的状态。长久以来,我喜爱它安静而又向上的生命,微风中轻轻摇晃的圆圆的笑脸。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发现自己也是田野上的一株向日葵,也在寻找阳光,也在微笑着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6.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部《河殇》在社会各个阶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河殇》表达的文化观、历史观,我不完全赞同。但是,无论如何自《河殇》播出后,有那么多的人激动,又有那么多的人愤懑:有那么多的人陷入沉思,又有那么多的人从梦中醒来。我想,这就是《河殇》最大的成功。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容易激动、容易愤懑、容易让人去深思的时代了。我以为《河殇》的成功,在于它向人民宣传了一种危机意识,也在于找到了一种把知识分子的思想传播给人民群众的全新形式。正如《河殇》顾问金观涛先生所言:“中华民族在现在这个时候,是如此地需要思想,正象干渴的黄土地需要甘雨一样”,人民需要思想,我们也不是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7.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8.
……更强烈的胎动再次来临。是那种强烈的踢动。好像丁丁(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编者注)要踢爆我的肚子。我的身子几乎开始摇晃了起来。我说,有胎动。他(麻醉师——编者注)说,没关系,就好了。说完后,他坐在了我头顶旁的凳子上。不知为什么,这个男人如此靠近我,让我突然感到不那么害怕了。他是一个人,一个具体和会说话的人,我虽然越来越昏迷,伴随着昏迷,体内却又有了一种奇怪的兴奋感。我仿佛从自己的身体里分离了出来,站在了一个对立面。我看见自己躺在那里,脑袋左侧坐着一个男人。他全副武装,但又似乎只剩下一副眼镜。他离我很近,嘴里一直说着话。他说着话的时候让我回答。我就按照他的提问回答着他。仿佛我正  相似文献   

9.
姜皓 《新闻世界》2008,(1):54-54
他是穷山沟里的孩子,常常坐在田埂上,望着太阳的方向无限向往地憧憬着。父亲问他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不要耕地,也不要上班,而是天天坐在家里等着别人为我寄钱。”  相似文献   

10.
乡俗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感受着农村土生土长的一切。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脑子里就已经有了祭拜路神的影像,这种民俗意在求神保佑家人平安。那个时候,村里的妇女,年老的,年轻的,都兴致盎然地攒集在村前的大路上,排上一横排桌子,桌子上放满了供奉路神的贡物,桌子上的香炉一根根香饶有兴致地燃着。路中间堆满了各家各户精心叠好的元宝跟裁剪好的烧纸,这些都是供给路神花的“钱”,等到一切就绪,就有人点着,五六个人围着用木棒不时翻动一下以让它们燃烧地更完全,而其余的人,手里则都捧着一把燃着的香,并排着一个挨一个朝着远方祭拜,嘴里念念有词,哼唱有调,作揖跪拜,整个的场面相当有气势,烟雾缭绕中,仿佛真的有这么个大人物出现,乐呵呵地享受着礼遇。  相似文献   

11.
搞新闻的钱干事虽是我的顶头上司,但只比我大几岁。所以,平时和我们在一起时格外显得亲近,如兄弟般,和他在一起时,从未有过那种在领导面前的拘束、紧张的感觉。特别是每当从报刊上看到他的名字时,心里就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这位像大哥一样的领导,不仅人品好,让人心中佩服,而且他的英语水平在部队首屈一指,叫人羡慕不已!但前不久,他向组织提出了去西藏工作的申请,这个消息使我大吃一惊。我知道,这将是他在自己人生旅途上又一次艰难的跋涉,当然,也是使他的新闻采写水平更上一层楼的大好时机。想到昔日的友情,就更加使…  相似文献   

12.
马力 《新闻与写作》2001,(11):31-32
我是一个对风景抱有感情的人。这些年,在我写的作品里,游记要多一些,这大约是由于我的职业决定的。旁的原因呢?想了想,可能还同我的经历有一些关系。 我在北大荒打过十年鱼。我们那个地方叫兴凯湖,四季都是美的。夏秋季节,我常常把渔船泊在芦苇丛边,铺上一块菜板,这就是桌子了。再找出纸笔,就能写上一气。潮润的湖风柔柔地吹着,偶尔会有两三只野天鹅从芦丛深处扑棱棱翔起,翅膀在透明的水光里划出低斜的飞痕,鸣叫着,在青苍的山影里远逝了。真是一幅世间好画。冬天,兴凯湖全是白的。我坐在爬犁里,默望晨霞下的百里冰雪和从村…  相似文献   

