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开始后,翻开语文课本,序言中就明白地指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转变,语文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那么,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该有什么样的转变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醒语文教师耍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这个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起来,不但要“心动”,还要“会动”,并最终落实于“行动”。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呢?  相似文献   

4.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设计、使用好“学习单”,把“以教师的教(讲)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上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最大化地体现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海燕 《中学文科》2006,(11):14-16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科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就语文研究性学习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要求作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受或探究语文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教育家称: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兴趣可以将教师的“要我学”变为学生的“我要学”。  相似文献   

8.
赵乾瑞 《考试周刊》2009,(18):20-20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高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改理念指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主探究性 ,以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而有乐趣、丰富而有个性。然而教学中的灰色调 ,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先是——“灌”到底 ,后是——“问”到底 ,再是——“练”到底等 ,仍然笼罩在当今课堂教学之中 ,大大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挥、探究力的发展等。因此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要注重学生自主。陶行知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传统角色,逐步地从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自主学习同步成熟的“节目主持人”移位,即教师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说让学生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教师给学生创设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1.
兰调云 《教师》2021,(9):24-2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互学型”学习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语文深度学习的发生与发展.文章简单地介绍了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从"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形成良好学习生态、拓宽学习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用“互学型”学习方式推动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读懂学生、组织协调、任务驱动、拓展探究”四个方面具体介绍了“互学型”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建新 《现代语文》2008,(11):151-15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高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教师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何谓“有效”?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探索性地学习;通过教师的激励,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6.
张海花 《成才之路》2009,(31):32-32
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我们也发现由于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给语文教育者倡导了适合时代要求和符合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样“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解放后 ,中国长期推崇赫尔巴特理论 ,强调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过多考虑知识的传授 ,忽视…  相似文献   

18.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台所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再也不能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的地位,由向学生奉送真理变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说过:“科学是研究未知的东西,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探新和创造。”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个性化人格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深化课堂改革的今天,让研究性学习走入课堂,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第一,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改革教学观念、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是平等的。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姜海红  李平 《吉林教育》2006,(12):47-47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