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喜欢读现在的流行小说。例如他们喜欢偶像小说、武侠小说,喜欢看卡通漫画等,不少中学生读韩寒、郭敬明、孙睿、张悦然,尤其是韩国网络作家“可爱淘”等“韩流”小说。中学生是否可以读现在的流行小说呢?校园文学“韩流”汹涌来袭,我们将何以应对?针对此问题,今天侧重谈谈你对流行小说、“韩流”流行小说的看法和建议。老师我认为当代中学生正处在所谓的“后现代”文化审美时期,而这些流行小说正好符合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琼瑶小说我们也喜欢,但是,其中有太多缠缠绵绵、让人揪心的伤感。而读韩寒、郭敬明等人的流行小说,觉得…  相似文献   

2.
正处于中学时代的花季少男少女,他们敏感、叛逆而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2010年迸现出的一批流行新词,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其中的"羡慕嫉妒恨"表达了他们的心理的"漩涡","神马都是浮云"传递出他们心态的超然或无奈,而"给力"一词是最积极最阳光的,是新生代中学生心灵深处的"太阳"。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作文“语言痛苦”的现状、原因及克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写作文,最令他们高兴的是写出了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得到同学的认可、老师的赞扬;最使他们痛苦的莫过于拿到作文题后,一堂课写不出几句话。后一种情形,说明了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是“有话说不出”。怎样帮助他们超越“语言痛苦”,走入写作的“自觉”境界,这无疑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加以研究的。本文拟从学生的写作现状出发,剖析产生“语言痛苦”的原因,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部反映中学生生活的电视剧中听到一位中学生这么说:“老师和父母是天底下最容易受骗的人。”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人家说老师是智慧的化身,而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怎么能说他们是最容易受骗的呢?  相似文献   

5.
梁晶晶 《教育》2007,(9S):44-45
“晒工资”之类的“晒××”,是时下流行的一个新词儿,意思就是把平日里隐藏起来的东西拿到光天化日下来晾一晾,让大家能看个究竟。那么我们也来晒一晒中学生的书包,看看他们书包中有哪些与他们日常学习并无关联的课外生活用品,并以此了解当今中学生的生活状态。为了对现今中学生的书包里的“秘密”一探究竟,《教育旬刊》记者就“中学生日常用品和日常消费”的基本状况对天津某中学的30名15至18岁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书包中确实隐藏着不少新“装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一些中学生中,“哥们义气”颇为流行,我去年接手的39班就是如此。这个班是我校最乱的班,全班有70%以上沾染了哥们义气,其表现有:结伙打群架。他们放学后经常组成一长串单车队,一窝蜂地拥到这里,拥到那里,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称兄道弟,说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一人有事,八方支援”。初二时,这班十多个“哥  相似文献   

7.
初学写作者,在语言上容易犯堆砌词藻的毛病。他们有一种偏见,认为作文嘛,不象平时说话,就得摆一副斯文的架势。有一位中学生就这样说过:“作文要得高分,就得尽量多用形容词。”那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德熙同志在西安讲学时指出:“现在中学生里流行一种文  相似文献   

8.
说"变态"     
当前中学生动辄将某人的行为或某种现象归之于“变态”,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校园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语言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个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结合其使用的情境细究其表达的涵义,尽管复杂多样,但并无恶意。“变态”的使用,既能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又能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这是“变态”在中学生中持续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大都喜欢琢磨自己的长相,对自己评头论足。可这一“评”一“论”,便引出许多中学生的无限烦恼,而这种烦恼大多是因为他们觉得  相似文献   

10.
席绢,是继琼瑶、岑凯伦、姬小苔之后在大陆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读者中最流行、也最受欢迎的台湾纯情派女作家。自一年前席绢的作品开始在大陆发行以来,“席绢热”便从南到北铺天盖地地席卷了有中学生的每一个角落。不少书店专辟席绢作品专柜,许多商家因卖席绢的书发了一...  相似文献   