13.
我单位有夫妻俩同时被除名,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反面教育的材料,便向某领导“采访”,打算给某报写篇稿子。不料这位领导竟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想写篇稿子,他一听就说:“你想打抱不平吗?”吓得我赶紧申明自己的动机。这位领导虽然误会了,但他这句使我哭笑  相似文献   

14.
行善有好报     
茄备君 《新闻世界》2006,(11):54-54
有位老师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老师最后公布答案:盲人打灯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手里提着灯,心中也装着一盏明亮温暖的灯,一盏为别人着想的明灯.老师又说,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无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一位报社朋友说,领导曾派他一个"任务":三个月之内培养出一名评论员.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这位朋友是一位资深评论员,在评论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即便如此,这样的"任务"也完成不了,我想,水平比他更高的人也完成不了,因为这几乎不可能完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多年浸淫网络但对媒体不甚了解的IT人,我为何会选择加入传统媒体阵营?这似乎是一种逆流而上的行为,但里面没有太多故事可言,只有我的职业发展心得与行业分析可谈。有精英的媒体就有未来冬日下午的阳光斜射在茶几上,桌子上散放着iPad、  相似文献   

17.
每天早晨,位于加州圣何塞的BEA系统公司的高级安全分析师Tony Bisulca的桌子上都会放着一份他不想知道,却又必须知道的报告。这是一份有关公司前一天网络信息流量情况的报告。从这份报告中,他可以知道谁占用的带宽最多,谁花在聊天和网上冲浪的时间最多,以及这些人所去的网站,他们下载的东西等。  相似文献   

18.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在感情上还怀疑胡星原是否真的离开了人世。对生活如此热爱的人竟然就死了,真叫人难以相信。但是我不能不相信这是事实。星原是《羊城晚报》驻上海的特约记者,这几年他全心全意地为这份他所热爱的报纸努力工作。7月11日中午,星原在成都饭店吃午饭,邻座有人吵架,他去劝解,被其中一人辱骂,当时晕例,送医院急救无效,死了。这正是星原的性格,他大概是死于心脏病,也死于他的性格。假如他不是那么爱管闲事,大概是不至于死的。星原虽然过了六十岁,而且头发已经全白,但他还保持着年轻时那种热  相似文献   

19.
因为在《美文》杂志社工作,就接触了许多作家。作家里也是各色人等,有的文不如人,有的人不如文,有的见过一面了从此不愿再见,有的相见无事,不见倒又想他。唐兴顺是从河南风尘仆仆地来过一次,他长得很厚实,言语也质朴,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在我的观人经验里,越是像文人的越不是真正的文人,模样朴拙者却往往成文章高手。再者,不服一人或逢人便服都是妄人。唐兴顺走后,我对编辑讲:要重视这个人。果然以后他写得很多,除了在《美文》上发表外,国内一些重要的报刊上常见到他的作品。我曾经把他和许多作家作过比较,企图要验证我的一些看法,比如他…  相似文献   

20.
我与505征文     
我有位邻居陈大夫,5年前的重阳节生了一个儿子。他为孩子取名也很有趣,不叫“重阳”。却叫“九九”。于是,满院的人们,见了这孩子都叫“九九”,外人不知就里,感到奇怪,怎么大人向小孩子叫“舅舅”呢? 小九九很聪明,很可爱。有一次他仰着小脑袋问我:“叔叔,风是从哪来的?”我反问:“你说呢?”他想了一想说:“风是从树上摇出来的吧?”虽然他只有5岁,却很会动脑筋。但是小九九也令人可怜。他一出生,食欲就不好,吃东西很少,体弱多病,很消瘦。5岁多了,体重只有12公斤。身为大夫的爸爸却治不好他的病。为了给小九九治病,夫妻俩想了很多办法,带他去看过名医,但收效甚微。又找人给九九挑疳积,把孩子痛得声嘶力竭地叫喊,他的父母心痛得撕肝裂肺,院里的人听了也都很为这孩子的健康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