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逢李龟年》不仅仅是一首"怀旧诗",诗歌以私人之谊进入时光隧道的做法,也区别于"大历史""大时代"的史诗。诗歌的中心场景是与"歧王""崔九"共度的过去时光,但是这个人生的断片没有得到故人的指认,因此断片所代表的人生、时代以及可能开拓的想象空间,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诗人以人生的断片为信物,试图将过去与现在连接,但是过去被质疑,存在也被否定。诗歌的意义因此得以凸显:如何确认我们的过去?如何确认生命的存在?这是诗人对存在的质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2.
桑哲 《现代语文》2007,(11):4-5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意的生活方式曾经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优秀的成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过去由于受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方法的制约,诗歌鉴赏常常陷入误区。当代诗歌曾经唤起了一代人政治上和艺术感觉上的觉醒。然而,市场经济对诗歌创作者的侵蚀以及网络环境下大众心态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使当代诗歌创作和诗歌教学陷入尴尬境地。许多诗人离开了诗坛,一些网络诗歌充斥着语言污染和精神颓废。当代诗歌在遭受质疑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文学史上李白、杜甫等优秀诗人及其经典诗歌作品?最近几年整个中国诗坛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诗歌教学怎样操作?对高考作文中用诗歌答卷是否应当作出限制?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教授、专家(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结构中也存在"空白"。所谓"空白",是指由实境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空白"传达了诗人终极的生命体验,也体现出诗人形而上的人生追求。因此,创造意境"空白"是诗人孜孜以求的艺术理想。古诗词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和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语言资源。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而学生如何走入古诗词的意境,便在于"空白"留存的时空感与个性化的独特吟咏。  相似文献   

4.
《商洛学院学报》2018,(1):48-51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诗人。其创作生涯中一直存在着"仕"与"隐"的矛盾纠结,具体体现在诗歌思想内容和言行两个方面。这与其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代和家族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而谢灵运本身的人生经历与个性性格则是造成其"仕""隐"矛盾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5.
如何引领学生鉴赏课外诗歌,并在考试中科学作答?笔者认为在重视对课本古诗的复习,加强理解与记忆的同时;还应注重积累,掌握技巧,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一.知作者,明主题。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我校2011年三模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相似文献   

6.
<正>高三组二等奖[题目]近年,网上流行起"如何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如何评价《红楼梦》的意义""如何评价现在的知乎"诸如此类的话题,人们乐此不疲地阅读此类文章,了解他人的评价,有时也因此左右自己的看法。但也有人对此质疑:他人的评价是否真的重要?我们真的能从中获得有益的东西吗?请以"我看评价"为话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限,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从批评家、评论家对于科技、文学、艺术深刻的评说,至网络上键盘侠的肆意狂欢,"评价"俨然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仿佛已被卷入那评价的巨浪,难以脱身。但鲁迅先生在《墓碣文》中有言:"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纵使身处评价的浩歌狂热,冷静、中肯、理性与全知仍应成为评价或被评价者乃至旁观者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7.
月光幻想曲     
古往今来,人们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咏月之诗文实在不少。月,作为诗歌中的一种意象,多是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如千古绝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有时用来表达诗人无奈的情感,或感叹人生一瞬、时空永恒,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耿林莽的《月光幻想曲》却是另一种境界,请看——  相似文献   

8.
正张德明论诗,一方面强调"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另一面也强调"诗人要学会俯下身子,与卑微的事物平等对话。""诗歌最大的德性是万物平等,彼此尊重,自由对话。"(张德明《论诗短札》)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话的诗学被诗界呼吁的很多。平心而论,对话确实是探求写作可能性的一种最好范式,然而比较难的是,诗人如何在他的写作中来实现这一点。从本原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本身即是与个体内心的一场对话,然而对这种内心进行反观,其直接的映照仍然来源于存在的万物。  相似文献   

