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不是孤悬的,它深藏的整体性本质和历史性传统依然存在。首先,市场化年代文学的多元现象仍在整体性中,因市场化意识形态和现实性价值观念而具有了整体性,被以“载道”方式反映现实的整体性意识所连接。其次,多元性与整体性并非不相容,它们应该和谐共存、互补相生。有意摧毁整体性文学精神,是故意以多元和个人的名义进行的,并借此来消解和对抗人性、历史性,并忘却浪漫主义。第三,现实的整体性破碎与文学的整体性破碎并不一样。现实生存的虚假多元,并不能替代文学的多元,却造成了文学整体性沦陷的假象。第四,文学的整体性瓦解,要看文学本身的本质性观念是否遭到瓦解。现实性的文学整体意识变化为我们一厢情愿的个人化假象,生成了文学本质观的幻象。第五,现实意识是文学意识依存的重要基础,文学整体性的瓦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现实和人本身的瓦解,它破坏和瓦解了人对现实的想像与幻想。第六,整体性的消失,可能是为现实性地展示写作者与观看者自己而人造的幻象,整体性崩溃之后,个体性文学价值才可能真正被放置主角的地位去观看,那些个体性才可能纷纷出动而招人眼目。  相似文献   

2.
文学叙事要使平庸的现实产生想象性和奇妙感,文学叙事中的现实与实际现实的不同,正是文学用想象来区别平庸现实与奇妙现实的地方。在市场化年代,我们用对个人生活的欲望想象来构筑文学平庸,用想象来表现并加强的常常是现实性叙事,想象正在演变为对利益、实用和享乐的渴望。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想象力和奇妙性的匮乏有四方面主要原因:1.缺乏对历史与个人、市场化与人性追求的融合意识;2.不是文学该失去想象性,而是现实的人失去了想象力;3.想象力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受到一定限制,这种限制在市场化过程中被强化;4.利益欲望破坏了人们在现实中的浪漫感,萎缩的浪漫主义使人们失去对想象力和奇妙性的感受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朦胧模糊的情感意识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一个重要特质。它不仅拓展了作家的内心视野,促使作家对现实作出朦胧而抽象的视觉显现,而且使作品出现了一系列超越现实、富有创造力的全新的意象,从而改变了读者的文学观、审美观及其阅读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体生命态度与人类总体自由的融合点。意识形态叙事本来不一定与历史叙事、精神叙事、人性叙事分离,文学叙事是历史活动与历史精神的同时叙事,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也应该是历史与精神一体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自五四时期的兼容现代派文学因素 ,2 0年代中期的与现代派文学互相渗透 ,到 30年代各自在相互疏离中走向成熟 ,直到 4 0年代由新浪漫派小说推进了与现代派文学的融合等 ,其发展过程相当程度地受到在西方相继出现的这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共时性影响。同时 ,中国浪漫主义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很容易循内面表现的原则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从而走向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借鉴现代派诗的意象艺术和现代派小说的直觉表现 ,因意象艺术和直觉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它们成为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媒介 ,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民族特色 ,即它是开放性的 ,比西方浪漫主义调子低沉 ,它与现代派文学的边界有点模糊。这些促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 2 0年代末、4 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三次向现代派文学分流。最后一次分流是在新时期初浪漫主义短暂回归后 ,人们因信仰危机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荒谬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超越了自身而整体性地汇入了现代派文学潮流中 ,作为思潮的浪漫主义至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6.
"女性文学"的界定依据应为是否具有女性主体意识.因此,女性文学专指女作家创作的体现自觉而成熟的女性意识的反映女性生活、情感与体验的现代文本.女性文学在新时期主要是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中"人"的意识的自学以及女权主义理论的引进和本土女性文学批评的活跃而产生并逐渐形成高潮.新时期女性文学所走过的是由"人"的自觉到"女人"的自觉与强化.成熟的女性文学应该纳入人学理论框架中去思考与创作,它所提供的应该是女性自身和人类的双重信息,性别意识淡化与超越应该是女性文学的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7.
