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但在学习化学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及对各种化学现象、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已自发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这种广泛存在的前科学概念不容忽视。在初三化学几乎每节都要面对的概念学习中,应充分利用前科学概念,以此为教学起点,进行联想、类比、同化,促进前科学概念的正迁移,促使概念的转变与形成。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前概念。  相似文献   

3.
生物前概念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生物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知识点所形成的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早在他们进入学校接受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认识与学生将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前概念对知识的学习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正确认识前概念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学化学概念教学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相异构想是客观存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化学概念之前,头脑里对此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在传统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无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本文着重从化学前概念(化学概念的相异构想)的形成特点、产生的心理途径以及对化学学习的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形成了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看法,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教育过程必须立足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把前概念作为产生和孕育科学概念的“必然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21):29-30
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教学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已经形成了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暴露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设置学生问题教学;利用学生前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旭晨 《江苏教育》2012,(34):52-53
同样一个问题,在未进行科学概念教学前,学生有着不同的看法。可见,我们的孩子在走进科学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把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前  相似文献   

8.
郭晓盱 《早期教育》2010,(10):10-12
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又形象地称之为日常概念。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个体的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该理论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要打牢化学基础知识,学好化学就必须要学会化学概念,在学习化学概念中不出现错误。1化学概念错误成因1·1初中生学习化学前概念之误化学是初三学生接触到的一门新的学科,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自己的理解方式,称为化学前概念。初三学生在自己的个人  相似文献   

10.
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任务,使学生认识自然科学规律,理解、掌握科学概念是科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小学生在日常生活里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  相似文献   

11.
顾恺 《中学物理》2012,(10):62-62
前概念一般是指学生在接受正规科学教育之前由长期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前概念的存在是必然的.根据前概念的形成原因,人们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而形成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主要以直觉或非科学推理为支柱,表现为片面、幼稚甚至与科学概念相悖的错误前概念;另一类是学生正式学习物理以后形成的对科学概...  相似文献   

12.
前概念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知识所形成的想法。也就是说,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早在他们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科学课程的学习前就已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认识与学生要进行学习的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前概念对知识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物教学中,正确认识前概念形成的原因,合理利用学生正确的前概念来同化新知识,建构知识的新体系,同时充分估计到错误的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干扰作用,找出消除这种干扰的方法,这对于改善生物教学质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学习地理概念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中有些是对客观世界的朴素观念,更多的则是与科学概念相悖的相异构想,或称错误概念[1]。在地理教学中,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相异构想。例如,学生认为太阳光最强时,气温最高,因此一天中正午12时气温最高;降水就等于降雨;北京时间是指北京的地方时,等等。研究发现[2],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新的错误概念。因…  相似文献   

14.
前概念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知识所形成的想法。也就是说,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早在他们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科学课程的学习前就已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认识与学生要进行学习的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前概念对知识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物教学中,正确认识前概念形成的原因,合理利用学生正确的前概念来同化新知识,建构知识的新体系,同时充分估计到错误的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干扰作用,找出消除这种干扰的方法,这对于改善生物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里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例如,铁比木头重,车不拉不走,水温只要达到100℃就可沸腾等。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学习科学课之前,头脑里早已有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学生在学前由于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日后将要接受的正规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概念,一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前概念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个体从出生就开始了探索环境的活动,在活动中建构了特定的认知模式,前概念就是认知模式的具体反映。但学生的认知模式往往是非本质的,他们的前概念大多是肤浅甚至与科学概念相悖的,对形成科学概念构成了障碍。因此,研究与学生前概念相关的教学问题,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接受正规的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认识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这种在学生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所具有的看法和观点被人们称之为“前概念”.  相似文献   

18.
罗金宝 《考试周刊》2014,(41):125-125
<正>1.精心设计实验,认识概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对物理事实有一定的认识(前概念),前概念往往不完全正确,在学生大脑中已经形成并且根深蒂固,这些前概念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突破口。如何让这些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成为物理概念教学的突破口呢?关键是剖析在学生大脑中存在的前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前概念的不合理性。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有复杂的背景,本质和非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一些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初中生在开始学习化学课程时已具有哪些化学前科学概念呢?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化学知识调查问卷”,以了解初中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的认识。本文主要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介绍初中生具有的化学前科学概念,并从教材编写和教…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之前,在其脑海里已经对一些问题形成了他的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模糊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而那些错误的前概念恰恰是最难改变。科学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暴露错误前概念,认识错误概念,建构新概念模型,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前概念,帮助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