9.
瓦努阿图是南太平洋地区与我国建交的八个国家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南线的重要地理空间,但该国生产的英语文学却极少被我国学者关注。本文试图以瓦努阿图土著诗人艾伯特·莱奥玛拉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记忆为研究切入点,探究极富文化身份忧患意识的诗人在诗歌中如何为复兴土著民族文化记忆和化解族群文化身份危机进行文化记忆的反殖民建构。研究认为,诗人在诗歌中从回忆过去、审视当下和建构未来三个角度,先后唤醒了土著族群何如痛失本民族宗教信仰的过去,痛定思痛地考察了民族传统文化消亡在当下造成的种种文化身份危机,并据此大量生产承载复兴传统文化的文化文本,系统性地重构了土著民族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0.
艾略特被认为"是所有美国当代诗人中与中国最不沾边的人",过去的研究倾向于将艾略特与中国诗歌做平行研究,绝口不谈"影响",然而艾略特在诗歌和文集中屡次提到中国诗歌和中国文化,难道是偶然巧合吗?本文试图对艾略特诗歌和文集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梳理,通过文本分析和深层次的挖掘,试图说明中国"影响"在艾略特的思想中可能的确存在。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这将对进一步探讨艾略特与中国的关系扫清障碍,为这个领域打开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11.
唐代"代言体"诗歌通常以诗题中直接出现"代""代……作""代……答"等为主要标志,题材广泛,旨趣各异。《全唐诗》有此类诗歌约一百余首,大致分为三类:诗人代主人公言,确为代他人作诗,多有书信意味,诗人情感与诗中主人公情感不易区别;所代之人模糊不清,诗人情感在主观上隐藏起来却在客观上被暴露;主人公代诗人言,虽是诗人代古人作诗,实则借古人之口表自身之意。  相似文献   

12.
<正>春是诗人写不尽的主题。面对春天,诗人咏叹、赏惜、感伤别离,春天的季节变换总能引起诗人的无限情思。在古典诗歌中活跃着有关春季变换的五个词,它们是"春归""春回""春去""春来""春到",这五个词的用法有何不同呢?下面重点以唐宋诗词为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扬雄历来以赋名世,常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汉大赋的代表作家;同时扬雄因其甘贫乐道、不慕仕进及勤于著述的人格魅力与生活志趣常被后世诗人提及,诗歌中使用代指扬雄居所如"扬雄宅""子云宅"等意象的现象颇为突出,体现出诗人使用扬雄相关意象时的有意选择和塑造。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居所也常与扬雄居所在诗歌中并举,"和陶诗"中亦多有提及扬雄宅者,这又为扬雄宅染上了隐逸色彩;此外,在部分题画诗中有以扬雄居所指称画中"隐宅"之类的用法。梳理扬雄居所从史书所载到诗歌意象的变化过程,可考察文人对扬雄居所承载精神的认同与继承,即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诗人对"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等人格的推崇,而此意象的变化过程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季节"是穆旦诗歌的基本意象,贯串了诗人的整个创作过程,融入了诗人关于人、自然与生命的精神体验。在诗人的创作中,"春""夏""秋""冬"既是自然季节的更替,也是人的生命流程的转化。在对自然意象的选择中,诗人表达了个体内面的矛盾和痛苦,挣扎和反抗,以及由生命体验产生的自发自觉的哲思。  相似文献   

15.
张颖 《天中学刊》2012,27(6):73-77
通过对具体诗人的评点来体现自己的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优良传统。杜甫"沉郁""雄浑""集大成""入神"的诗歌风格与严羽的诗学理想和诗学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契合,严羽的许多重要诗学思想都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因此,严羽推崇杜甫也就不容置疑了。  相似文献   

16.
宋初晚唐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因对"晚唐"诗歌风格的共同追求而自觉不自觉形成的诗人群体。它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产物,也是诗歌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与诗人自身的人生经历、生活情趣以及彼此的唱和等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定成 《现代语文》2010,(4):151-153
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必然影响到诗人的创作,诗人的诗作必然会烙上其人生际遇的烙印。杜甫能成为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自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生经历分不开。清末诗人郑珍诗歌亦被后人尊为"诗史",他之所以在创作上步武老杜,亦是与其所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纵观杜甫和郑珍的人生经历,会发现他们的人生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是郑珍的诗歌创作主要以杜诗为蓝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人少年时都是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应该喜欢诗歌教学才是.但现在的一些诗歌教学课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各种或传统或前卫的理论,把诗歌像过去分析小说散文一样肢解成"段落大意"或"关键词""关键句",无疑是对诗歌的摧残;但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便读读",似乎也难让他们萌发诗心.吴小红老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把诗歌教学教给学生,是改革诗歌教学的有益而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被后世称之为"一代词宗"的张说,其诗歌是有着独特魅力的。他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初唐风格,以酬唱应制为主要题材。张说曾经出将入相,有不少诗歌是他兼济天下的心声,即使在贬谪南荒、困居岳州的人生低谷时期,他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诗中往往有建功立业、恋阙思君之情。这都是初唐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也是诗歌中最美好的情感,张说、张九龄等宰相诗人的探索无疑加速了诗坛上风气。  相似文献   

20.
与历代众多诗人的人生一样,李白爱好隐逸,曾经数度隐居于湖北安陆、安徽庐山等地,留下了200首左右的隐逸诗。但是,与许多隐逸诗人追求世外桃源的精神归依不同,李白之于隐逸,却更多地只是暂时的逃避。诗人时时关注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其隐逸思想饱含着强烈的"红尘"情结,从而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李白的隐逸诗歌中被大量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