文学和艺术是对人生的反观与自诘,是对世俗价值的自省与超越。人生对现实的超越,其意义其实也正是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意义所在。文学和艺术或许也并不能改变现实世界的规定性,但却在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中获得了意义,成为象征人类精神世界的伟大能指。文学与艺术是以语言与符号的方式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元影像理论中的"心灵能指"理论,是对所谓"个人性格"的深层研究,并从心灵的维度探寻内心-表达-媒介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学具有生态意识和现实干预性,展现了人和自然关系,反映出了人们为了利益而抛弃伦理、道德甚至文明的现实.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并利用其思想对人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我国的生态文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活动一直以来面对着教育产业化和知识市场化浪潮的持续冲击,也受到那些重视语言阅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的不断束缚。英美文学教学应超越传统的语言阅读观念,在重视跨文化通识教育的同时,关注文学本身的价值趋向,在重视文学和美学教育的同时,探讨通过各种现实途径,进行比较视角和批判意识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0.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学观念的嬗变,剧烈地震荡着与改变着我们的文坛。内涵丰富、理解不一的当代意识,不仅作为时髦的新潮,而且成为文学的现实,悄悄地渗透与指导着我们相当一批作家的创作。本文就当代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超越意识——文学的超越与超越的节制,作一番探讨。一什么是文学的超越? 常见到作家、评论家的文章中用到超越与超越意识的名词:“文学创作既要超越别人,又要超越自己。”(谌容)“没有超越的作家,是不可能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孔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学运动历来被人们解读成新文学"自由"与"解放"的时代象征,然而仅就小说创作的艺术想象力而言,其实它不是走向了"自由"或"解放",而是走向"规范"与"束缚"。中国传统小说那种超越现实生活真实、超越科学逻辑思维的自由想象力受到了全面排弃,而被新文学作家所极力推崇的西方现代文学,其非理性的艺术想象也在中国失去了被理解和被接受的合理土壤。小说创作的艺术想象力被严格束缚在现实逻辑、科学常识和社会意识之下,最终又影响到了五四新小说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度把握和对艺术审美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文艺心理学上把创造一种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新的形象的想象称作超现实想象。《庄子》中的想象极富变幻与夸张的特色,主要缘于超现实想象的广泛运用。庄子运用超现实想象,与他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思维方式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糅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赋予文学批评范畴鲜明的时代印痕.读者的情感机制与小说文本系统相互交织,积攒起小说领域"境界说"新特的批评范式和文学风貌,"现境界"和"他境界"的划分,包孕着小说批评中虚和实、真和幻等范畴的清晰构架,体现了中国近代文论开放和兼容的文学特征.梁启超等人的理论建树,折射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近代嬗变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众多香港报刊为履行其时代使命,大力宣扬抗战文化,弘扬民族意识,以求统一民众认识,为战胜强敌提供舆论支持.无论是附属于报纸的文艺副刊,还是相对独立的文艺期刊,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尤其是南来作家们身在香港,心念中国,通过文艺创作展现出自身的民族共同体想像,对传播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迷失的市场自由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进入了市场自由叙事,就进入了整一性现实意识控制,它们忽略了诗性、人性和历史叙事的更大可能。具有小农气息的市场化生存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叙事,狭窄意史上的现实控制着文学叙事不断失去真诚和真实,制造出平庸化、日常化、个人化、身体化等来迷失自己。从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内外的历史与想象、人性与审美立场去观看它,与现实构成单方面一致的市场自由叙事就不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1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17.
从严格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角度考察,张爱玲是地道的孤独的"异乡人",处在"群"外的另类角色。张爱玲未被派定任何席位,她以想像的方式完成了无根性的现代中国"现实"之书写。恰恰如此浓重的"荒凉"根基,导致了她在现代性与矛盾性视域下"从缱绻到决绝"的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18.
称为“文艺学第一原理”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不符合文学实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纯审美论”及文学“非意识形态化”的主张,在事实上并无二致。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概念,不是与“物质形态”相对应的,也不是表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一个分支或种类。它表示的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意识的整体样态,其意义在于表明意识形式的社会与阶级性质。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可以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不等于意识形态本身。  相似文献   

19.
人类审美意识的出现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而出现、发展的。我国传统文化下审美意识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决定着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不是单纯的主观臆想,是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以古典姿态守护现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教育生活面临着平庸化的危机,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实际上迫切地需要以教育哲学意识的不断开启来促成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的上升。我们试图把教育哲学定义为理想教育的哲学辩护,意在保持对教育现实的必要距离,由此而激活教育想象的空间,以对理想教育的追寻来促成作为教育人的德性的生成。对于当下的教育而言,不断地探询教育实践的本与源,以古典姿态守护现时代的教育,不失为一种培育教育精神底蕴、激活教育实践可能性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