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静静的大运河》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众生相,全景式展现了中国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社会图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细腻逼真,结构新颖独特,巧妙融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诸多表现技巧。本文从三个维度论述了小说在人物塑造、结构安排和艺术形式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2.
《静静的大运河》的艺术创新在于它立足于现实主义,但又超越于现实主义,它的奇妙和创意就在于其艺术手段方面以浪漫、写实和梦幻相结合的艺术结构和艺术手法而从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别立新宗。作品小说既有毕肖现实的写实主义手法、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腻优美的环境描写、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有充溢于文本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传奇色彩,更有现代主义的象征、变形、夸张、梦境、意识流、互文性、戏仿和反讽手法的大量运用,从而带来了这部长篇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继《风声》之后,《人民文学》二度刊出了长篇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小说延续了《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严歌苓创作中着力塑造隐却自我、性格执著、长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一脉,向读者奉献出“地道”的日本女子多鹤和地道的中国女子小环这个形象。  相似文献   

4.
陶长坤教授的长篇新著《静静的大运河》凸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刻的现实关怀。在对社会历史的全方位书写中体现了一个有着深重历史意识的作者对过去历史的审视和对社会现状的密切关注,笃信历史进步的必然性与揭示社会诸种病症彰显了作者诚挚的现实精神。当然,之所以如此见微知著的探照出社会百态也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作品结构上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建构了共时与历时交融共生现实与梦境交叉延伸的叙述样态,同时也呈示出一个学者型作家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艺术创作手法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性格辩证法"的角度对《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进行分析,在作品的动态结构上论证该剧突破了静态结构的局限,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动态的、多维的主观世界。通过动态结构艺术,奥尼尔将蒂龙一家的心理活动外化,将他们动态变化的性格直接地展示给观众,深刻地展现了蒂龙一家寻找"真我"与"真爱"的漫长旅程。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静静的大运河》以其开阔的视野、丰赡的知识、犀利的笔锋和厚重的历史感而独具特色。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上展现出20世纪后期纷纭复杂、惊心动魄的时代画卷。作者通过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际,对建国以来历次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审视反思,显示出一位学者型作家驾驭逻辑与形象两种思维形式的能力,充满书卷气的风格意蕴,及其正直、率真、冷峻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7.
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都是从写诗开始的。我也如此,最早的“创作”是诗,新诗。其实,对旧诗并不讨厌。因为父亲常要我背《唐诗三百首》,我厌烦,反而对旧诗疏远了。最早是从解放前出版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8.
邹:《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版是个中学生读物。董老师,您当过教师,现在是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专业作家,首先,我想了解一下您是怎么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的。董:中学时代我就喜欢文学,那时的教育环境比较宽松,我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同时尝试着写诗,这为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我特别喜欢惠特曼的《草叶集》、郭沫若的早期诗《女神》、古代李白的诗,总的来说,我比较喜欢风格豪放的作品,这大概与我外向的性格有关,下乡到农村后,我继续坚持写作,这时是以诗歌创作为主,也写散文、小说。如果说中学时代的创作只是尝试,那…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以人物性格塑造为构思和创作的中心 ,在艺术形式和方法上 ,也必然以性格刻划艺术为美学追求。本文试从人物性格刻划——内心外现法谈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按照奏鸣曲式构思的,但传统曲式不能完全适应叙事曲史诗性和戏剧性的表现,肖邦在创作中吸收了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的因素,使结构具有混合性特征,同时,肖邦对调性的布局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本文通过对《第一叙事曲》的曲式分析,梳理总结了肖邦在曲式结构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功能与价值,分析了南通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针对南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借鉴苏南经验,提出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开发大运河景观长廊,建设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挖掘大运河历史故事,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坚定文化自信,打响大运河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13.
运河文明史就是运河城市发展史。大运河与沿岸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对于运河城市,它们或是由于运河开通而直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从默默无闻的农村或普通市镇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或中心意义的大城市;或是借助大运河的综合功能超越了城市已有的规模与局限,使城市在空间、人口等方面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许多城市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兴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运河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动内部的循环与交流,这在客观上有助于使中国社会因为更广泛的交流而成为一个内在联系更加密切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4.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临清迅速成为各地商贸滋聚之地。在规模、人口和经济繁荣程度上,临清都是全国性的一流大城市。鳌头矾是临清的一个特殊生长点,是临清最具代表性的地点,同时也是临清人文景观的亮点。它集中展示了临清城市的生命历程,也展示了这个城市的精神本质和作为大都会的文化生命意义。运河强烈地改变着临清人的价值观念、生产价值模式、消费观念,以及日常生活及其审美观念。运河提升了临清的精神结构,使临清深受江南既重利又重文的城市精神的浸染,绝不类于一般北方城市。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文面貌。对于嘉兴这样的江南城市而言,运河更成为其文化上的重要分水岭。人文荟萃的嘉兴由于运河而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充分表明: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经济,而且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交汇融合,促进了江南城市的蜕变;不仅使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使江南文化的影响扩散开来。对于运河边的嘉兴而言,则是改变了其原先以渔稻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结构,使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运河之城”。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南北大运河历经千年的沧桑巨变,原有的互联水口及其周边的城镇景观等,亦随之显隐、变更或消逝,这些先后成为人们记忆的名物,正是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本文通过对末口、淮泗口、角城等个案的历史考察,彰显了运河文化考古亟待开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古代的城邑往往首先出现在交通要道上,或港口、河口、山口或军事要冲。镇江是长江的重要港口,属东南锁钥之地,且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贯通更为它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交通的便捷使处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镇江迅速发展成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可以说,古运河承载了镇江从古到今的财富与文明,记载了镇江的历史变迁,孕育了镇江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聊城逐渐由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各地的商人特别是山陕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业经济的发展对聊城的文化、民间信仰和风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山东运河逐渐被废弃,聊城也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19.
京杭运河的流淌曾给山东带来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今随着运河申遗的提出,运河的旅游功能日渐重视.文章对京杭运河山东段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并依据资源特点提出了旅游产品体系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20.
骑行是体验线性文化线路的方式之一,大运河是我国典型的线性文化线路。以大运河网络骑行游记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尝试描述骑行旅游者的旅行动机、空间行为、旅游体验等旅游行为特征及规律,并找到其对大运河骑行的实践启示意义。研究表明,探访运河文化,体验中国南北风情是大运河旅游者的主要动机。大运河骑行旅游者沿路游览名城、古镇、古渡、古代水利设施、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古迹和景点,获得了“古老、自然、畅爽、美丽、独特、挑战”多维度的深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