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为非原自然生物? 不管你是喜欢它们,还是厌恶它们,它们都已经被人类高接远迎地"请进来"了.它们的名字,现在许许多多的人都耳熟能详:外来物种、转基因生物、克隆生物、人造生命.当然,对"人造生命"有些人还是刚刚听说.这些威名赫赫的生物还有-个共同的大名,就是非原自然生物.  相似文献   

2.
奇变一:出现生命最早的地球生命出现在38亿年,不过它们与今天的地球生命没有任何遗传关系,它们都是“厌氧古细菌”,后来被地球上越来越多的氧气灭绝了。  相似文献   

3.
生命是顽强的,在各种极端恶劣的环境里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对抗恶劣环境的本领让人惊叹。  相似文献   

4.
梦幻水母     
《百科知识》2014,(9):I0002-I0003
正水母可谓是地球生命中的奇迹,在每片大洋、每个淡水湖泊或每条河流里,都有可能发现它们的影踪。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它们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200种左右。水母的毒性对人们来说有时是致命的,而其美丽的外表常常引发人们的惊叹。  相似文献   

5.
化学物质的“左右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界中,有时一种化学物质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分子结构——左旋和右旋,它们互为镜像对映体,彼此间的关系就像人的左、右手。所以,化学家们称它们为“手征性”或“手性”分子。手性分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但是它们的生物特性却有天壤之别。许许多多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化学物质都是镜像孪生分子的混合物,它们中的一个可以治病,去除头痛,或产生良好的嗅觉,而另一个则可能有毒,产生令人厌恶的臭味,或者只是不活泼的。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我们发现在宇宙中其他地方有生命,并且它们的基本单元是RNA的话,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我们都知道,DNA是生命的基础,今天的生命世界是以DNA为核心的世界。可是现代研究表明,地球上早期的生命分子是RNA先出现,之后才是DNA。而且这些早期的RNA分子同时拥有如同DNA的遗传讯息储存功能、如蛋白质般的催化能力,一起支持了早期的细胞或前细胞生命的运作。  相似文献   

7.
真柏 《百科知识》2009,(14):26-28
在人们印象中,植物与动物是“静”与。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大类。不少人认为,植物既没有神经和感觉,又不会跳跃或奔跑,相对于自如运动的动物来说,植物似乎是安详、静止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有的植物一生都在生长,也就是说,它们一直都在运动中,只不过,它们的生命运动十分缓慢,相对于动物来说,就好像是“静物”了。  相似文献   

8.
正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止寻找外星生命。不管它们只是些渺小的微生物也好,或是样貌奇异的丑八怪也好,都将使我们对我们身处的地球以及奇妙的宇宙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这些宇宙生命的存在与传播不仅能证明我们在浩瀚宇宙中并不孤单,也能让我们了解地球的生命到底从何而来。泛种论假说泛种论是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假说,该假说认为地球生命源于太空,外星生命可能搭乘彗星或陨石,穿越宇宙,扩散到我们的地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只要一提到磁感应,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导体同磁场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磁感应。但是,作为人类生命,是否也在磁感应?如果说,地球和其它天体,是靠电磁感应成全的,那能否说,电磁感应也是生命的种子和动力?我们知道,无论是动物食用的有机物,还是植物汲取的无机盐,它们的生化过程,都需要温度,都需要光子,都需要磁力对光子的感应。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太阳系的诸多行星上,尽管它们那里也有物质和元素,也有质子和电子,而且也有磁力存在和感应。但是,那里没有生命,因为它们没有光子为其磁力所感应。简单地说,就是它们没有温度的催化…  相似文献   

10.
科技资讯     
《科技风》2013,(6):1-4
<正>研究称天外陨石或为地球最初能量之源据称,地球上首个生命之源可能来自外星。撞击地球的外天体可能提供了拥有重要分子的早期有机体,使得它们能够存储能量,保证它们能够产生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地球生命形式。每一个有机体都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内置电池",这些分子从食物中储存能量以防不时之需。这种存储分子都是基于磷元素。但是早期生命形式需要陨石以有效的形式提供磷,因为地球上的磷大多数都存在于矿物质里。  相似文献   

11.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或表达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或关注灵秀各异的民俗民风,或展示科技的神奇等等,这些文章承载着语言、人文和文理等方面的个性蕴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和审美感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毕竟只是达到掌握语文能力的“例子”和“凭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有赖于学生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2.
正活化石指的是数百万年来都保留了同样形态的生物,它们的活体亲属很少或者已经灭绝,而且它们还代表着古老纪元唯一幸存的血统。今天存活的许多活化石都有着古怪的特征,让它们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它们通常已经经历了多个大灭绝事件,而且许多科学家将它们视作了解地球古代生命的罕见证据。  相似文献   

13.
说到蚊子,人们无不厌烦和恶心,因为尽管它们身长只有几毫米,却要比块头比它们大得多的眼镜蛇、鲨鱼和狮子等都恶毒得多。在威胁人类生命的动物排行榜上,它们目前排名第一,算是危害人类的最邪恶杀手。  相似文献   

14.
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绝不是危言耸听,小行星、原子弹、病毒……它们都是我们不确定的劲敌,过去它们曾经降临过,明天它们或许还会来。它们带给我们的将是灭亡,如何避免生命的绝种?如何再建传说中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5.
地球是否是生命的惟一摇篮?宇宙中是否还存在着其它生命乃至智慧生物?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以前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爆发主要是由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决定的,而在宇宙苛刻的环境中,不太可能存在生命。但现在,一些特殊的地球生命形式的陆续发现正改变着人们的看法。这些生命几乎都是微生物,它们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有的甚至不逊于宇宙环境,而一旦它们离开这些极端环境往往就不能生存,这一类微生物被称为  相似文献   

16.
水是生命的源泉,任何一种生命都离不开水的滋养。除了江、河、湖、海,有些植物也储藏着大量的水。危机时刻,它们还能为我们解决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7.
世界之大,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些生物的生命力非常强,一些看似无法生存的地方或环境,也能成为它们繁衍生息的乐园。下面是世界上十个似乎不该有生命但确实有生命存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小说《废都》与诗歌《荒原》是中西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文人知识分子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和探索的经典之作,尽管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体裁迥异,但它们在内容上都反映了文人知识分子在精神危机时对生命的反思,在文艺观上都推崇传统与古典,在主题视角上都用性来凸显人物或时代的悲剧命运.本文即从这三个角度论述二者的共同之处,并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而言,文学,尽管它不能承担民族振兴的全部历史使命,却能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担当起心灵铸造的重任.本文分析了《废都》、《荒原》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生物界下论在过去和现在,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现今地球上的各种动物与植物,都是由较原始的古代种属进化而来的。那些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古代动物与植物,其中的绝大多数,现在都已绝种了,有些只有它们的後裔,还生活在今天的地球上,但也都已经在身体的构造或生活方式上,起了很大的改变。虽然大多数的古代的生物,它们的个体,甚至种族的生命已经结束;但它们的遗体,或是当年生活的痕迹,却并未消灭。尤其是它们身体的坚硬部份,常在适当的条件下,被保存在地层里,变成了“化石”。根据“化石”,古生物学家可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生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原子在形成有机分子的时候,4个原子或基团可以通过4根共价键形成三维的空间结构。由于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不同,它会形成两种分子结构。这两种分子拥有完全一样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它们的沸点一样,溶解度和光谱也一样。但是从分子的组成形状来看,它们依然是两种分子。这种情形像是镜子里和镜子外的物体那样,看上去互为对应。由于是三维结构,它们不管怎样旋转都不会重合,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那样,所以又叫手性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