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玲 《现代语文》2006,(4):41-41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正确地讲授,这也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很难把握。新课标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乎不少教师把“少讲”、“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展示,让学生讲,视教师讲授为禁区,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是把讲授与满常灌等同起来,是对新课标的一种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2.
杨翊韬 《考试周刊》2014,(52):147-147
要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需要向课堂要质量。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标准并不是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所以,教师要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把学生的学习放在教学的首位。  相似文献   

3.
课堂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及激情度,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十分重要的五个因素,下面谈一谈这五个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策略。课堂密度所谓课堂密度,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提供的有效信息的多少。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信息不仅存储在教材里,也存储在教师的头脑里,存储在教师的行为表现中。教学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渠道进行的。从理论上讲,任何一堂课都会向学生传递一定数量的信息,关键在于这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有助于学生提高的有效信息。有些课堂教学看似讲了很多东西,可真正对学生能产生影响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4.
师轶 《广西教育》2010,(20):16-17
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行为有两个:一个是“讲”,一个是“练”。“讲”指的是教师的讲解,代表教师的课堂行为;“练”指的是学生的练习,代表着学生的课堂行为。它们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科思维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在,对课堂的评价不仅关注教师讲了多少,更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这个"学会"不仅仅是指学生掌握了多少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思维能力提高了多少。依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教材处理上,用简洁、缜密的逻辑前后链接,是一种基于已知知识展开的逻辑思维方式,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7.
王宏伟 《考试周刊》2014,(32):149-150
有效课堂是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课堂。教学质量有无提高,并不是看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灌输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课堂教学后学生学习到了多少,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多少。否则即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十分低下。那么怎样才能构建高中物理有效课堂,让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有效学习呢?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总结了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8.
黄海东 《广西教育》2012,(38):62-63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过去由教师主宰课堂一切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方面,当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多少不合适,往往都是教师多占了时间,支配时间的主动权不在学生身上;二是活动空间分配不合理,教师限于在讲台上讲,学生只能坐在座位上听,不利于开展探究和合作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9.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有些教师讲课时总怕漏讲什么问题,怕学生考不出好成绩而责怪教师,于是在课堂上就越讲越多,越讲越细,对着学生满堂灌。教师“灌”的累,学生学的烦,成绩也没见提高多少。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富于进取精神的知识探索者。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是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认为应注意下面几点:  相似文献   

10.
刘钊兴 《现代语文》2009,(2):120-121
有些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只在学生的作文簿上打个分数,没写任何的批语,认为课堂上作文评讲的效果远比下批语要好。其实不然,如果教师课堂上“灌”得过多,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少,教师劳累,作文评讲对学生也没起到多大的作用。教师所写的批语是评讲时的说教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学会什么,学会多少,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地讲,恨不能把本门课所有知识都细致地讲给学生,学生被当作知识的仓库。随着教改的深入,许多教师开始注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又往往只在“教法”上兜圈子,学法指导不到位,结果学生还是扔不掉“拐棍”,不会独立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从“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变呢?一、切实的预习指导,引导“会学”“切实”是指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承受能力,导在初步思考后的“疑惑”.上。那种只让学生记下学习目…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讲细、讲透、讲活是多少教师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笔者也曾一度把结构严密,语言精确,深入浅出,让学生听得有趣、听得明白作为一种明确的目标来追求.可是,这样的课堂多的是教师严密调控下的顺利、天衣无缝般的严谨,少的是学生的激情参与、大胆的推测探究,有的是老师精心安排的点睛之笔,没的是充满个性的课堂意外,最终收获的是了无生机的课堂成功.  相似文献   

13.
学生从课堂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听课情绪。因此,教师就要做到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及其自身价值为前提、基础,努力打造出“民主、宽松、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以利于“寓教于乐”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日渐流行。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原先课堂里教师讲概念、讲问题、讲知识,而现在这些放在课前学,到了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做练习、做探究。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关键性的点拨与指导。就此,谈一些本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一个问题部分教师仍然迷惑不解,那就是新课堂模式下教师的“讲”。这里有两种人:一种是担忧型,表现为对学生的极度不相信、不放心,总觉得学生讲得不到位、不透彻。结果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空话,其实仍是教师霸占着课堂,教学进度比原来更慢,效果也不见得比原来好。另一种是迷茫型,表现为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讲,该讲多少,该什么时候讲,有时想讲却又不敢讲,有的干脆一堂课一句话都不讲。结果学生乱吵吵,课堂一团糟,因为学生比教师更迷茫。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纷纷倡导和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导,学生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要求教师不能只是传播知识的主体,而更应当具备的是怎样把“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教师开始忌讳讲了: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尤其是一些语文公开课、评优课,教师怕走上烦琐分析的老路,背上“填鸭式”或“满堂灌”的黑锅,他们谈讲色变,总是绞尽脑汁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形式”。教师大都以少讲或不讲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标志,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使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然而,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学生学得苦、教师讲得累,课堂缺乏激情。在新课标中则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模式,“导学式生态课堂”就是一种践行新课标精神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许志忠 《考试周刊》2012,(55):133-134
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家都重视“问”,但现在有许多中学历史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搞“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讲到底,把学生简单地当做听众,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要上好历史课应该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师问生”,“生问师”,师生“互问”,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导火线”,学生是“炸弹” 本人曾听过一节课,课堂时间为45分钟,40分钟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讲得汗流浃背,讲得滔滔不绝,讲知识点,讲考试重点,完全把自己定在主讲格上,讲台下面的学生就像电视前的观众,只需要睁开眼睛来看、竖起耳朵来听,不用张口说、不用动手做。教师是极度辛苦的,学生则是机械地反应,教师所讲的一切知识成了学生脑中的过客,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离去。我认为教师应将学生引发到交际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