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寄宿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一种是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但是学生寄宿后也容易发生一些问题,如感觉生活单调、没意思,与父母缺少沟通、产生心理问题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寄宿生的管理上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工作。问题一: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还住在学校,感觉单调,没意思。对策:丰富寄宿生活。学生从周一到周五都学习和生活在学校,在教室里面对的是老师,回宿舍面对的还是老师,难免会感到单调。于是,我们首先在宿舍的布置上下功夫,丢掉宿舍的刻板面孔,使宿舍成为学生的另一个家。…  相似文献   

2.
严丽荣 《师道》2010,(5):18-18
近日.有孩子就读于某校高三年级的一群家长向媒体诉苦:该校老师多次以家长委员会的名义向学生乱收费,称“如果拒不交纳,就不允许上晚修……”而在去年教师节前两天,一名家长在学校家长会结束后走上讲台.  相似文献   

3.
张学梅 《考试周刊》2009,(52):208-208
2009年10月的一天早上,有位家长急匆匆地敲开我的宿舍门,说道:"老师你快给我这孩子说一说吧,跟他好好讲一讲读书的好处!"原来这名学生不想念书了,如果父母让他继续上学的话他就自杀,父母亲没有办法只好硬拽着孩子来到了学校,经过一番劝说,这名学生终于答应我会好好学习.事后我统计了一下就10月份而言,我校有五个学生逃学,其中有个学生根本没有到学校,而是躲在草堆里睡觉,等放学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回家.  相似文献   

4.
杜撰表扬     
袁岚 《家长》2005,(10)
家长最头疼的莫过于被孩子的老师找去谈话了;而对于孩子,在家长去学校和老师谈话之后,恐怕也将面临着一场小小的“灾难”。下午去学校接儿子,发现他一脸的郁闷,问其原因,小家伙吞吞吐吐地回答“:我犯了错误,老师要您到学校来。”原来昨天在学校吃午饭时,有个小男生先跟他说话,人家说话时老师没看见,他说话时却被老师看见了。今天吃午饭时,有个同学的牛奶赠品玩具掉在地上摔得七零八落,他和其他三个小男生忍不住地哈哈大笑,把那位同学气哭了。班主任老师发现后,严厉地说:叫你家长到学校来!”后来数学老师也说要他叫家长到学校来。儿子分析道:…  相似文献   

5.
【案例1】晚自习下课后,九年级某一宿舍的四名男生跑到另一宿舍闹事。经过调查,我找到了事件的真相。原来,这是一起学生出于对学校制定的《内宿生管理规定》的集体对抗事件。学校一向严格内宿生的行为规范,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我不禁犯了难:怎么办才好?经过思考,我安排了一次全班讨论会,并邀请了四位科任老师参加。首先,老师们对四...  相似文献   

6.
李泓冰 《成才之路》2009,(20):91-91
又见初中学生跳楼事件——这一回发生在南京:手机在初二课堂响起,老师生气地批评了带手机的男生,并找来家长。家长暴怒之下,对孩子拳脚相加,“差点把牙齿都打掉了”,孩子便从四楼一头跳下。  相似文献   

7.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09,(13):3-3
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高考无疑成了社会、学校、老师、学生最关注的事件,我们这些家长也不能幸免。孩子一回家就带着不无凝重的表情对我说:“老师说明年就轮到我们了。”于是,饭桌上一片安静。作为家长,我希望孩子带着更加轻松的心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但现实社会的压力又令我无法给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上海教育》6B的社评,看到不同“高考综合征”的表现,我也希望自己在明年不会是其中的一分子,但这又不仅仅是我们家长能够控制的。  相似文献   

8.
【案例一】某学校,一个孩子在课外活动中与同伴追逐打闹时不慎摔伤。班主任张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紧急处置,也没有及时上报校长及相关负责人,只是通知家长到校接孩子,等家长到学校接了孩子到医院,却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给孩子身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家长于是把学校告上了法庭。导致了学校工作的被动。  相似文献   

9.
学校阶段性练习刚刚结束,就忙坏了孩子家长。不管孩子成绩怎样,都得在孩子练习卷上签个名。其实,这种让家长在孩子作业、练习和试卷上签名的现象随处可见。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家长得检查并签字;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家长得监督并签字;学习阶段性练习,家长得写意见并签名……签名就如学校、老师、家长的一件法宝,牢牢地把孩子套住。学校、老师认为,家长签名了,学生便再也无法偷懒了;家长们认为,学校这样的做法,孩子学习的自觉性高一点。于是,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家长签名就这样一天一天开展下来。而笔者认为,如此方法有着一些不妥,应慎用。…  相似文献   

