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职工教育》2006,(6):I0006-I0006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是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集科研、设计、施工、制造、监理“五位一体”的国家大型拖工企业集团,现有职工21000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设计大师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0名,高级工程师688名,高级技师18名,技师343名。  相似文献   

2.
《青海教育》2010,(5):F0004-F0004
湟源职业技术学校始建于1983年,学校占地面积9475m^2,建筑面积5580m^2,技能操作室10间。教职工53人,专任教师44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名、中学一级教师22名,“双师型”教师27名,具有中、初级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考评员21人。  相似文献   

3.
刘洪泉  何璐 《双语学习》2007,(10M):165-166
译书难,译书名更难,翻译古诗古文名就是难上加难。本文立足汉语的传统表达形式,结合中外学者对书名、古文名的研究成果,从古诗、古文名中常用字、词的英译的角度,讨论了在如何正确的理解古诗古文名的前提下,将其翻译成英文。  相似文献   

4.
《青海教育》2011,(1):I0003-I0003
黄家寨镇地处大通县南部,总面积61.78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辖区人口25359人,有汉、回、蒙古、土、藏五个民族。全镇现有小学8所,初级中学l所。共有教学班60个,其中小学49个,初中11个。在校学生共有2479名,其中小学生1857名,初中生622名。初级中学最大服务半径10公里,小学最大服务半径3公里。全镇共有教职工192名,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39名,初中专任教师52名,学历合格率为100%;另有特岗教师5名。  相似文献   

5.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5(3):F0002-F0002
泉州师范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遴选为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其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福建省2005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立项。本学科现有6名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其中,有2名博士后,4名博士(含1名博士生),5名硕士,年龄梯队适当,知识结构合理,是一支富有朝气、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学术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6.
我国“文革”前共授衔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中将177名,步将1359名,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帅1613名,其地域分布与年龄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7.
零陵、永州,一地两名,西汉建郡,东汉建城,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为湖南四大古郡、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唐名郡、楚粤通衢、潇湘之源、山水绿城为其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8.
浦江源头,巍巍李塔,物华地带矗立着一座生机勃勃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松江区李塔汇学校。学校设9个年级,共21个教学班,学生801名。教职工88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名,中级职称教师50名,区首席教师1名,区学科名师1名,镇首席教师4名。学校现任校长朱文斌。学校占地面积共5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文学泉州师范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遴选为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其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福建首2005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立项。本学科现有6名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其中,有2名博士后,4名博士(含1名博士生),5名硕士,年龄梯队适当,知识结构合理,是一支富有朝气、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学术研究队伍。一、学科带头人本学科带头人黄科安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曾独立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福建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社科研究等10个科研项目。“外国散文…  相似文献   

10.
对中文文本的公司名简称的识别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识别方法,即在公司名第一次出现时要充分利用其给出的定义信息,作为以后识别此公司名的简称的基础.经封闭测试,系统对公司名简称的识别准确率为98、2%,召回率为93.4%。  相似文献   

11.
嫩江古称“弱水”、“那河”、“捺河”、“难河”、“讷兀河”、“脑温江”、“恼温必拉”等。嫩江是我国东北地区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它既属于黑龙江流域的水系,也是松花江水系中的最大支流。嫩江发源于大、小兴安岭夹角山地。由北向南流并与北流的松花江干流、东流的洮儿河在今吉林省的大安市与黑龙江省的肇源县fr舍,形成了松嫩平原上的三江平原区。这一地区曾经是辽金两朝经营管理大、小兴安岭及其外兴安岭地域,也是各少数民族的重要军事防御区和设防区。从嫩江流域的角度观察,辽金时期在这一区域设置了星罗棋布的军镇、城堡、路、府、州、县等建制。近年来,在嫩江流域共发现了一百余座辽、金时期的古城遗迹。梳理和综述这些已经知晓的辽、金城池及其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嫩江流域的筑城布局、民族分布、行政建制、历史地理、交通驿站,以及这一地区辽金时期城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嫩江流域是松花江水系中较大的支流,其流域面积达28.3万平方千米,流经地域横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区。在这一广袤的地域内,考古工作者和地方史学者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发现了178座辽金时期古城。为了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嫩江流域辽金时期的古城布局,作者经过三年的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重新梳理了这些辽金古城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并绘制了《嫩江流域辽金古城分布示意图》,以及按行政区划将嫩江流域古城划分出八个区域。最后,从嫩江流域辽金古城的布局规律方面,提出了嫩江流域辽金古城布局的五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根据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古蜀人至少来自三个方向:嘉陵江上游的人皇族,向西迁徙;岷江上游的黄帝族和蚕丛族,向西南及南边迁徙;川江与荆江交界处的古荆族,向西、向北迁徙;他们在成都平原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和平共处,融合在一起, 建立了古蜀国。  相似文献   