11.
肖 :王老师 ,请问您是如何界定流行文化的 ?王 :流行文化是时尚的、波普的和感性的 ,它主要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 ,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 ,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流行文化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所以 ,仅有流行文化是绝对不够的。肖 :您的中学时代有没有过流行文化 ?王 :没有。那时流传最普遍的是诸如“八个样板戏”这样的文化 ,但“八个样板戏”不是流行文化。那个时代的文化是残缺不全的。肖 :面对流行文化 ,您认为中学生应采取何种态度 ?王 :毫无疑问 ,中学生应该全方面发展 ,要学会怎样处理好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的关…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中学校园里的流行暗语之一是:“今天,你上网了吗?”而今天,中学校园的流行暗语又增添了这样一句:“今天,你网恋了吗?”有网上“高手”在聊天时发现,那些在电脑屏幕上打出“老婆,还想我吗”、“好想你,想得睡不着觉”、“快来880(抱抱我)”之类文字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中学生。中学校园本来就充满着浪漫的气息,中学生又对新事物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且目前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部反映中学生生活的电视剧中听到一位中学生这么说:“老师和父母是天底下最容易受骗的人。”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人家说老师是智慧的化身,而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怎么能说他们是最容易受骗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不时观察身边的学生,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我发现:当一位学生早读迟到被老师责问其迟到原因时。如果他回答说:“昨晚读得太迟了,早上起不来。”那么,老师  相似文献   

14.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中学生中颇为流行的一句口头禅,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中学生写作的现状是:文章内容老套,思路不清晰,中心不突出,没有合理的选材,不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性,甚至连“话”都说得不像话,更别谈字斟句酌、语言优美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不能从真实的生活中生发出道理,在写作时只是完成字数上的要求,思想性严重匮乏。  相似文献   

15.
“说”和“写”是一对孪生姐妹。“说”是用嘴写,“写”是用笔说。“说”和“写”有机联系,相辅相承。作文教学,可从“说”入手,以说导写。 要以说导写,首先必须弄清中学生爱说些什么,想说些什么。而这,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中学生心理。 就初一新生来说,升入初中,进入新环境,最初表现的是自豪而新鲜。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现阶段初一学生,普遍反映出求新、求奇、求美、求乐的心理倾向和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有人形象地形容他们是一群活老虎,意即思维活跃,反应快,爱动、爱说、爱表现。他们最爱说也最想说的话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校园排行榜     
初一:最疑惑的事——怎么还要挂红领巾?最庆幸的事——还能过“六一”儿童节最流行的话——我们中学生……  相似文献   

17.
黄林丽 《成才之路》2010,(15):25-25
流行音乐是当今的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全世界正面临着以信息为中心的电子革命时代,网络、视频、音频对学生的冲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学生是一群年轻、有活力、易冲动、喜好新鲜事物、吸收能力强的群体,他们成为了流行音乐最忠实的追捧者。他们想听,更想唱,对他们而言,流行音乐几乎成了音乐的代名词。尽管他们知道除了流行音乐,还有其他各具特色的音乐,但是占据他们思想的大部分是流行音乐,有一些同学甚至是无选择地聆听,在他们心中,流行就是时尚,流行就是前卫,只要是流行就不土。音乐的功能越来越向纯娱乐的方面靠拢,其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正面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怎样将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了解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与中学生、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结合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锵锵任我评     
“网婚”在中学生中流行《海南经济报》报道:找间房、装修忙,操办婚礼喜洋洋……别以为是哪家办喜事,这是现在中学生中流行的一种“生活体验”:网婚。房子是虚拟的,装修是程序设定的,结婚证书是无法律效应的,“丈夫”是素未谋面的,孩子是系统分配的。  相似文献   

1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对“美”有一个正确的、恰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树立一种健康的、正确的“美”的观念,那么将对他们今后创造完美人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那就是往往容易拿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遭受的挫折、磨难去对比他人,觉得别人都比自己优越、快乐、幸福,相比之下,自己则成了世界上最差劲、最晦气、最不幸的人了。有个中学生总快乐不起来:“你…  相似文献   

20.
一次中学生问卷调查,其中一道题目是“你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什么?”,汇总上来的答案最集中的竟是“FB”。学生们总是有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把“腐败”叫做“FB”(腐败的拼音缩写)。看来,十六七岁的孩子心中所蕴藉的感情选比他们脸上天真的笑容要深邃。“FB”——总以为是离学生很远的事情,不想,他们却经常于嬉笑中戏言——“你FB了啊!”。其实,被戏言为“FB”的种种行为还远远谈不上“腐败”,但却是本该绚丽如彩虹纯洁如蓝天的校园生活中的灰色调。而这抹灰色似乎正在日益渗透扩大。就让我们的特约记者把镜头对准校园,看看校园吹来的“腐败”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