10.
家长之累     
孩子是家长生的,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就要找家长,正像商品有了问题,就得找生产厂家一样———这是一些老师潜在意识中的逻辑。如今有些老师,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而且在牵住家长方面也有一套。根据笔者的了解,大致有三种方法:一谓“签字法”。作业完成情况,由家长检查后签字;考试考差了,试卷由家长阅后签字;学生逃学,由家长每天送至学校签到……。笔者办公室的同仁大多受过为孩子签字之累,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二谓“陪训法”。孩子在学校一犯错,家长往往会被“请”到场,低头含羞陪着孩子受训。客气的老师,只训孩…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某学校,一个孩子在课外活动时与同伴追逐打闹不慎摔伤。班主任张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紧急处置,也没有及时上报校长及相关负责人,只是通知家长到校接孩子。等家长到学校接了孩子到医院.已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给孩子身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家长于是把学校告上了法庭.导致了学校工作的被动。  相似文献   

12.
滕朝阳 《教育》2007,(7S):21-21
现在的学生的确“不像话”,竟然对老师公然侮辱。5月22日,北京一所职业学校某班课堂上,一名男生冲上讲台,拽下年迈老师的帽子,当众辱骂老师;与此同时,起哄声频频响起,有些学生甚至向老师扔饮料瓶,课堂一片混乱。6月9日,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再次发生辱师事件:39岁的女语文教师何小容在课堂上制止几名男生打牌时,遭一名男生恶毒辱骂;何老师气愤难当,疑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在学校。  相似文献   

13.
黄解放 《湖北教育》2003,(23):24-26
四、谁是班上的第一名 我在报刊上读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名学生转到一所新学校上学,数学成绩很不好,第一次测验只得了20分。家长找到老师,希望让自己的孩子留级,老师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老师找这名学生谈了一次话。老师问学生:“你想不想学好数学?”“想。”“老师帮你学习好不好?”“好!”“那老师给你定一个目标,下次测验增加20  相似文献   

14.
【案例一】某学校,一个孩子在课外活动与同伴追逐打闹时不慎摔伤。班主任张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紧急处置,也没有及时上报校长及相关负责人,只是通知家长到校接孩子,等家长接了孩子再送到医院,却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给孩子身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家长于是把学校告上了法庭,导致了学校工作的被动。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某学校,一个孩子在课外活动与同伴追逐打闹时不慎摔伤。班主任张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紧急处置,也没有及时上报校长及相关负责人,只是通知家长到校接孩子,等家长到学校接了孩子到医院,却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给孩子身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家长于是把学校告上了法庭,导致了学校工作的被动。  相似文献   

16.
个案小超是一名高一男生,刚入学时,在老师的印象当中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有了疑问喜欢追着老师问个不停,颇受老师喜欢。但是自从高一下学期以来,小超就变了。他变得胆小,不爱说话,时常发呆。他终于找到心理辅导老师倾诉了他的苦恼,说他因为害怕被得罪过的同学报复杀害,不敢在宿舍里睡觉。前段时间,附近的一所学校发生了一件同学之间闹矛盾而导致的凶杀事件,因此很多老师都在课堂上有感而发,谆谆教导那些调皮捣蛋、口没遮拦的学生注意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那段时间,恰巧有个同班的男生向小超借了十元钱,说好了第二…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一位家长来电话,说他的孩子离家出走了,因曾在我校上过学,请我留意一下学校周围有无孩子的踪影。我在十几年的农村教育生涯中,已碰到多起学生离家出走事件。每一次事件背后都有一串揪心的故事。出走的孩子身心受损,孩子的家长心急如焚,学校老师四处奔忙。这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份考试排名的名单。我战战兢兢地听老师念最后10名学生的名字,生怕自己的孩子又成为老师“慷慨陈词”中的一段“精彩片断”。好在那次老师没拿我的孩子做例子。不过,别的孩子“给全班拖后腿”的问题,对我来说也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最后,老师宣布几个学生的家长留下来,其中就有我。只见那几位家长的脸色也都不太好看。老师指着名单开始“训话”,某某就是不踏实,从多少名降到多少名;某某实在不用心,已经排在第多少名……我想起在瑞典参观小学和中学的情景。小学的孩子是…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     
2012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引发媒体上热议:老师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学习用品,是否妨碍孩子个性的发展?一些家长对学校教学要求的担忧是否有必要?学校如何在开展常规教育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引发媒体上热议:老师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学习用品,是否妨碍孩子个性的发展?一些家长对学校教学要求的担忧是否有必要?学校如何在开展常规教育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