14.
松花江是中国近代东北内河航运的重要河流。清政府解禁东北以来,大量垦殖移民进入东北。民国初年松花江航运业也得到了开发并日渐兴盛,松花江航运业的振兴,改善了东北交通条件,促进了东北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的松花江流域地区是女真族的肇兴之地。据不完全统计,在黑龙江地区已发现195座金代古城。文章主要介绍了这些古城坐落的位置,古城的规模、周长、形状,以及古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城墙附属设施、出土文物,诸如铜钱、铁器、瓷器、金银器、铜镜、官印等。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物的了解,可以看出金代古城的不同等级和存在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深入了解和掌握金代在黑龙江地区的军镇、行政建制、猛安谋克等相关的布局特点;其次,古城的分布特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金代古城多数是沿着江河走向的,或以金上京为中心区域有秩序地排列;再次。沿着重要山川隘口之地修筑城堡和山城。这些说明了金代黑龙江地区古城是沿着江河流形成主要的交通干线,彼此遥相呼应互为依托;并且是以金上京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面分布。按照黑龙江地区金代古城的周长规模可将其划分为:其一,周长在4000—5000米及以上(含4000米)的古城有4座;其二,周长在2000—4000米(含2000米)的古城有29座;其三,周长在2000米以下的古城有149座。总之。黑龙江地区现存的金代古城共有182座。  相似文献   

16.
濮人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古代濮人的重要聚居区,位于滇西澜沧江西岸的德斯里是云南濮人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濮人在此繁衍生息,我们可以通过当地的原始文化遗迹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7.
炎帝族兴起后,一部分先民傍渭水向东移动,进入冀、鲁、豫交界地带,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部落的集团之一。黄帝族兴起后,沿黄河向东移动,也发展成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当时还有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他地区的蛮族及东夷族。这几个集团的交流融合是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融合。炎黄、“苗蛮”、东夷三大集团除了和平共处外,还有激烈的兼并战争。这些集团之问的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整合。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来源不同,夏是黄帝后裔,商是东夷人,周则是西戎的一支羌人,均活动于中原地区,同时这里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到了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  相似文献   

18.
南宋文学家范成大对故乡苏州充满感情.他归隐田园后,营造石湖别墅,描绘山水风景,赋咏梅菊佳卉,尽显江南风韵和雅逸情趣.其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全面生动地反映了吴地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家劳动生活情状,堪称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9.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主体设计体现了天地阴阳的易学理念。与表现一年阴阳两季的彝族古老历法可能有文化上的关联。彝族的祖先古羌族——氐羌生活在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时代。其主要分布地域即西北渭水流域也是传说佚羲女娲阴阳八卦文化的发源地。学界认为八卦脱胎于彝族十月历,伏羲是彝族祖先。晚期红山文化是当地原生古文化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碰撞、融合的产物。这说明,牛河梁遗址群的设计理念应该有更古老的易学传统,与古羌族的历法以及伏羲文化相关联,从而成为中国易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对后世的易道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牛河梁申遗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百蛮遵道》石刻分别位于昭平县城西北6.5公里的桂江铜盆峡西岸和与之相距70公里的钟山县英家镇思勤江故道旁,同属西江流域的桂江水系。通过对"百蛮遵道"石刻历史背景的梳理,指出桂江流域各民族间不断迁徙、交往交流、互相影响、共生共长的历史轨迹,认为它们是明代中央朝廷与瑶、壮等少数民族关系以及各民族交往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其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明代少数民族反抗朝廷统治斗争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